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最尊敬的汉臣,75岁累死在轿子中,乾隆大哭:赐他“文正”

美食   2024-10-31 17:00   黑龙江  

【因为公众号改版,新规定下文章推送会被刷掉,大家的公众号首页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为了不错过彼此,动手给我们账号加个星标
点击上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古代的杰出官员,都会在死后被皇帝赐予一个谥号,以示表彰。在这各种各样的谥号中,最厉害的要当属“文正”。“文正”这个谥号,只会被颁给贡献极大的官员。

那么在满人建立的清朝,汉人官员能获得这至高的荣誉吗?又有几人获得了?

“文正”到底多厉害?

“文正”这个谥号,为何会成为最好的谥号呢?这还要从北宋说起。

本来“文正”其实是该叫做“文贞”的,但是在宋仁宗赵祯时期,为了要避讳,因此就将“贞”改为了“正”。而在这之后,那个砸了缸的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最高荣誉的理论。

当时司马光正在和其他大臣一起,为一位去世的大臣想谥号。有一个大臣提出取“文正”,但司马光不同意。

他说:“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不可轻赐。”................................................................................................................

于是从他这里开始,“文正”这个谥号便成了皇帝们手中的宝贝,让无数官员为了它奋斗一生,兢兢业业一辈子。

唐朝李世民手下的魏征,是第一个被赐予“文贞”的官员,而唐朝一共有四位“文贞”,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

宋朝有九位文正公,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范仲淹和司马光;在元朝有五位文公,明朝有四位文正公。

由此可见,文正公的含金量非常高,几百年就出四五个,还都是那种响当当的人物才能有。

而到了清朝,文正公的含金量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清朝直接出现了八位文正公。

其中只有四位是真正有含金量的,其余的四位都是皇帝的老师。

在清朝,给帝师赐“文正”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自嘉庆开始,咸丰、同治、光绪的老师,都被赐予了“文正”。

就因为这个,在清末给曾国藩选谥号时,让官员们犯了难。凭着曾国藩的功劳,他肯定配得上“文正”二字。

但是慈禧认为“文正”只能赐给皇帝的老师,曾国藩又没有给皇帝当过老师,怎么可以用“文正”呢?

群臣又改了十多次,慈禧全都不满意,最后还是使用“文正”。

而另外三位货真价实的文正公是谁呢?其中汤斌是理学大师,精通程朱理学,是位学术大师;曹振镛是曹操的后人,当过首席军机大臣,曾平定过叛乱。他当官五十三年,八十才退休,是清朝当官时间最长的官员。

最有资格的一位

在这四位文正公里,曾国藩有很大争议,汤斌和曹振镛是后来追封,只有剩下的这一位,得到了皇帝的真正认可。

在他死后,乾隆皇帝立刻就亲自前往吊唁,还专门写了挽联和怀旧诗,并且当场钦赐“文正”。这位让乾隆皇帝如此敬重的人便是刘统勋

刘统勋是康熙五十六年的举人、雍正二年的进士。在雍正朝时,刘统勋并没有被重用,只是在翰林院担任一些普通的职位。

但是在乾隆继位之后,他被提拔为内阁学士,跟着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了治水之法,这也为他后来的治水奠定了基础。

在浙江学习了一年之后,刘统勋被升任为刑部侍郎。虽然他进了刑部,但乾隆依然让他留在浙江学习,一直到第二年才让他返回京城。

返回京城后也没待多久,刘统勋的母亲去世了,于是刘统勋又回乡守孝,一守就是三年。

刘统勋回来之后,乾隆任命他为左都御史。这个官职放在我们今天就是纪检委,专门来监视管理官员们行为的。

御史的平时工作就是观察哪位官员做了违法的行为,如贪污受贿、结党谋私等。御史发现有官员做这些事情时,就要参他一本。

由于御史们的工作内容,有很多官员都非常讨厌他们,认为这些御史就是靠踩着别人尸体上位的坏人。

但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御史的难处,他们不能不参,还不能参错了,这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还要有证据。有的时候参错了,自己也要受罚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御史遇到了不敢参的官员,即便这些官员犯了错,他们也掌握了证据。

这些朝廷大员都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参了他们肯定会被报复;还有一些前朝留下的老臣,就连皇帝也要敬他们三分,谁敢参他们这些人啊?

