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法学院在四教208室举办了第六届“淮海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选拔赛。法学院副院长于明清,指导老师文扬、黎毅斌、祁珊、龙耀军,辅导员陈心思、李翠柳、谢静参加活动。王鹏、刘丽珍和谢高仕老师担任本次大赛评委。
于明清为本次模拟法庭竞赛致辞,他指出模拟法庭竞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法学教育手段,通过模拟真实的法庭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法律实践,学生能加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和运用;能检验和锻炼学生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比赛中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
于明清致辞
经过前期的初赛,共有21位选手成功入围现场决赛。参赛选手通过抽签分为三个组别,每三支队伍一组,分别担任法官、公诉人、辩护人的角色。复赛以刑事公诉案件作为案例,包括开庭陈述、法官小结、法庭辩论、总结陈词、法官宣判、评委评议等六个环节,比赛现场氛围热烈,参赛选手充分展示了自身的才华和风采。
滑动查看更多参赛选手风貌
庭审环节结束后,评委老师对各个组别的表现逐一进行分析和点评。他们对参赛选手在此次竞赛中的精彩表现予以了赞扬,肯定了参赛选手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同时也针对不足之处给出了一些建议。
王鹏指出,选手们应明确整个诉讼流程和角色定位。对于法官,应做到有序控庭,实体上被动,程序上主动。同时强调代理律师应始终维护委托人利益,恰当行使诉讼权利,有理有据有节;精于有效表达,陈述且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王鹏点评
刘丽珍指出,在法言法语方面,应当更加注重法律术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明晰各个法律概念,并将正确的语言表述贯彻至整个诉讼程序,做到与实务相一致。
刘丽珍点评
谢高仕列举了在法庭调查环节中公讼人举证的两种情形,强调应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从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三个角度发表质询意见,同时注重证据的证明力,促成法庭上原被告的交锋回应。
谢高仕点评
评委老师根据选手的整体表现进行评分,最终评选结果如下:
一等奖
法官3队:吴海琪、黎淑怡、杨寓淇
原告3队:钟晴、温淳任
二等奖
法官2队:方晓楠、吴梦桐、梁颖君
被告3队:陈嘉南、杨子程
原告2队:林烁佳、郑依琳
三等奖
法官1队:曾汶敏、古钰珍、柯斐真
被告1队:陈书涵、温子乔
原告1队:马伊淳、李钊晓
被告2队:黄晓茵、钟子阳
最佳法官
方晓楠、吴梦桐、梁颖君
最佳代理人
温淳任、郑依琳、温子乔、杨子程
通过此次竞赛,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法律原理和司法程序,增强了法律意识和专业素养,更在专业实践能力上获得了锻炼与提升。
统筹丨杨寓淇、李梓淇、龚庭宇
文案丨学生会学习部
图片丨团委新媒部
排版丨龚庭宇
校对丨陈钰冰
初审丨陈心思
复审丨武瑞清
终审丨陈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