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京津冀腹地,怀抱着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水乡白洋淀。这里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拥有着丰富且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蕴藏。从千年古城遗址到璀璨的雄安文学,从边关战事到革命老区的英勇斗争,雄安的文化脉络清晰而深远,形塑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内核。
雄安发布特别推出《100个雄安文化名词》专栏,深度发掘、梳理雄安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化名词,详细解读其历史渊源、文化含义,带你领略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的独特魅力。今天,《100个雄安文化名词》专栏推出第三期——古州城遗址。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雄安考古队在河北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内发掘出土两件罕见龙首,初步判定为唐代龙首。
2024年12月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考古方舱内,工作人员正在对龙首进行清理修复。河北日报记者李畅 摄
此次发现的龙首是在古州城内一处唐代高等级寺院建筑遗址旁边的砖瓦坑中发掘出土的。在使用场景上,龙头是在房顶的垂脊或戗脊末端的垂兽或戗兽。它在唐代是一种瑞兽,守护安全,帮助人们躲避一些自然灾害,比如雷、电等。这种唐代的龙形象,为研究我国8000年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了新的考古证据。
古州城遗址又名颛顼城,相传为上古帝王颛顼所筑,据清《一统志》记载:“颛顼城在鄚州东北三里,颛顼所造,今称为古州,即古鄚县城也”。
古州城城墙遗址。
古州城址为“内城”“外城”双重城址结构,“内城”平面形状呈长方形(800×900米);“外城”平面形状呈圆角方形(1500×1500米)。“外城”南城墙保存相对较好,城墙高出现地表5-8米,底宽23米,据梳理文献编年并结合考古成果初步推断:“内城”为汉唐时期鄚州县(州)城,魏晋隋唐一直延续使用,五代至北宋初因水患或军事目的而废弃;“外城”应为唐末五代增建而成,在其东南部发现一组中晚唐时期大型建筑基址,凸显了古州城作为晚唐五代白洋淀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区域中心的重大学术价值。在城址东南部发现了6处战汉瓮棺墓葬,部分墓葬燕文化特征明显,同时还出土了汉唐时期砖、瓦、瓦当、陶瓷器、铜钱等100余件。
古州城遗址发掘现场。
古州城遗址作为“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是研究冀中地区古代城市、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重要载体。现今,古州城城墙以南段保存较好,长约1.5千米。通过古州城遗址考古,基本掌握了该城的布局沿革、城市风貌、规划思想以及白洋淀东部区域汉代以降古代城市发展、变迁的脉络,体现了古代城市文明与水系协调发展的和谐生态,对于雄安新区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更多雄安新闻值得关注
点击图片查看↓↓
【100个雄安文化名词】②南阳遗址
来源:雄安发布
编辑:王晓娟
校对:张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