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宜居智慧绿色澳门是特区政府施政的重点之一,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优先的发展策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宜居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区政府持续推进各项重大公共工程建设:
澳门大桥(澳氹第四条跨海大桥)于2024年10月1日正式开通,有效缓解原有三座大桥的交通压力。
轻轨氹仔线在2023年12月8日起延伸至妈阁站,石排湾线今年11月1日正式通车、横琴线今年12月2日正式通车,提供舒适快捷的出行选择。
离岛医疗综合体北京协和医院澳门医学中心于2024年9月16日正式营运,是澳门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澳门金融管理局于2021年推出“聚易用”电子支付聚合平台,加快澳门电子支付的普及。
在技术方面,澳门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在不停推进。政府透过巴士、的士、政府车辆的定位装置收集数据,间接评估交通挤塞情况,进一步发展智慧交通项目,例如交通灯自动控制,有利交通顺畅。
(资料图片)
长者公寓是特区政府致力推展的项目,黄承发表示,智慧化的长者公寓其中一个目标,是让长者活得更健康,所以公寓内的设备、环境都着重于保障长者安全,让相关人员可以提供适当的援助。
为改善澳门空气质素及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特区政府推出《澳门长期减碳策略》,引导社会大众共同参与推进社会绿色发展。电动车是未来智慧交通的主流,特区政府透过税务优惠及资助计划、完善充电设备及基础建设、优化私人充电设备安装流程等,期望让社会各界共同推动陆上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
■电动车是未来智慧交通的主流。
黄承发建议,未来新城区规划可考虑更多鼓励绿色出行元素,加上绿色建筑、自动驾驶等新元素,为澳门未来智慧城市及绿色城市全面规划打造基础。
致力建设“演艺之都”、“体育之城”是2024年施政报告中提到的其中两个发展方向。2024年以来,文艺界、体育界及私营企业均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林发钦认为,“演艺之都”、“体育之城”发展前景可期。
林发钦指出,澳门是一座文化城市,历史和文化是其宝贵财富。“一基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定位既肯定了澳门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也赋予了澳门新的文化使命和时代担当。
■“乐韵悠扬大三巴音乐会”让美妙旋律回荡于世遗景区。
林发钦认为,澳门城市体量相对较小、资源有限,“一基地”建设可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从大湾区引入澳门文化发展所需优质资源,向大湾区市场输出体育盛事、演艺活动等文化产品。
为提供更多公共文化设施场地空间,特区政府选址一片面积达9.4万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临时用作“澳门户外表演区”。
户外表演区预计可容纳5万名观众,为未来举办大型户外演出活动创设优良条件,吸引国际级水平的演出落户澳门。
着眼未来,林发钦建议可考虑在新城填海区规划建设文化新区,集中布局建设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展览厅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成为澳门“一基地”建设的核心空间载体。
除硬件设施外,特区政府亦透过协助外国知名歌手来澳门取景拍摄音乐特辑及电影等方式,宣传澳门,并透过各种计划,推动澳门的影视产业。
林发钦又建议,透过加强与外地合作,引入人才和剧本,将澳门打造为影视文化基地:
一是加强剧本创作,推动优质剧本进入文化贸易环节,搭建为区域或全球电影服务平台,在澳门开展电影版权贸易。
二是大力推进电影院建设,把澳门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电影放映中心,为旅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林发钦表示,回归以来,澳门在举办大型体育盛事、培训运动员、建设大众体育设施等都不遗余力,也取得实在的成绩,如先后举办过第四届澳门东亚运动会、第一届葡语系运动会、第二届亚洲室内运动会等大型赛事,大大提升了澳门精英体育的水平和大众体育氛围。
20多年来,多项大型体育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包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馆、澳门理工大学体育馆、塔石体育馆、南湾湖水上活动中心、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等,为澳门举办体育盛事,培训运动员和推动大众体育事业提供了硬件支撑。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浏览第162期《澳门》杂志。
内容制作及资料来源
制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资料及图片:《澳门》杂志、文化局、社会工作局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列明上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