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个省(区、市)。
一是到2027年,长江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到2035年,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全面形成,长江流域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系统保护,分级分类展示体系基本建立,长江文化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规划》根据长江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就四类重点功能区作了以下具体安排。
管控保护区。由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其他重要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及新发现发掘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组成,对各类文化遗产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
主题展示区。包括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3种形态。在强化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创新展陈方式,丰富体验内容,改善体验环境,提升文化吸引力。
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重点借助文化遗产外溢辐射效应,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是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规划》提出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调推进目标,系统推进实施五大工程。
保护传承工程。加强新发现发掘文物遗存的系统保护和科学管理。推进水下考古,开展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研究发掘工程。加强系统研究,深入挖掘长江文化丰富内涵。系统梳理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历史文化资源,建立长江文化资源清单。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开展长江文化研究,突出“万里长江”整体辨识度。
环境配套工程。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体系建设,加快长江沿线有关客运码头旅游化改造,依托长江河湖水系,建设自驾、骑行、步行等多类型风景道,加强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与交通线路的衔接。
文旅融合工程。打造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加强文化产业、文化遗产和社会经济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彰显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传统村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活力。
数字再现工程。全面推进长江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提升文化体验。打造沉浸式展陈空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展示展演和交流互动。鼓励文博院馆与互联网视听平台、广播电视台等合作制作文化节目,开展高清视频直播等新展示传播业态,拓展线上文化传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