人,总要给这片土地留下点东西

政务   2024-10-18 11:29   青海  



人,总要给这片土地留下点东西

——记“泥土干部”徐利民

中共浙江省委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为增进民生福祉,他扎根基层,30余载甘之如饴,兴修水库、扶困助弱、体恤民忧,被当地群众称为“浦江人最质朴的儿子”、“泥土干部”;为溯源中华文明,他四处奔走,竭力推动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将其视作“为之燃烧的所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五水共治”、“千万工程”、共同富裕的征途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他,就是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徐利民。2022年9月20日,徐利民因病逝世,终年52岁。2024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他的先进事迹,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奋斗,永不言退;利民,不舍昼夜。徐利民是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典型,是倾情文化传承发展的先锋模范,是扎根泥土、心系群众的优秀基层干部,也是浙江大力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徐利民生前常说:“人,总要给这片土地留下点东西。”他用短暂而丰盈的一生给出了答案。

信念如磐:认准的事情一干到底

心无百姓莫为“官”,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 ……徐利民的办公桌上,一本《之江新语》里他留下一页页折痕,划着一处处重点,还写下了232篇读书感悟。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从乡镇干部到县委领导,徐利民从未脱离过基层的沃土,从未把自己当作一个“官”。他始终扎根基层、植根人民,用勇毅和坚韧,把党的决策部署、认准的发展思路、向群众作出的承诺,都坚持到底,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干事创业,总要有人冲锋在前。“八八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重大决策和系统部署,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徐利民边学边悟边干,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在他看来,“只有将组织交代的工作做到极致,才能回馈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嘱托”。

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决策部署,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并在浦江打响了第一枪。

浦江是有名的“中国水晶玻璃之都”,但也曾因家庭作坊遍布,污水、废渣直排导致全县河流大多沦为“牛奶河”、“垃圾河”。徐利民临危受命,任浦江县水晶产业提升暨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水晶整治办”)主任,开展“阳光行动”、“零点行动”攻坚,掀起了一场环保风暴。面对眼前和长远、小账和大账的“冲突”,他坚定地说:“再得罪人,也要干!”


图为2021年12月9日,徐利民同志(右五)在基层调研并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陈怡君/摄



“零点行动”通常从晚上11点开始,持续到次日凌晨三四点。水晶整治办成员人手一把铁钩,一路掀开窨井盖,追溯排查污染源。徐利民总是跑在队伍的最前面。

整治办成员、时任浦江县工商局副局长柳钢明记得,有天晚上,徐利民带着他沿着被接连掀开的窨井盖,往上游走了七八公里,终于找到排污的加工点。

人们常说,徐利民做事有激情、有章法,认准了的就立马干、带头干、一起干。后来,随着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断深化,徐利民又牵头推进“美丽庭院”工程,带动全县村民经营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如今,浦阳江碧水潺潺,泽被万千百姓;风光旖旎,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在青山秀水间涌现。2018年4月,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索尔海姆在赴浦江等浙江乡村实地考察后,盛赞“这是未来中国和世界的模样”。

干事创业,需要凝心聚力。“五水共治”唤回了碧水清波,但风生水起的水晶产业规模一度萎缩,浦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社会上不乏唱衰之声。

“宣传部门必须鼓与呼!” 2020年12月的一天,金华日报社原党委书记、原社长陈东接到徐利民的电话,希望一起策划一组重磅报道,引领舆论、激发干劲。

陈东被徐利民推动浦江发展的拳拳之心和做强主流舆论的使命担当所感染,欣然接受邀请,首次组建市县联动报道团队,说干就干。

“这组述评是徐部长点题,逐字逐句斟酌修改的。”浦江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洪建坚回忆说。2021年初,“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甫一推出,就引发了强烈反响。

直面困难问题,直指症结所在,唤起斗志、凝聚人心、启发创新、锚定方向。报道的内容不仅在浦江成为热议话题,也唤起了众多在外地的浦江人助力家乡发展的热情,“发展没有旁观者”成为大家的共识。

徐利民相信,宣传思想工作所凝聚的能量,不亚于千军万马。这组报道获得浙江省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奖三等奖,实现了浦江媒体浙江新闻奖零的突破。在他领导下,浦江县委宣传部主动服务大局,打造出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推动浦江宣传工作开创新局面。

干事创业,必须有原则底线。“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忠厚和善、乐于助人的徐利民也有“铁面”。

“能帮的帮,违纪违法的事绝对不帮。”不管在什么场合,徐利民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常常对家人说:“不要以为我是个官,可以怎么样,领导干部更要带头遵纪守法。”