还真有一个人敢参,这个人就是刚刚就任左都御史的刘统勋。

而且刘统勋一次参了两个人,分别是张廷玉和讷亲。

张廷玉从雍正九子夺嫡时就已经是大官了,如今到了乾隆朝,资历已经够老了,刘统勋照样参了他一本。

还有讷亲,讷亲不光是雍正留下来的顾命大臣,还是皇亲国戚,乾隆的面前的红人。

其实刘统勋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才参这两个人的,他还给出了这俩人的详细罪行,让他们无可辩驳。

首先是张廷玉,张廷玉身为三朝老臣,在朝廷里位高权重、声名远扬,所以在朝廷中行事应慎重一些,不然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现在朝廷里已经有许多人开始指责他了。因为现在汉人的名门望族里,张家和姚家各占一半,而且两家交好,势力太大了。

而讷亲,他利用皇帝对他的信任,过于肆意妄为,而且他还掌管着吏部与户部这两个非常重要的部门。

他在这两个部门里拥有绝对的权威,不让其他人发表意见。这种一家独大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刘统勋作为左都御史,直言弹劾两位重臣,让朝廷上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在自断前程,甚至是在自寻死路。

朝上的诸位官员都认为刘统勋一定会被乾隆斥责,但是乾隆却并没有生气。

乾隆对群臣说:“如果张廷玉和讷亲真的作威作福,那么刘统勋一定不敢参他们。但是现在看来,他们确实存在这些问题。

官员们事情繁多,责任重大,难免会有一些顾及不到的地方,被人指责也是必然的。但要是因此而记恨他人,那就太没有气度了。”

于是乾隆将张廷玉和讷亲革职待办,还把刘统勋的弹劾奏折拿出来给大家看,当面夸奖刘统勋敢于直谏,是一个好御史。

经过这次事件,刘统勋一下子便名动朝野,成为了很多官员的偶像。不光是御史,其他的官员也都很敬佩他。

当世之治水能臣

刘统勋在左都御史之位上待了五年,后来被调任漕运总督,负责治理水患。

在六年时间内,刘统勋三次治理洪水,三次奉命疏通河道。他治理水患的功绩,再一次得到了乾隆的表扬。

刘统勋不仅参与了治水,还参与了与治水有关的各种工作。乾隆二十六年,黄河水大涨,有多处河道发生河水外泄。

但是当刘统勋到达灾患处时,他发现当地的官员没有任何动作,既没有修筑堤坝,也没有收集筑堤用的干草。

刘统勋大怒,他指着水道官吏的鼻子骂,问他们是干什么吃的,连干草都弄不来?

刘统勋微服私访,亲自去调查干草问题。但是他到了村子之后,却发现数百辆装满干草的停在路边,就是没有人朝河边送。

刘统勋继续往前走,看到有一群人在装干草的车旁边大哭,他赶紧上去问问怎么回事。

原来,本地的村民听说黄河发了水,早早地就帮忙将干草准备好了。但是那负责运送干草的官员,却朝着来送干草的百姓们索要贿赂,不然就不要这些干草。

刘统勋听完这些百姓的哭诉,直接将那个不分大小事的官员捆了起来,带着他和干草朝黄河边赶去。

到了黄河边上,人们赶紧开始修筑堤坝,刘统勋直接就要把那个官员扔进黄河里去。那个人被吓得昏了过去。

最后还是百姓们给他求情,才让那个官员免于沉尸黄河,但是他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七十五岁的刘统勋正坐着轿子去上朝。此时的他担任东阁大学士,成为了乾隆的左膀右臂。

但是在经过东华门时,轿夫突然感觉刘统勋在轿子内“摔倒了”,急忙停轿查看。而此时的刘统勋已经没了气息。

乾隆得知这件事后赶紧派出御前大臣,带着皇家续命药前往救治,但可惜已经晚了。

他亲自前往吊唁,这才发现刘统勋家居然如此清贫。

在回宫的路上,经过东华门,乾隆忍不住落泪,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只手臂啊。”乾隆回宫之后,立刻写了一副挽联送到刘统勋家。

乾隆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赠太傅,赐谥号“文正”。

他的棺椁返乡,路上二十里以内的官员全都前来祭拜。他的儿子后来也当了官,而且也当了左都御史,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位刘墉刘罗锅。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

纵观世界历史
每天为你推荐一些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趣事、野史秘闻、正史解读的历史知识文章。致力于为您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