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涨价、高铁涨价,财政一旦缺钱,谁最受影响?

文摘   职场   2024-05-29 10:03   广西  
欢迎把我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生活成本在持续上升。

不论是交通费用、水电气价格,还是教育费用等公共服务,涨价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这背后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一个:

财政收支出现了缺口。

往年,地方政府主要依赖卖地来补贴财政开支,现在房地产行业低迷,这个钱袋子难以为继。

而国家对地方财政也不像过去那么"母亲滥惠子"了,从去年开始,各项财政补贴大幅减少。

政府财政吃紧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第一,公共服务的维护质量会下降,收费肯定要上涨。

维护质量下降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城市绿化。以前新建的公园花园,绿植物种都价格不菲,维护起来成本也高。

现在政府精打细算,可能就只能选择成本较低的树种和草种了,杂草小树林的现象也难免会增多。

至于收费上涨,贵的交通费是重灾区。

据统计到2022年底,全国共有41个城市开通了地铁,几乎全是亏损,仅有5个城市的地铁是盈利的。

地铁亏不亏,以前地方政府并不在乎,因为卖地就可以弥补亏损,地铁一响,黄金万两。

但现在楼市低迷,这条路行不通了,提高地铁票价是最简单直接的补贴方式。

除了地铁,公交车票价也处于涨价潮。

去年广州、沈阳等多个大城市公交票价就从1元涨到了2元。

而一些小城市的公交公司,补贴资金断绝后更是直接停运倒闭。

公共服务的另一个重灾区就是教育。

从2023年开始,上海、四川等多地高校学费已经普遍上浮20%-30%。

而对于中小学教育,目前还没有明确加价的消息,但学校的日子同样也不会太好过。

一方面学校收入因为生育率下降而减少,另一方面财政补贴又在缩水,这肯定会导致学校合并、教师编制缩减的情况。

届时,一个老师可能要同时负责多个班级的教学工作。

第二,财政吃紧也将加剧体制内职业的危机感。

以前进入体制内工作,是很多人的理想职业选择。

工资稳定,福利好,而且事务性强度也不算太大。但随着财政转坞,这种"高大上"的体制内工作也将面临巨大压力。

当前,各级政府已经陆续铺开了裁员、降薪和缩编的大幕。合同工被直接裁撤,正式编制工资也在下调。

此外,为了借助60后大量退休的契机腾挪编制,各地还在大力推行"退三、招一"的改革,也就是说3个人的工作将由1个新人承担。

可想而知,年轻人进入体制内后的工作压力是何等巨大。

其实,体制内职场的寒冬早就有了征兆。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企就已经展开了大规模下岗分流,成为被优化的对象。

而这次,则是机关事业单位遭到了"减负"改革。

如果你现在还有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打算,要三思而后行。

除非能进入央企或顶尖事业单位,否则前景并不如从前那么乐观。

第三,各类税种压力将明显加大。

既然财政收入捉襟见肘,自然要扩大征税范围,严格税务征管。

偷税漏税的日子难打发了。

过去,普通老百姓如果在房产方面有点小动作,一般不会太受惩罚。

比如拆分成几个主体购房规避契税,再租房给别人也不汇算计入营收等手段,都很常见。

但今后,金税四期上线后,银行业务和企业财务将实现无缝对接,这样的"漏洞"都将被堵上。而国家还大幅扩编税务人员,从2021年的1.5万人到2023年的2.5万人。

可以想见,国家查税力度空前严厉。

对于企业方面,营收造假将是重点治理对象。

薇娅通过开设多家空壳公司来逃税漏税的案例,已经成为肆意违规者的"反面教材"。

除了查漏补缺,政府还会开拓新的税种来应对财政压力。

房地产税就是目前最被看好的新税种。

虽然房地产市场当前不太景气,但一旦市场回暖,房产税大概率将落地。

这意味着,拥有多套房产的"房东们"将首当其冲,遭受重创。

有分析认为,房东未来除了承担房产税,还要面临房价暴跌和租房市场新增公租房的双重打击。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地方政府,暗中以罚代征,用罚款等途径"创收"和开源节流。

据报道,2024年多数城市罚没收入预算普遍上涨,个别城市罚没强度更是逐年加大。

对于老百姓和企业来说,最好远离那些罚款程度较重的城市。

第四,财政问题还将引发权力层面政治反腐和资本监管力度加大。

当前经济增长乏力,民众对不公平分配的愤怨情绪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加大反腐力度,不仅有助于满足民意,而且还能够腾挪出更多资金用于民生开支。

这是一个双赢的做法。果不其然,从2021年开始,有关部门通报的落马官员人数持续攀升,而中高级干部和高级干部数量更是频创新高。

至于资本方面,未来将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义务。

比如政府可能会鼓励甚至要求企业增加公益性支出,参与扶贫项目,雇佣更多少数族裔等。

企业如果不愿意配合,政府可能会加大资本监管,防止资金外流。

近年来对打击地下钱庄的力度就有增无减,汇率费率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位。

总之,当前财政收紧,影响面之广,深度之深,是全方位的。

从民生费用上涨,到职业发展受限,再到资本被更多束缚,大家都很难独善其身。

而这种趋势,预计在未来数年内都难以扭转。

关键是,政府究竟能否从体制层面上,在财税金融等领域深化改革,以提振经济活力,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果始终是"权宜之计",缓解不了结构性矛盾,老百姓的这种"斯人已暮"的感受将难以根治。

我是沈不如,码字不易,需要你们的鼓励。“点赞”的朋友好事发生,“在看”的朋友日进斗金,“转发”的朋友鹏程万里。


沈不如
路很远,不如开眼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