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央媒《农民日报》“农业文化遗产”版面头条刊发《农遗“珍珠”串起“美丽经济”——探秘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点赞湖州德清重新探寻珍珠的源头文化,推动立体生态养殖,构建珍珠全产业链,巧妙地以农业文化遗产这颗明珠,串联起了美丽经济。
一起来看报道全文
↓↓↓
农遗“珍珠”串起“美丽经济”
——探秘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蔚蓝的天空下,宽广的水面碧波荡漾。一排排白色球状浮标横平竖直、串联成线,俯瞰之下水面犹如戴上了一串串“珍珠项链”……这里是小山漾淡水珍珠生态养殖基地,也是“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的核心保护区。
德清,因东苕溪、运河两大水系在此纵横交汇,造就了河港纵横、漾荡密布的“水乡泽国”。丰饶润泽的水网为发展淡水养殖奠定了资源基础,滋养孕育出光彩夺目的珍珠。千百年来,德清人充分适应水网平原的地形地貌特征育蚌养鱼,并逐渐演化形成了以“鱼蚌混养”为核心的淡水珍珠复合养殖技术体系。
如同河蚌承受沙石之痛才能孕育珍珠,德清珍珠产业的发展亦历经蜕变。近些年,德清重新探寻珍珠的源头文化,推动立体生态养殖,构建珍珠全产业链,巧妙地以农业文化遗产这颗明珠,串联起了美丽经济。
寻珠之源 挖掘文化内涵
在德国汉堡宝石研究院中,保存着一件跟珍珠有关的重要展品——中国淡水附壳佛像珍珠。这件特殊的藏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人工培育珍珠技术的产物。
据考证,早在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用当地产的褶纹冠蚌,将锡和其他金属的、木质的、骨质的浮雕放在蚌的贝壳和外套膜之间,成功培育出附壳(佛像)珍珠,首创附壳(佛像)珍珠养殖技术,实现了珍珠从自然形成到人工培育的跨越,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进行珍珠人工养殖的国家,并对欧洲及日本珍珠养殖影响颇深。
今天的德清人从未放弃对珍珠之源的追溯,以及对传统珍珠养殖技术的传承与弘扬。一直参与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的湖州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安全说:“随着珍珠产业的发展,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古流传下来的珍珠养殖技术,并意识到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必须竭尽全力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
经过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考证,2017年6月,“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因其悠久的珍珠养殖历史、种类众多的渔业资源、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系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等特点,被原农业部公布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申遗成功后,德清县在立法保护的同时,一直在思考、探索如何擦亮农业文化遗产这颗“明珠”,使其重放光彩。
2018年开始,德清依托“世界珍珠之源”及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挖掘“源文化”,打造了独具农遗特色的珍珠文化园。在位于园区的欧诗漫珍珠博物院中,游客可以全面了解珍珠的起源、文化与历史,探寻叶金扬开启的传统生态养殖技术奥秘;遗产核心保护区小山漾珍珠生态养殖基地也成为青少年户外实践和研学活动的重要场地,孩子们可以乘着木船穿梭在波光粼粼的珍珠蚌湖面上,了解珍珠蚌的生长环境,体验现场开蚌采珠的劳作过程。
“通过参观博物院和养殖基地,我学习了珍珠的培育过程,也了解到原来世界珍珠养殖技术起源于叶金扬,起源于德清。”一位来自浙江金华的小学生在研学活动结束后表示收获满满。
珍珠文化园使农遗展现从静态的博物馆转化升级为生动的场景展现和体验,丰富了农遗与旅游的融合形式。据园区负责人谭朝华介绍,目前,德清珍珠文化园已累计接待国内外各种类型研学团队10万余人次,每年开办农遗研学活动120场以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德清体验溯源珍珠文化之旅。
鱼蚌混养 实现生态富民
在德清,说起当年“珍珠大王”沈志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67年,年仅19岁的沈志荣在雷甸联合养鱼场做学徒,用一把镊子、两根铜丝、三张图纸,开始了现代人工淡水珍珠养殖技术研究。他先后攻克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等淡水珍珠养殖三大核心技术,为我国现代淡水珍珠的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得益于淡水珍珠蚌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养殖技术的推广,全国范围内淡水珍珠规模化养殖逐渐兴起。珠农张国勇也是在那时开始了珍珠养殖,四十年间他见证了珍珠养殖产业的沉沉浮浮。
