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2月21日 )23:16'47"分17点20分20秒
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这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据《二十四节气集解》记载:“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此后气候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
阴极则阳,阳极则阴,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从冬至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至此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到此而极。此时也是阳气最衰、阴气最盛的时刻,自然界阳气收藏到了极点。冬至气候
气候变化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冬至有三候: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知多少
兼具自然与人文,是重要的节气与传统节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历史传统:古代百官冬至绝事,奏乐庆贺;唐宋时与岁首并重,民间重视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中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冬至还有吃羊肉的习俗。相传,这一食俗起源于汉代,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煮好的羊肉,大为赞叹,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如今这一食俗在部分地区还有所保留,每逢冬至,四川地区就迎来了喝羊肉汤的高峰期,人们认为喝羊肉汤可以暖身,抵挡当地的湿冷环境。
冬至卦象
冬至时,阴气盛极,阳气初生,称为“冬至一阳生”。
复卦象征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回复,即“一阳来复”。复卦寓意复兴、重新恢复,对人而言,代表改过自新。冬至时节,借复卦之意,反思并寻求新的开始。
复卦整体强调顺应时势,适时调整,复兴与改过自新,恢复正道。
冬至养生--顺应天时,敛阴护阳
起居有常
顺应自然:冬至后应早睡晚起,等待日光。
避免寒邪:晨起应在日出后,居室温暖,衣着保暖,护住头、足、背。
饮食调养
保护肾阳:食用温补食物如羊肉、牛肉。
养阴润燥:适当吃苹果、梨等养阴食物,应对冬季干燥。
适度运动
活血行气:冬至虽冷,但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有益健康。
避免风寒:运动应在日出后,气温稍暖时进行,避免汗出当风。
防寒保暖
增添衣物:冬至后天气严寒,应特别注意足部和腰背的保暖。
适宜室温:居室保持适宜温度,避免过冷或过热影响阳气潜藏。
冬至时,万物潜藏,人应内守精神,心静神安,少私寡欲以养精气。宜静坐调息,保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以免扰动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