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人士莫名背上车贷?骗贷团伙新套路曝光

科技   2024-11-07 14:51   山西  

不久前,一位持有湖南省残联制发残疾证的智障人士,意外背上一笔近七万元的汽车贷款,因未按月还款、屡次被催债,引发社会关注。

记者发现,最近几年全国曝出多起智障人士背上汽车贷款的案例,受害者都是在被哄骗的情况下办理了汽车贷款。由于没有征信污点,他们甚至被一些骗贷团伙视为“理想背债人”。

骗贷团伙利用了贷款审批流程中的哪些疏漏?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智障人士为什么能办理车贷?

智障人士身背数笔贷款

骗贷者盯上“征信白户”

记者梳理多起智障人士沦为“背债工具人”的案件发现,为了顺利办下贷款,骗贷者通常会在申请贷款的材料上造假,把智障人士包装成各种身份

今年年初,江西抚州市公安局临川分局破获了一起类似的贷款诈骗案。警方介绍,2023年10月,游某的父亲带游某到公安机关报案,称他有着四级智力残疾的儿子,低保账户上的钱被银行扣走了。后经他查询,发现儿子身上竟背了数笔贷款。

随后,警方在侦查过程中发现,嫌疑人徐某是游某的亲戚,债台高筑,征信上了黑名单,无法贷款,就利用游某患有智力残疾便于控制、又是“征信白户”的特点,将游某进行包装后,办理了三笔贷款。

  • 首先,徐某带游某通过“零首付”购房的方式,办理了房贷。
  • 然后,徐某用房产证、虚假的银行流水等证明材料,向银行申请了20万元的信用贷款。
  • 申请成功后,徐某带游某办理了汽车分期贷款,购置汽车之后,马上将汽车低价变卖。

据警方介绍,由徐某等3名嫌疑人组成的诈骗团伙对贷款客户进行全方位包装,在“背债人”、金融机构和第三方销售公司之间诈骗,靠出售“套贷车”获利,让“背债人”背债,而自己逍遥法外。智障人士、低保户、残疾人等群体,成为他们眼中理想的“征信白户”

相关嫌疑人被抓捕归案

不法分子骗贷得手

“造假过审”是突出问题

既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也没有合法稳定收入来源的受害者,是如何通过贷款审核的?

从业多年的汽车金融业内人士郭虹(化名)告诉记者,从办理车贷业务的流程来看,汽车销售人员和办理车贷的业务员对客户的实际情况应是心知肚明的

一家汽车金融公司办理车贷的业务员王羽(化名)也认同这种说法,在她看来,谁是实际买车人,并不难判断。真实购车人会探讨车子的情况,但骗贷者带过来的人不会在乎这些。

王羽向记者透露,在她就职的公司,申请车辆贷款时,客户只需提供“两证一卡”,即身份证、驾驶证和还款银行卡,原则上并不查证银行流水。“我们只过一下他的基本信息,把身份证输入系统,查一下他的征信,如果征信没什么问题,我们这边是直接秒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金融分会副秘书长周伟告诉中国之声记者,审核不严甚至造假过审,是近年来汽车金融贷款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出现智障人士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背上车贷的情况,说明一些金融机构审查流程不够严谨,业务模式也有失周全。

周伟介绍,汽车金融公司和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受限于多种原因,自己不做业务,需要通过经销商、车商获取消费者订单和融资申请。而这些合作渠道的收入又跟放款规模、通过率等直接相关,所以可能存在一些合作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为了获取业务返佣,将一些人的材料包装出来,递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情况。整个审核过程中,不对贷款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进行鉴别。

专业人士建议完善贷款信审全流程

记者搜索发现,近年来汽车骗贷案件总体呈多发态势,各地公安机关公布了数起规模较大的汽车骗贷案件。例如,2023年2月,山东枣庄警方破获一起汽车贷款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6人,除受害者外,另有20多家金融机构被骗贷。

今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制定发布的《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中明确提到,对于风险较大的汽车金融公司,限制开展高风险业务,引导汽车金融行业规范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近期确有不少汽车金融公司因内控管理不到位、转嫁经营成本等违规违法行为被监管部门处罚。周伟分析认为,发生类似风险,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重大损失,坏账率带来的成本最终会以提高贷款利率的形式转嫁到客户身上。

周伟建议:

  • 资方要更加完善信审放款流程,加强对一线合作渠道的管理。
  • 号召所有市场参与主体合规经营,共享数据,让骗贷团伙无处遁形。
  • 个人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身份证信息等隐私不能随便给任何人。

周伟进一步建议,汽车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核时应运用更多的数字化技术,增强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申请人的识别能力,在合规的前提下,也可以尝试争取与民政部门共享数据,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记者观察
用初心铭刻时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