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环境学院本科生拓宽行业视野,深入了解各专业前沿动态,以及专业的就业前景与方向。12月3日,环境学院新媒体中心联络编辑部于综合实验楼223采访了土木工程系的刘笑天老师。此次采访不仅让我们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了解,还拓宽了土木专业的本科生对于未来就业态势的视野。
采访环节
问题1
答:第一个研究方向是我从读博开始跟随导师开展的,起源于上海的软土地质条件,长期受困于地下水扰动引发的城市地面沉降问题,结合相关的地下空间建设和城市防灾减灾需求,我从读博期间开始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并延续至今。第二个低碳建造方向,是源于我们国家的“3060双碳”战略,目前建筑业碳排放量占到全国所有行业总量的50%,建筑领域节能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产业方向和重要途径,因此我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问题2
答:地下空间的低碳建造是包括设计、施工、运维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源于我们的设计理念,要用更绿色的设计理念降低能耗,例如:地下空间赋存于地质体当中,地质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温材料,在设计阶段可以充分的利用地质体的保温性能,采用被动式设计理念,就可以有效实现节能降碳。第二个是我们在建造时候使用的材料和施工方法,通过使用低碳材料、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外排,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建造过程的碳排放。最后是整个地下空间的运维,像一些老旧的地下工程,本身存在很多高能耗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手段措施,降低运维过程的能耗,使它的环境更舒适、服役周期更长。
问题3
答:土木工程是一个实践类学科,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源自于实践,也要服务于实践。理论方程往往概化程度很高,但可以有效指导工程建设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与此同时,实践过程可以探索出很多的新知,赋能于我们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问题4
答:土木工程目前确实是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时期,但是我觉得这个时期其实是很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很正常的时期。每一个行业,它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高峰和低谷,土木工程正在面临这个瓶颈期,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已经相对完善,未来需要摒弃传统的粗犷式建设模式,向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全国城市更新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以上海为例,面临大面积的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地下空间升级、市政管网和设施更新。土木工程是伴随人类发展的,永远不会消失,目前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瓶颈,这更需要你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技能,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带来的时代红利,随时准备迎接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后的新兴技术时期。
问题5
答:土木工程就业面很宽,最直接的就业方向是行业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教育与科研机构、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咨询/施工等企事业单位,也有很多同学选择融合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土木+”新兴领域。我觉得每一位学生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建议不要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面,尤其现在大学教育一直在强调通识教育。你们在大学里面学到的,不仅是课堂里老师讲授的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获得技能的途径,掌握了这个方法和途径以后,通过你们的创造力可以把它应用于很多领域,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你们未来无限可能。
问题6
答:一是要学好基础知识。所谓的基础知识,不光指课程安排的通识、基础和专业内容,更多的是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能够帮助你们未来发展的交叉学科基础知识,这是你们未来毕业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具备的最基本技能。二是要学会社会技能,大学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平台和过渡时期,大学毕业以后无论选择升学还是就业,你们都需要走向社会,社会对你们的要求非常高,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创造力?这些都是需要你们在大学里学习和锻炼的。当然了,还有一些其他方面比如强身健体,好身体才是人一辈子最重要的资本。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希望大家能够全面发展。
最后,感谢刘老师能从百忙之中抽空向我们分享经验和见解。不仅让我们对学科前沿动态有所了解、还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专业就业前景,还对初入学术领域的我们给予宝贵的建议。希望此次采访之后,我们环境学院的同学能从中汲取经验,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在我们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
美编:邱毅
责编:鲁瑞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