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里品年味】二十九,除夕夜

民生   2025-01-28 16:54   河北  

除夕年俗之贴春联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贴春联可是有很多讲究的,若想要新的一年事事顺利,那就先来熟知贴春联的讲究吧!


张贴春联时,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

贴春联最好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贴春联的同时,有的人家还喜欢贴“福”字,但贴“福”字不是都要倒着贴。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端庄大方,故应正贴。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可以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除夕年俗之祭祖



祭祀先祖,是我国民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我们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祭祖这一行为既传承了孝道,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除夕祭祖,是汉族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


而老百姓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团圆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


除夕年俗之年夜饭




作为除夕这天的一幕重头戏,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是广大民众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年夜饭不但餐品食材多种多样,还有很多民俗礼仪,包含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有逐疫、驱邪的作用。因此,年夜饭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


史料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对于年夜饭,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吃食和烹饪做法,但都是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夜饭吃鱼

鱼是年夜饭餐桌上最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鱼”与“余”同音,又象征吉祥,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


年夜饭吃汤圆

汤圆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


年夜饭吃甜食

在一些地区,会将甜食作为年夜饭的最后一道菜出现,祝福未来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饭吃饺子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财,财源滚滚”之意。在一些地区,人们在包饺子时,还会把几枚硬币包进去,吃到硬币饺子的人,来年会格外幸运。


除夕年俗之守岁


是时候展现“熬夜”真正的实力了,很多年轻人喜欢熬夜,今天就给你一个机会。


是时候展现“熬夜”真正的实力了,很多年轻人喜欢熬夜,今天就给你一个机会。


守岁,俗称“熬年”,是中国人的不眠夜。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


说起“守岁”民间有不少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祟”的妖怪,每年春节除夕夜它就来到人间,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为了不让“祟”伤害孩子,每到除夕这一天大家便整夜点亮油灯,跟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在当时这就叫“守祟”。


后来人们觉得提起“祟”这个怪物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所以就慢慢将“守祟”叫做“守岁”了。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又叫守天门,这种风俗起源也很早,唐宋为盛。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谈心、沟通、叙情、叙旧,守除夕是我们国家民俗活动中规矩最多的一夜。

守岁是人生的一个驿站,既有人们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


除夕年俗之压岁钱



守岁之时,长辈还要给晚辈压岁钱。“岁”与“祟”谐音,长辈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健康成长。这种风俗从汉起源,流传至今,已然成为中国独特的年文化。不过,古代普通人家的“压岁钱”可不是真金白银哦,而是类似于护身符一类的东西。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叫“压胜钱”,也称“大压胜钱”。这种钱币不是用来流通的,而是一种用来观赏、可以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装饰品。

“压岁钱”正面一般铸有吉祥用语,如“天下太平”、“四季平安”、“千秋万岁”、“去殃除凶”、“百毒不侵”等字;背面则铸有各种民间瑞兽祥鸟的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蝙蝠、鹿等。

宋元时期的春节,长辈都会给小孩一些铜钱,任其把玩,以求平安吉祥,这种风俗一直盛传不衰。明清时,“压岁钱”才有了这个正式的名字,晚辈们将长辈给的“压岁钱”像玉佩一样佩戴在身上成为一种装饰品,以用来辟邪保平安,也表示对长辈的一种尊重。

民国时期,“压岁钱”的配饰、辟邪功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代之以真正的货币,变成大年三十“压岁”时,长辈发给晚辈的“福利钱”。


除夕年俗之吃饺子



北方最流行的春节食物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寓意。

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子,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年三十的饺子形状也有讲究,比较常见的仍然是弯月形的饺子。这种形状的饺子在包的时候,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寓意“捏福”。

过年了,大家都愿意讨个好彩头,推荐几款“发财”饺子,不仅由头好,更有益健康。

韭菜:“久财”饺子预防便秘

韭菜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粗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具有防治便秘的作用。

白菜:“百财”饺子清淡消食

俗话说,“百菜不如白菜”,过年时大鱼大肉吃多了,可以来点黑白配的白菜木耳饺子,再搭配一些鸡蛋,不但清淡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酸菜:“算财”饺子爽口解腻

“翠花,上酸菜!”过年的时候,东北很多地区都会包酸菜饺子吃,吃起来不但又酸又甜,还能促进食欲;酸菜还能够中和肉类的腥腻味儿,爽口不油腻,也适合老年人食用。

辞旧迎新庆团圆 岁序更替多喜乐
除夕是旧一年的终章
也是新一年最盛大的开幕
祝愿大家
万物更新,旧疾当愈
往事清零,皆得所愿


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文旅北京

编辑:薛雨诗

责编:薛雨诗

编审:吕东

监审:靳丹、朱琳
终审:李雪垠、刘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机顶盒98频道。


北戴河新闻

首播时间

 每周一至周日 19:50

重播时间

当晚:21:00

次日:12:30

新闻热线

0335-4188214


北戴河微视听
   冀云北戴河

北戴河微视听
发布国家、省、市、区新闻简报;节目播出预告;大型活动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