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良知,就是你的优势

体娱   2024-12-23 18:31   浙江  
图 /来源网络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500年前,王阳明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500年后,却有不少人问:“我为什么要讲良知?”仿佛在现在的大环境里,讲良知不能收获金钱、名利、豪宅等等既得利益,只能遭遇吃亏、退让、忍耐等等“被欺负”的场面。

殊不知,你的良知才是你最大的优势——它让你面对人际时找回自信,面对诱惑时懂得取舍,面对浮躁时学会从容。

面对人际,有良知即有自信


一个自卑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宁可自己吃亏也要迁就别人。总是下意识地去附和别人,在他人面前总是显得很卑微。

他们生了气会忍着,总是怕闹矛盾,一旦有矛盾就提醒自己别在意,但内心真实的想法却并不认为自己有错。这样的他们其实特别纠结,身心受到残酷的折磨。

大多数人都有自卑的情绪,但这绝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慢慢形成的。这个过程很复杂,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当你不相信自己良知的力量时,就会产生自卑。

王阳明曾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很多人因为不自信良知的力量,而渐渐埋没了本该充满心中的浩然之气,不再能明善恶、辨是非,与人交往也变得无法真诚坦荡,慢慢就变成了自卑的“阶下囚”。

赶走自卑的方法很简单,反身求己、自省内查、扫除私欲,唤醒良知,让良知的力量化解自卑。

有人仿佛天生善于社交,热情好客又进退有度。仔细观察他们,你会发现他们在热情的内心深处时刻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认识。

无论他们在事业上是多么的成功,你都会发现他们平易近人得就像是你的兄弟。

其实这种对人际关系极有掌控力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住着”圣人,良知带来的自信占据着内心的最高处,才让他们行走世间,仿佛乘风破浪,所到之处皆为其开道。

面对诱惑,有良知既懂取舍


放弃优势不仅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很少有人具备的积极处世的态度。

按照王阳明的解释,人在有良知的情况下都是圣贤。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优势,但很多人的良知已被物欲遮蔽。

有人认为自己头脑灵活,有人认为自己处事能力很强,还有人认为自己才华横溢。

的确,如果不是傻子或疯子,人的智力水平不会有很大悬殊,所以每个人都有别人没有或者别人有却比别人强的优势。

但是,你自负多年的优势,是真的优势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抱着自以为是的优势不放,到最后却弄巧成拙。

心学讲求的永恒就是修行不止,即便是良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时刻警醒。如果不把自己的优势升级,它自然会变成劣势。

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内心的固执、狭隘和偏见,以及一些优势、利益和享受的话,我们能得到的可能要远比想象中的多。

适度的放弃,脚踏实地去干每一件事,最后也会得到很好的结果。

面对浮躁,有良知即能从容


生活中,我们时常抱怨或是听到别人抱怨:世界太吵,无法工作,恨不得给周身按下“静音键”,王阳明却说工作即修行。

那是因为如果能在工作中致良知,进入“四和”境界,就没有什么不能从容面对。所谓“四和”就是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与天地和,就是万物一体之仁,做官时,要把百姓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与人和,则是处理好自己与上下级的关系;与己和,就是听从良知的命令来行事。

王阳明对“工作即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

无独有偶,日本实业家铃木正三说:“工作坊就是道场。”基于对禅宗智慧的深刻体会,他把劳动看作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心性,借助劳动来证悟自身的价值,并通过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因此,当我们希望提高自己的人性时,并不需要困难的修行。只是在平常生活中赋予自己的角色,或者自己应该从事的营生,不管是公务还是家事,或者求学,都要谨慎地、孜孜不倦地坚持。

这本身就是为磨炼人格所做的修行。或者说,正是在每天的劳动中才能够磨炼、提高心智,并一点点走上领悟的道路。

|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风尚观
一个有颜、有趣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