有一次,一位亲戚因为涉嫌赌博被派出所传唤。亲戚打电话请他帮忙,徐利民断然拒绝:“违纪违法的事情,我帮不了,也不会帮,派出所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徐利民去世后,这位亲戚赶来悼念,追悔莫及:“当时我还怪他,后来我明白了,不是他不肯帮,是他身为领导干部不能帮。他就是这样一个讲原则的人。”

激情似火:“‘上山’就是我为之燃烧的所在”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在徐利民眼中,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应尽之责。

上山遗址位于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距今约11400—86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的重要批示。站在保护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徐利民全身心投入上山文化研究宣传,推动“万年上山”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IP。

坚定信心,他有一股子痴劲。2019年12月,浦江县委成立上山文化研究、宣传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徐利民出任常务副组长,扛起推动上山文化研究与宣传的重任。接手工作之初,尽管面临许多压力和考验,但徐利民心中十分笃定。他在笔记中写道,“前方路漫漫,关键要启航”,“上山申遗必须坚定信心”,“我们目标更应放远”。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事。刚开始接触考古、文物、申遗等工作时,徐利民完全是个门外汉。为了学习、了解、宣传上山文化,他不仅在办公室堆满了考古类书籍,还动笔写了二三十篇相关文章,几乎成了半个专家。

“为什么这么投入?”徐利民的妻子周卫红曾这样问他。徐利民回答:“要做点事情。”回想起丈夫对上山文化的投入,周卫红说:“他花在上山的时间可比花在女儿身上的时间多多了。”

这些年来,上山遗址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调研,只要有时间,徐利民都会陪同讲解,各种数据、典故信手拈来,不少第一次见面的人还以为他是个研究员, “比专业的讲解员讲得还要专业”。

敢想敢干,他有一股子闯劲。为了推动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徐利民想:“要是能得到袁隆平、严文明等知名专家的支持就好了。”说干就干,他想尽办法联系上这些专家,多次登门拜访、虚心求教。被徐利民的热忱和执着所打动,袁隆平为上山遗址题词“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严文明不但为上山遗址题词 “远古中华第一村”,还兴奋地录下一段视频:“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上山是世界级的!”


图为2022年7月10日,徐利民同志(右三)陪同专家实地察看上山遗址博物馆选址区块。 张国萍/摄



“上山申遗,徐部长有一种‘一刻也等不起’的紧迫感,带着我们向前冲。”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

2021年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徐利民提出要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办展。“如果能在国字号的博物殿堂展览,那意义可非同一般啊!”周围人还在犹豫之时,徐利民已经在四处联络,风风火火行动起来了。

为了办好这次展览,徐利民没少花心血。参展的近200件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是徐利民带着人一件一件精挑细选出来的,布展的位置、字号的大小他也逐一核对,展览的名字“稻·源·启明”,也是徐利民和专家反复推敲确定的。

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一鸣惊人,成为首个在国家博物馆办展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由于展览效果很好,特展两次延期,前后持续了5个多月。徐利民开心地说:“我们赚到了,赚到了!”

久久为功,他有一股子韧劲。干事创业既要有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实效,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这样的潜绩,徐利民积下了不少。

他牵头推动绘制了一份跨越15年的“上山申遗与建设路线图”。“退休以后,我的后半辈子都要跟上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徐利民对上山文化的未来满怀憧憬,“如果最后申遗成功,就不枉此生了。”

“功成不必在我,奋斗必定有我。”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徐利民牵挂着的仍是上山的工作。

病痛严重时无法使用手机,他就让身边人编辑好信息读给他听,确认后再发送出去。只要身体稍有好转,他就拿起手机布置工作,手术前夕还在通过电话用沙哑的嗓音联系申遗专家来浦江指导……

徐利民和同志们的努力,让上山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不断迎来“高光时刻”。上山文化内容被编入全国义务教育教科书,上山遗址相继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列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上山文化申遗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等研究团队在浦江县发布了上山遗址水稻起源最新重大成果。这项成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进一步确认了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

待民如亲: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头

种子只有把根系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才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一名好干部就像一粒好种子,他扎根的土地就是伟大的事业和可爱的人民。

徐利民就是这样一粒好种子。“干部要登上仙华山,俯瞰整个浦江发展,但根要深深扎在这片土地里。”这是他对身边干部的要求,也是长期的自勉。

有人问:“不图名不图利,你这么拼,图什么?”徐利民回答:“图老百姓的好日子!”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有再大困难,他都会去做。

