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与法学院
明经达理 崇法立人
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创始于1974年学校设立的政治系, 2003 年更名为政法经济系,2008 年调整为经济与管理学院、 政法学院。2019 年,根据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合并组建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图 1)。学院拥有经济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行政管理、财务会计教育(师范类)6 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法学两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现有专职教师 71 人,其中教授 11 人、副教授 23 人,具有博士学位 43 人,硕士生导师 38 人。
图1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发展沿革
学院建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黄石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 12 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省级教学平台 3 个,建有数字化模拟法庭、企业虚拟仿真实验室、金融投资分析实验室等 10 个专业实验室,获批湖北省一流课程 2 门、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精 品资源共享课程各 1 门。近三年,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3 项,其他省部级项目 15 余项,获批各类社会服务项目近百项,到账经费达到 2000 多万元。多篇咨政建言获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其中一篇被全国政协采纳。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4%左右,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1.以党建引领本科教育教学,打造思政育人阵地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守正+创新+引领”为发展方向,以“五型五力”为发展模式(图 2),坚持党建工作的统领地位,创新举措、突出特色、在培养环节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的良好成效。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科专业创新,分享特色鲜活案例,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兴趣和参与度,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现有省级课程思政教研项目 1 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9 门。
图2 党建引领本科教育教学发展
2.以改革推动一流课程建设,打造高效智慧课堂
深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强调“以学为中心”,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近 3 年,教师主持省级教研项目 5 项、校级教研项目 38 项,现有省级一流课程 2 门,将科学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8 篇;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现有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15 门;积极开发建设教学案例库,营造探索性学习、问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图 3);全面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课堂中的应用,创设智能交互学习环境,推动个性化、精准化学习。
图3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卓越课堂教学
3.以创新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实践育人新范式
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 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产学研 结合的实践项目,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学院 6 名教师先后获评湖北省高校经济管理优秀实验教师,1 名教师获评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优秀教师,8 名教师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成校内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 70 个;现有学院专业实验室 10 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 1 个(图 4)。
1.以科研平台“含新量”推动地方内涵式发展
学院建有“资源环境”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应用经济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 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学院建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师范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黄石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黄石市检察理论研究中心”“黄石市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黄石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等科研平台(图 5),为学生参与地方科技创新、立法研究、区域发展提供平台支撑,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
图5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科研平台
2.以普法宣讲服务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
学院获批“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道德与法治公共必修课,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建设法治服务基地,依托同心·法律服务基地,建有湖北省首家高校职工维权律师团和第二家地方立法研究中心,深入基层积极开展法制宣教活动(图 6)。打造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与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建立 30 多个教育实践基地。与社区共建调解工作室,为调解社区纠纷提供法律服务。完善校内法治文化实践矩阵,依托“启明星”普法小队、新青年法学社、“青湖法雨”实践队和学生法律宣讲团,在黄石市及周边地区组织普法宣讲报告和讲座近 200 余场。
图6 学院师生积极参与黄石市2024年民法典宣传月活动
3.以“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有效促进校地共建
学院坚持“面向需求、创新机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发展理念,按照“专业对接地方、智库引领地方、科技服务地方、人才支撑地方”实施路径,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外专家进课堂、学生走进政企、学生参与科研等多渠道创建校企、校地、校政共赢的长效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近三年,学院签订“政产学研用”合作协议 10 份,校外专家来校指导及教学 42 人次,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服务百余项,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 14 篇。
图7 发挥专业优势开创校地合作新局面
1.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育人新突破
持续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依托校企人才联 合培养基地,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现有创业导师 26 人, 其中博士以上 17 人,副教授 8 人。推动创新创业平台面向校 内外开放共享,平均每年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达 500 余人 次、培育创新创业项目 300 余项。2023 年,学生参加“挑战 杯”“学创杯”“互联网+”“三创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 51 人次、省级奖项 32 人次。近 3 年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5 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3 项,累计吸引 3000 余名本科生参与。
图8 2023年第十三届三创赛省赛
图14 学生竞赛获奖
2.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构建育人新格局
“三全育人”目标在“人”、重心在“全”、方法在“育”。秉承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原则,打造学生党支部“菁英领航” 行动计划品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育优良学风,形成“保、 促、引、助”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学生组织荣获校优秀青年志愿者小分队 1 个,优秀班集体 8 个,五四红旗团支部 6 个,五四红旗团总支,优秀学生会。学生个人获三好学生、学业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和各类学科竞赛校级选拔赛等校级奖项 824 项,获学习标兵、菁英学干和各类院级竞赛等院级奖项 688 项。
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积极探索 卓越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和方式,把五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德育为先、培根铸魂,智育为重、润心增慧,体育为基、强体固本,美育为要、尚美塑人,劳育为本、培劳养志。学院成立了新青年法学会、公关协会、企业 ERP 协会等众多学生社团组织。现有“湖韵繁星”“青山湖畔”“探路者”“青湖法雨” “启明星普法团”等多个社会实践服务团。
图15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16 2023年第二十四届模拟法庭
3.以优秀典型彰显育人新成效
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4%左右,考研录取率在 10%左右, 学生毕业后成为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小学 校等单位的骨干人才,涌现出了武汉大学教授杨艳琳、西南政 法大学教授鲁钊阳、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赵雷等一批优 秀校友。学院持续开展毕业生就业追踪,走访用人单位,用人 单位一致认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工作表现。
图 17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优秀毕业生代表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将始终坚持 “党建为魂、学生为本、学术为先、学者为大”的办学理念, 继续以推进“双一流”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学院内涵发展、 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不断提升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奋力开 拓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美编:陈紫悦
校对:邵雨涵
责编:汪 叶
审核:祝治国
投稿邮箱:xwzx@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