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
张大叔与刘阿姨,一对年近六旬却精神矍铄的夫妇,常于晨光初露前携手漫步于附近的广场,以此作为他们强身健体的日常。这天,刘阿姨见张大叔步履蹒跚,不禁催促道:“老张,你这脚程可得加快些,别老是慢条斯理的。”以往,刘阿姨对张大叔的步速并不太在意,毕竟能让他走出家门已属难得。但近日,她从旁人那里听闻了一个新奇的观点:走路快的人似乎更加长寿,甚至与走路慢的人相比,寿命能多出十五年。起初,刘阿姨对此半信半疑,但一番网络搜索后,她发现这一说法竟有科学依据,还有诸多研究实验作为支撑。
“老张,听我说,走路快些能延年益寿呢!”张大叔听后,一脸不以为然:“这话从何说起?走路快慢还能决定寿命长短?那那些竞走运动员岂不是个个都能长命百岁?”张大叔的反驳有理有据,还列举了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而刘阿姨也不甘示弱,掏出手机,展示起相关的研究资料。两人边走边辩,各抒己见,直至回到家中,也未能达成共识。
那么,走路快与走路慢的人,究竟谁更长寿?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揭开走路快带来的其他益处,以及如何将走路的益处最大化。
首先,关于走路快慢与寿命的关系,已有诸多研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走路,作为一种温和而有效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提高免疫力。然而,在追求步数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走路的步速。美国《梅奥诊所学报》曾发表过一项涉及47.5万人、长达7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体重如何,走路快的人普遍更长寿,且两者寿命差异可达十五年之久。
此外,走路快的人在预防某些疾病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例如,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发现,中老年人走路速度加快,心衰风险会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走路快能加速血液循环,为心脏提供更多的血液,从而增强心脏功能,降低患病几率。同时,走路快的人患老年痴呆的风险也会降低。悉尼大学和南丹麦大学联合研究指出,步行时速度达到每分钟112步,可有效降低老年痴呆风险达62%。此外,走路快的人血压更稳定,患高血压的风险降低,且能有效保护大脑,预防脑梗死、脑出血等脑卒中疾病。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研究也表明,走路速度快的人大脑结构更稳定,记忆力等认知能力更强。
然而,走路快并不意味着越快越好。过度的快走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等。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步速。根据《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的建议,每分钟走100步,或心率达到最大值的60%,可视为合适的走路步速。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步速的选择也应因人而异。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舒适度来衡量步速是否合适。如果走路时还能大声唱歌或与同伴不停交谈,说明步速太慢;如果气喘吁吁、筋疲力尽,则说明步速太快。当呼吸稍急促但能与同伴舒适聊天,有一些疲劳感但能坚持时,就说明步速适中。
那么,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走路步速呢?首先,可以在家中锻炼下肢力量,增强下肢肌肉的能力。例如,在短距离内步行几个来回,让下肢肌肉逐渐适应。一个周期后可逐渐增加距离和步幅,提高步速。同时,在走路时还应注意姿势的正确性。错误的姿势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伤害。正确的走路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下巴与地面平行、眼睛目视前方。摆臂幅度也应适中,一般保持在30-45度左右。如果是快走时,可以像竞走运动员一样将双臂握拳、弯曲至90度,摆臂次数随步速加快而增加。
除了步速和姿势外,想要让走路的益处最大化,我们还需要关注走路的步数、强度、时间以及装备等方面。根据《欧洲预防心脏病杂志》的研究,每天至少要走3967步才能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走路时应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同时,走路时的运动强度也需关注。观察运动强度是否合适的一个标准是看心率。一般健康人群在运动时应将心率控制在120-180次/分钟之间;中老年人群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将心率控制在(170-年龄)-(180-年龄)次/分钟之间。
此外,走路的时间也有讲究。不建议在早晨空腹状态下走路,因为此时血糖较低,特别是糖尿病人群更应注意。走路时装备也要准备齐全,选择一双鞋底偏软的运动鞋和舒适透气的运动服,可以减轻走路时对脚部的压力并增加舒适度。还可以携带一瓶水或糖果,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
综上所述,走路快的人更长寿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通过合理的步速、正确的姿势以及全面的注意事项,我们可以将走路的益处最大化。张大叔和刘阿姨的争论虽然未能达成共识,但他们的讨论却引出了这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走路的细节和技巧,让这项简单而有效的运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