张国勇回忆道,前些年德清的珍珠养殖行业也出现危机。“那时候有些养殖者急着赚钱,为了提高珍珠产量,缩短养殖周期,鸡粪、鸟粪、猪粪都投下去,对水体的污染可想而知。”他说。
粗放养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制约了德清的珍珠养殖业发展,而千百年来德清人利用“鱼蚌混养”的方式育蚌养鱼,却从未出现水质污染等问题。传统珍珠养殖技术再一次展现了它的深远智慧与强大生命力。
“其实,河蚌本来就有净化水体的作用。通过‘鱼蚌混养’,能够形成鱼吃草、蚌吃鱼粪、蚌内育珠的生态循环,有效消化吸收水体中氮、磷等富余有机物质,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促进水环境持续改善,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鱼珠双收。”杨安全说。
于是,德清开始注重继承传统生态养殖技术,发展现代立体化珍珠养殖模式,走上了一条鱼蚌混养、生态富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今,张国勇所承包的珍珠养殖面积已超过2000亩,来到其中一处水塘,可以看到湖面上不时有鱼儿泛起的涟漪。坚持鱼蚌立体生态养殖多年,他欣喜地发现水质变得越来越好了。“近几年我还尝试了小米珠养殖,市场反馈很好,冬天水塘里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也迎来收获,这又是一份可观的收入。”谈及当前的养殖效益,张国勇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湖州师范学院原副校长、研究员叶金云表示,随着“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并重”等理念的提出,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目标,改变养殖模式,维护生态环境,早已成为大家共同的期待。“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运用蚌与其他物种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使蚌、鱼与水质变化关系等均达到平衡,整个生态系统能量转换和物质交流相对稳定,对传承和探究育珠蚌的清水养殖新模式,开启珍珠绿色养殖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科技创新 构架完整产业链条
“珍珠通常被大家认为是首饰,但其实人工养殖的珍珠中,经过挑选仅有5%的珍珠能被制作为珍珠首饰。”上世纪80年代,带领德清县搞珍珠养殖的沈志荣很快意识到,仅仅依靠珍珠养殖和初级加工,难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他开始了珍珠深加工的探索,通过做化妆品、保健品的开发,把剩余的珍珠资源消化掉,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从创办珍珠粉厂到成立欧诗漫集团,沈志荣一路深耕珍珠护肤深加工领域。在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下,又续写了珍珠产业发展新故事。
近年来,德清在欧诗漫为代表的珍珠企业强力推动、以及有关科研机构的支持下,相继攻克亚微米粉体、珍珠多肽提纯、珍珠发酵、基于细胞水平的“珍珠+”复配等关键核心技术,结合前沿技术精准提取出了珍珠美白、抗衰、修复、保湿等复合功能因子,获得“珍白因Pro”“珍珠酵粹”等核心珍珠成分。
据悉,目前德清珍珠深加工总量每年近1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珍珠养殖与深加工年产值超70亿元,带动就业近2万人。
在浙江大学生态学教授唐建军看来,“德清凭借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度挖掘,成功壮大了珍珠养殖与深加工产业,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自然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还提供多样化产品与较好的市场价值回报,同时阻缓生物多样性衰减,避免了环境污染等危害,提升生活品质,让当地百姓留得下、活得好,有品位、又健康,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2019年,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和利用系统正式入选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已被农业农村部正式推荐至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秘书处。对此,德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吕秋月表示,德清县将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举全县之力保护好、赓续好、发展好这一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当天,《农民日报》“农业文化遗产”版面还刊发了欧诗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沈志荣的署名文章《我的珍珠申遗梦》。
我的珍珠申遗梦
沈志荣
-END-
综 合:《农民日报》 编 辑:虞高岚 责 编:归李喆
戳和
为德清珍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