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之一,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化、感知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必经之地。那么,陶寺文明揭示了什么,它在中华文明脉络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在陶寺遗址博物馆,有一件令人惊叹的文物——彩绘蟠龙纹陶盘。它直径40.7厘米,腹深7.8厘米,整体呈褐色,内壁用朱红彩绘制出蟠龙花纹,气势磅礴,尽显古朴之美。
彩绘蟠龙纹陶盘从陶寺遗址的六座大墓中,出土了四件。这样的陶盘不仅是“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陶寺遗址还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文献中“圭尺”的随葬品,是有关“地中”的最早实物标志。经过考古工作者复原测试,发现这把“圭尺”的第11个刻度是夏至日影长的标记点。高江涛推断,在早期国家形成的时期,这个标记点被当时的人们认定为是“地中”所在,而“地中”所在的国家就是原始意义上的“地中之国”,也就是中国。
高江涛介绍,除了王权国家之外,陶寺文明揭示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礼乐文明制度的形成。
对于中华早期文明脉络,中国百年考古史基本已形成一个简单的共识:文化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形成;距今八千年前,社会分化端倪显现,文明进程开启;距今六千年前,社会分化明显加剧,大型聚落中心和大型墓地出现;距今五千多年前,进入文明时代;距今四千三百多年前,中原崛起;距今四千年前,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经过商、周两代至两千两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分析认为,陶寺文明正是在四千三百多年前中原崛起的节点上产生的,应当是中华文明核心引领逐渐形成的发端。
(山西综合广播记者杜佳梁报道)
责编:张国政 制作:武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