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曾表示:“我属于那种经历了三次起伏的人,对任何问题都持乐观的看法,坚信自己的信念终将实现。”
邓小平对人生的起伏展现出“相当乐观”的态度。在逆境中,他能够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一切。
邓小平的第一次“落”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
对于博古等人的错误做法,邓小平坚定地支持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路线,反对不切实际的“城市中心论”。
因此,邓小平被批判,职位被取消,入狱并受到党内最严厉的警告处理。
在被批斗的期间,炊事员常常不为他准备饭菜,饿肚子成了家常便饭。
在困难的时刻,邓小平的妻子带着离婚文件来到他面前请求签字,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尽管心中藏有个人的委屈,依然保持开朗的心态,笑语盈盈。
他对前来看望的战友说:“无论他们如何残酷地斗争,采取什么手段,我始终相信我走的是正确的道路,正确的事情就应该坚持下去。革命怎么可能一帆风顺呢?”
在经历人生低谷时期,小平亲自撰写并编辑了《红星报》,共制作了超过70期,直到遵义会议之前,邓小平才被调任为中央秘书长。
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在后来不仅没有对批评他的人心存怨恨,反而是那些曾经批评他的大多数人成为了他的亲密盟友和团结的伙伴。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遭遇了第二次政治打击。
邓小平被派往江西南昌北部的新建县的拖拉机修理厂进行劳动。
邓小平曾表示,这是他一生中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
尽管如此,邓小平并没有像一些下放的老干部那样发怒、抱怨或怨恨命运。
他半开玩笑地表示:这次下放就像上了一次劳动大学。
邓小平在工厂担任钳工的职务。这是他年轻时在法国雷诺汽车公司掌握的技能。
工人们原本认为邓小平这样的领导来工厂工作只是个象征,没想到他真的投入劳动,按时到达,准时离开,几乎没有休息,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喝水,工作时满身是汗。
他还提到:“不需要休息,流点汗反而让人感觉舒服。”
邓小平在工作中非常严谨,他所制作的产品完全不需要进行检验。
他每天上班,刚进门就会打招呼:大家好!临走时也会和大家道别:明天见。
有一次,车间里一位年轻人好奇地问邓小平:您在北京担任什么职务呢?
邓小平严肃地回应道:“担任高级职务。”
在艰辛的工作中,他还必须细心照料因受牵连而卧床不起的大儿子邓朴方。
邓朴方初到江西时感到无比绝望,但在邓小平的关怀与激励下,他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邓小平专心致志地阅读,从经典作品到二十四史以及各类中外名著,寻找社会进步的法则。
他在困境中不断学习与思考,在面对现实时保持平和,积累经验与锻炼自己,在逆境中耐心等待、忍耐,蓄积能量,准备迎接挑战。
1973年,邓小平重新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
当有人询问他是如何度过那些最困难的时光时,他总是简洁地回答:“坚持。”
从江西回来后,见到毛泽东,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如何度过的,他只回答了两个字:“等待”。
邓小平的第三次“遭遇”发生在1976年至1977年期间。
自1975年起,邓小平开始对各个领域进行整顿,这种整顿本质上是有序地纠正诸多错误的做法。这是毛泽东所无法接受的。
毛泽东希望邓小平能组织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样做不仅可以压制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也是毛泽东想给邓小平一个机会,以便让他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邓小平对毛泽东的意图其实是有理解的。
然而,邓小平并没有采纳毛泽东的提议。他表示:“让我来主导撰写这个决议并不合适,我是桃花源的人,无法了解汉朝,亦不懂魏晋。”
接着,邓小平的大多数工作都被中止了。
邓小平再次被打倒。
每当邓小平面临困境,总会有人站出来为他辩护,而且他的支持者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支持邓小平的潮流。
在未来不可预测的岁月里,邓小平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和强大的政治生命力,顽强地坚持着,决不轻言放弃。
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的前夕,邓小平第三次回归政坛。届时,他已年满73岁。
如果没有这“三起三落”,邓小平的后续发展也就不会出现。
缺乏乐观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就很难承受生活中起伏不定的重大挑战。
邓小平曾经表示:“我一直是个乐观的人,即使天空坍塌也不害怕,因为有高个子在支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