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MEMORIAL DAY
国家公祭日
南京
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日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祭奠亡灵
1937年12月13日
饱经沧桑的历史名城南京横遭厄运
这一日
刻下了中国近现代史上
最为悲痛的一笔
超过三十万的无辜百姓和战俘
被日本侵略者以灭绝人性的方式屠杀
城中血流成河
浸染了承载千年文化的长江水
仅仅数十日
无数家庭破碎,古都几近毁灭
灵魂被历史的重锤叩响
而书籍恰如那通往真相的幽径
图书馆推荐以下书籍
希望能借助文字
铭记历史深处的苦难
向我们的同胞先烈致以最深沉的哀思
铭记历史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
而是让历史不再重演。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
《“数”说南京大屠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其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研究视角也不断拓宽。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的暴行记忆,离不开数字记忆。从南京保卫战,至其死难人数、难民救济、尸体掩埋,直至死难者纪念墓碑,无一不是由林林总总的数字所构成。
至今已经出版的众多书籍资料中,均包含着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部分数字记忆,迄今为止,尚无一书,能将南京大屠杀的各类数字记忆集合于一体。本书着眼于填补社会活动与学术研究中的这一空白,得以在有限的篇幅中,将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数据,即南京大屠杀的数字记忆,以实证性、工具型的方式,浓缩于一书之中,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要遗忘因为战争而牺牲的我们的同胞先烈。
《上海所见的抗日战争》
本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上海所见的亚洲太平洋战争”学术工作坊与会的11篇论文之合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江文君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业社会统计处的统计资料为中心,探究了抗战时期上海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状况。上海师范大学蒋杰讨论了一·二八事变中的“失踪人口”,通过爬梳档案,综合幸存者证词、工部局的会议记录及相关亲历者的回忆等资料,追踪了这一时期“失踪”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了日方拘捕、扣押、虐待以至杀害众多无辜平民的事实。
浙江省抗日战争史研究会王选女士常年为揭露细菌战真相及相关的跨国诉讼而奔走,其文章围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国际检察局备案证据材料中的日本关东军战俘供词,以及1949年12月苏联在伯力举行的“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简称“伯力审判”)展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马军的文章围绕1946年上海军事法庭的审判展开,以“泽田茂等在沪虐杀美国杜立德航空队飞行员案”为例,讨论上海军事法庭的审判,探析美、日军事司法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国家和社会因素等等。
《必需的遗忘与不容推卸的记忆》
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核心信念是,为了“应对”过去,人们必须不断保持对它的记忆。德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克里斯蒂安·迈耶翻阅了世界史,以了解人们在战争或内战后寻求和解时曾经做过什么。他的发现既惊人又简单:自古希腊人以来,世界一直依赖遗忘。然而,纳粹时代的德国罪行不能被遗忘。公众对他们的纪念是过去和现在都不可缺少。
本书回顾了人类历史上数个通过遗忘达成的和解,如果人类无法遗忘,也就无法与过去和敌人和解,从而陷入永久的混乱;然而如果对非人的暴行选择完全遗忘,则又有可能重蹈覆辙。本书从少有人关注的角度,揭开了历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面。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泰缅死亡铁路研究》
泰缅“死亡铁路”与南京大屠杀及巴丹“死亡行军”一道,被称为“日本远东三大暴行”。在1942年6月至1943年12月这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有超过6万名盟军战俘和20万名东南亚劳工被强行征召,在泰缅边界的原始森林和崇山峻岭间筚路蓝缕、日夜劳作。日军除肆意增加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之外,还无视《日内瓦公约》,采取限制供给、肢体残害、人格侮辱、中止救治等手段对战俘及劳工群体进行大规模迫害,最终造成1.2万多名战俘及数万名劳工的死亡,也给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心理创伤。
战后,由于日美同盟的关系,这段历史被刻意掩盖,泰缅铁路反倒成了日本美化侵略战争的口实。有鉴于此,作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本书对铁路修建过程中日军的战争罪行及战俘群体的各类“弱者的反抗”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求在揭露史实的基础之上驳斥日本是“大东亚建设者”的谬论。
《纪念碑下》
这是一部首次以现存24块“南京大屠杀”纪念碑(馆)为线索,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基本面貌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书以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为基础,通过详实的数据、目击证人的口述、加害者的陈述以及采访者的手记,生动再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真相,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视和对人性的反思。
《南京六千年》
这部书是对城市历史的解读,也是对中国何以是中国的解读,更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精神的找寻和解读。这里的六千年不仅是城市的六千年,也是中国的六千年。
南京作为华夏历史中的枢纽之城,中国南北文化板块的枢纽之城,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的枢纽之城,它曾不止一次的接续、担当、解释过中华。没有哪一座城市有南京这样多的灾难、象征、预言与希望,它参与了中国整个历史进程,在每一个文明推进的关键路口,深刻地思考过华夏的未来,解读南京,也就是解读中国,理解南京,也就是理解华夏民族精神。
《日出江东》
故事以抗战为背景,以抗日报国为主题,以寻亲为主线,讲述阿好、阿蝉、顺女三个5到11岁的小女孩,因日军侵华战争,为躲避战乱与家人失散后,各自所经历过的不同遭遇,在遭受种种磨难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终于实现了家庭团圆的愿望。
小说塑造了刘胜、郭趸、毕罡、鬼手、桂婶等一批有血有肉的普通百姓,心系国家民族命运,以家国情怀、报国之志,坚持长期抗击日寇,最后在共产党东江游击队领导下,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取得了彻底的革命胜利。警醒国人勿忘国耻,希望人们要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让我们以书为钟
敲响历史的警钟
让历史的教训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勿忘国耻
让和平的信念
在我们的行动中得到坚守与传承
涿州市图书馆
扫码关注我们
书海无涯 涿图有舟
责任编辑:刘威
审核:张翀
监制:涂娇
高新区馆:涿州市华阳东路鹏程大街102号
办公室:0312-3626365
读者服务:0312-3632362
南关馆:涿州市南关街277号
电话:0312-362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