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光明日报:稻浪翻滚话丰年

教育   2024-11-20 19:51   云南  

编者按:

近期,光明日报聚焦丰收时节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当地村民们在哈尼梯田割稻打谷、办长街宴、在田间地头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红河学院卢鹏教授接受采访,对其生物多样性,和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以下为原文内容。

哈尼族长街宴。金家茂摄 图片由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国稻作文化影像展”提供

丰收时节,村民们在哈尼梯田割稻打谷。金家茂摄 图片由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国稻作文化影像展”提供

阳光下多彩的哈尼梯田。卢文摄 图片由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国稻作文化影像展”提供

哈尼族人在田间地头庆祝丰收。王宇摄 图片由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国稻作文化影像展”提供

【聚焦农业遗产】

“白鹇鸟把红米的种子撒在梯田上,秧姑娘就出生了……”哈尼族古歌声声悠扬,轻拂过层叠如画的哈尼梯田。

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坐落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地。“三犁三耙”的农耕哲学,森林、梯田、村寨、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当地人民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印证,堪称人类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这几天,阿者科村的民宿老板、哈尼族姑娘张萍正忙着带领游客在梯田捉鱼。她忙得脚不沾地,却满心欢喜:“因为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所以我回到家乡发展。”地处红河州元阳县的阿者科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是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五个重点村寨之一。

1300多年前,崇拜自然的哈尼族先民在森林之下搭屋建寨,又在村寨周边依山开垦梯田。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级数最多可达到3700多级。哈尼族人修渠灌田,创造了木刻分水等水利技术。千百年来,公平和谐的梯田用水习俗,蕴含着古老的生态智慧。

“红河哈尼梯田还是生物多样性宝库,为动植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空间,培育出了云南最多的传统红米品种,同时作为人工湿地,还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红河学院卢鹏教授说。

山水若四季长流,梯田可长年饱水。哈尼族人深知,保护好水系就是守住了遗产命脉。“元阳县实行沟渠管护村民自治模式,恢复推行传统的‘赶沟人’制度和木刻分水法,把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纳入遗产区村规民约。”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徐忠亮介绍。在哈尼梯田里,时常能见到“赶沟人”扛着锄头巡查沟渠,180余名沟长守护着水系长流。

“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推广,梯田红米品牌不断涌现,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实施……良好的生态也反哺着世代居住于此的哈尼族人。“以前村里没有民宿,现在开了八九家餐馆、两家民宿,还有‘火塘咖啡’,游客多得很嘛!”阿者科村党支部书记普字成开心地说。

阿者科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世界遗产地的生动实践。哈尼梯田遗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3928元增长到2023年的14736元,走出了一条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通“两山”转换的新路子。

“拉珍莫!”哈尼族的祝酒词铿锵有力,伴着田间弥漫的阵阵稻香,阿者科村的村民们手捧满溢的红米酒,笑脸盈盈,共同祈盼来年也有个好收成。

往期回顾

01

一研为定,共赏研途风景

02

媒体聚焦 | 云南日报:亩产超1吨、产值破2万!红河学院杨生超教授团队赋能丽江云当归量质齐升

03

红河学院校长杨生超带队参加2024世界中文大会

04

陈继扬看望慰问我校派驻绿春县服务支持社会艺术活动的师生


来源 | 光明日报

排版 | 尹玲霞

编辑 | 陆金雨 李勤

一审 | 李珏

二审 | 党晓军

三审 | 杨申宣


官方微博:@红河学院

官方QQ空间:1410900053

红河学院
红河学院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