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这位小伙,受到《人民日报》关注

时事   2025-01-29 21:06   安徽  

1月2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文章
文物寻根者王子澄
——讲述中国文物的故事
讲述来自马鞍山的汉服博主王子澄
传承和发扬“中式美学”的故事


王子澄,社交媒体上的文化博主“三槐明澈”。他凭借对文物的满腔热忱,穿梭于古今之间,唤醒沉睡的文物故事。

儿时萌志 留学追梦

王子澄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长大。儿时,父母常携他遍访各地博物馆,探寻历史的印迹。

尤其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第一次目睹文物出土,亲眼见证考古学家们在坑底辛勤发掘与修复。那一刻,考古的梦想在他心中萌芽。


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对文物研究的热忱,王子澄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专攻文化遗产研究。他渴望汲取文物保护技术、博物馆管理和文物考察等方面的知识。

之后,王子澄又前往美国波士顿大学学习旅游管理,并在法国埃塞克高等商学院完成联合培养学业。在他看来,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通过将文化遗产研究与旅游管理相结合,他能够学习景区的文化旅游规划、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运作等实用技能。



留学期间,王子澄身着汉服,游历海外博物馆。他创建了名为“三槐明澈”的社交账号,持续发布“明澈寻珍记”系列视频,向世界展示中华文物的独特韵味。

海外寻宝 文物归根

2022年,当王子澄踏入大英博物馆时,他发现,馆内珍藏的中国流失文物竟有两万三千余件。面对这些漂泊异乡的瑰宝,他深感痛心。

于是,这也成了他拍摄“明澈寻珍记”的起点。每到一座博物馆,他都会举起相机,捕捉每一件流失文物的细节,并把这些照片发布到社交平台上,让它们展现在国人面前。他说:“尽管文物流落异乡,但是我来了,让我们成为彼此的知音。”


在王子澄的镜头下,西周青铜器康侯簋的庄重、明代珐琅云龙罐的绚丽、清代仪仗甲胄的威严一一呈现,彰显了中国匠人超凡脱俗的雕工技艺与中华文物的博大精深。

除了记录文物之美,王子澄还会挖掘文物流失背后的缘由。在他的视频中,画面、配音以及文字注解巧妙融合,文物的故事跃然屏上。从战火中的掠夺到探险时的发掘,再到古董商的非法交易,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倘若古物有灵,它们一定渴望有朝一日能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他感慨道。


其中,王子澄对东晋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的深入解读,展现了画中女性的非凡故事和独特风采,获得《欧洲时报》的报道关注,让世界更多人了解这件瑰宝的深刻内涵。

“感谢你,在遥远的他乡,让我们得以窥见祖先的辉煌文明。”这是来自陌生网友的真挚留言。他坦言:“‘明澈寻珍记’的意义远不止于追讨或记录,更在于唤起更多人对流失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华服流韵 传承不息

王子澄还积极参与制作书籍《中国历代流行服饰》。这本书以服饰相关的文物壁画为主要依据,梳理了从先秦两汉到宋元明清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服饰,让读者直观领略华夏服饰的变迁。


王子澄将自己在博物馆拍摄的以宋代服饰文物为主的图片素材,包括圆领袍、襟衫以及开裆裤等多种服饰类型,提供给了制作团队。这些文物图片展现出古人穿搭的丰富层次与细腻讲究,为书籍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在王子澄看来,“服饰作为我们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然而,他遗憾地发现,如今市场上很多商家打着汉服的旗号,却只关注其表面的形式与时尚元素,忽视了汉服文化的真正内涵,误导了消费者。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为广大的文化爱好者、服饰商家以及历史文物研究者提供一个真实的视角,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汉服的本质面貌。”他表示。


未来,王子澄将继续在传承与保护文物的道路上前行,他的博物馆“明澈寻珍记”系列也将持续拍摄下去。王子澄说:“我期待着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共同把散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以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来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 张梦婷 校对 | 张慧陵
一审 | 张梦婷  | 陈希颖  | 陈敏娟

马鞍山日报
我们将为您带来马鞍山市最权威、最有效、最及时的资讯信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8000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