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公司引以为豪的首届俱乐部杯赛第一赛段在11月17日圆满落下了大幕。
这个徐济成曾不止一次吹嘘的“世界首创”的杯赛如今回看效果如何?收获怎样?我们今天来一起讨论。
观众视角
作为亲身到青岛赛区观看比赛的观众之一,我觉得我是有发言权的。
俱乐部杯赛给我的感觉与常规赛完全不同,如果说常规赛是主队想尽一切办法包装吸引球迷的话,杯赛更像是在敷衍的完成作业。
相比CBA常规赛,俱乐部杯赛的安检并不严格,平时带不进的杯子、充电宝都可以带进去,现场的安保和工作人员人数也不多,基本上是你买票进去随便坐的状态。
而官方基本上也是能省则省的状态。
以南京对北京的比赛为例,取消了升国旗环节、取消了球员出场环节、取消了啦啦队的表演,都是一种打工人周末加班的不情不愿。
球队视角
而作为球队来讲,对于比赛的重视程度差异也较大。
所以,你能看到全主力出战的上海4战全胜,广东辽宁如此不堪一击。
而一些主教练也在追求快速的打卡下班——他们全场端坐在椅子上说笑,一次暂停不叫。美名其曰:锻炼新人,让他们自己解决,但实际上,能不能起到真正的锻炼效果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在很多球队眼里,什么奖金不奖金,不过是场季前赛罢了。
比赛的不精彩,自然也造成了现场的稀稀拉拉。
官方视角
当然,站在CBA联盟的角度,他们是想把这个杯赛办好的。
国家队征战比赛,CBA遇到“漫长的窗口期”,因此,既让球员有球打,又把时间充实起来就显得格外重要。
CBA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设置丰厚的奖金、比如人性化的考虑到奔波选择了赛会制、比如学习FIBA规则再拔拔高、比如放开了外援增加观赏性、比如为了不让抽调国家队球员的球队有怨言选择了不计入战绩….
但再多的比如依然是比如,因为本质上CBA的杯赛本身就不公平。
有的球队抽调了主力,有的球队根本不差钱,有的球队剑指季后赛需要休息,有的球队很想证明自己——大家的诉求本身就完全不同。
同时,CBA杯赛本身也是CBA管理层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多数球队的兴致并不高。
因此,当初政策设想是好的,但落实到各个赛区,再下达到各支球队,在具体到个人执行,就出现了逐级递减的偷工减料和敷衍了事。
这并不是哪个球队的问题,而是中国各行各业的普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