不能只蹲在办公室指手画脚。2006年,浦江县山区水源紧张,其中虞宅乡尤其缺水,只能三五户人家凑钱连接山坳输水管道。时任虞宅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的徐利民力排众议,带头筹资,两年内建成了深清源水库,彻底解决了虞宅乡14个自然村、约1万多人口的饮用水问题,还带动了当地产业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为了给水库选址,徐利民和虞宅乡农办原主任张海平爬遍了虞宅的一座座山峰。当时交通不便,他们上山只能靠步行,渴了就喝口山泉水。张海平曾建议,他一人去勘察就好,到时拍个照发过来。徐利民拒绝了:“光蹲在办公室,指手画脚能干好?我自己看过,心里才踏实!”正值盛夏,徐利民晒得又黑又瘦,村民们亲切调侃:“这哪是干部,分明就是农民。”

为群众谋长远利益。为了推动村庄建设,虞宅乡新光村村干部准备推平老房建新房,但被徐利民拦了下来。“这是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千万不能动!”徐利民所说的文物,是村里1738年建的诒穀堂。

“要不是徐部长果断制止,我们差一点把宝贝给丢了。”新光村原村主任朱玉堂既庆幸又惭愧,坦承当时自己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

在徐利民的推动下,新光村对诒穀堂、廿九间里、双井房、桂芳轩、痴泉等古建筑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古色古香的村庄渐渐声名远播,吸引游客纷至沓来,逐步构建起“旅游+物联网+农业+创客”的乡村旅游模式。看着村民鼓起来的钱袋,朱玉堂开心地说:“幸好徐部长看得长远,让我们保护好古建筑、发展乡村旅游,这条路走对了。”

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怎样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7年,徐利民带领虞宅乡干部想了个新法子:“一卡五单”工作法。公布干部手机号码的“联民服务卡”,让村民24小时“找得到、叫得应”;以户为单位填写“农户民生单”,建立所驻村的民生账簿;民事纠纷和信访事发当日,记录上报“民事调处单”;每周工作完成与否,填写“工作进展单”;参与村级班子活动,每月记载“团队分析单”;倾听百姓呼声,整理上报“发展建议单”。

每次下访,徐利民都会带着一叠“农户民生单”走村入户,通过上门聊家常等形式摸清农户的生活状况。家里有什么困难?对政府有什么建议和要求?他都一一记录下来,日积月累,逐步使自己成为了当地的“活地图”。坚持沉下心、俯下身,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徐利民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你认识自己的邻居吗?”在一次城市社区调研时,徐利民提出这个问题。为打破城市居民几乎互不往来的状态,徐利民带头探索将农村台门(即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院落)里的生活、议事模式引入城市社区,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

“徐部长带领我们创新‘红色台门里’工作机制,探索用公益力量实现居民共乐、共惠、共安、共德、共富的基层自治实践。”浦江县精神文明指导中心主任王红钢介绍说,浦江17个城市社区中已涌现200多个“红色台门里”,通过“我为邻居做件事”、“帮扶微心愿”等活动,邻居们慢慢地见面打招呼了,互相搭把手的日子多了,心与心的距离也近了。在这一工作机制带动下,浦江成为全省志愿服务最活跃的县之一,已有10万余名注册志愿者。

始终把百姓放在心头。为了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浦江县曾建立多个网络投诉渠道,但响应处置效率普遍不高。发现问题后,徐利民雷厉风行地整合了全县8个平台的网络问政板块,新推“民情暖哨”网络平台。

这个“暖”字,是徐利民特意加上的,他希望能为群众解决问题、带去温暖。在平台设计过程中,徐利民经常想:“这个便民平台,百姓用起来是否方便?”平台上的不少模块和功能,都是他的点子。比如他想到很多老年人不会打字,只会说浦江话,怎么向平台反映问题?为此,平台专门增加了一个方言语音投诉模块。

平台是否真能帮百姓解决问题?徐利民不满足于开会听汇报,还要实地调研。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就匿名向平台反映:“浦阳江边一条施工中的绿道没有护栏,存在安全隐患”,“这个公园里的公益广告破损”。反映的问题当天都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事实证明平台真管用,他才放心。同事们对徐利民都很佩服:有这么沉得下去、靠前指挥的干部,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民情暖哨”自2020年6月启动以来,共收到各类诉求建议3万余条,办结率、满意率分别达99.8%、96%以上,获评浙江省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实践案例。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泥土干部”徐利民逝世后,人们这样缅怀和追忆他:“顺民意,得民心,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好利民”,“有的人逝去轻于鸿毛,有的人却重于泰山,徐利民无疑是后者”。

人,为什么而燃烧?徐利民用52岁的短暂人生,将利民之心实践于利民之行,完成了一份无悔的答卷,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的宗旨。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好的纪念是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承其志、践其行,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干担当,奋楫笃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续写奋斗篇章。


来  源| 求是网
编  辑| 办公室

多巴强戒所
传播戒毒好声音,讲述戒毒好故事;反映工作新常态,凝聚发展新动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