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产栽培技术机理研究展望

健康   2024-11-02 20:01   新疆  
新疆棉区干旱少雨,光能丰富,热量不足,无霜期短的自然生态条件特点,决定着棉花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与趋向。由于光温高能同步期短,光照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因此,如何延长从开花结铃到霜前吐絮的时间,为多结铃以及促进棉纤维发育成熟、提高霜前花率赢得更多时间与光热资源,也就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多结铃、结优质铃,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新疆棉花持续高产优质的关键所在;突破化学封顶、水肥药一体化、地膜优化或替代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智能化结合,建立和提升以机械化采收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植棉技术,是新疆棉花高效生产的关键。

一、棉花高产栽培途径与机理

受单纯高产技术思路的影响,当前新疆棉区出现了棉花种植成本较高、棉花生产品质较差,进一步提高单产和效益难度大等问题。基于新疆自然生态特点和存在问题,笔者认为,新疆棉花持续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也要与时俱进,首先应由“向温、向水要棉、要效益”,转变为“向光、向水肥一体化、向农艺技术与物质装备高度融合要产量、要品质、要效益”;其次棉花栽培管理要改过去“三分种、七分管”为“七分种、三分管”,通过提高种子质量、整地质量、播种质量等实现一播全苗、壮苗和合理的基础群体,简化和减少管理环节;第三是摒弃单纯追求高产的指导思想,应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现高产优质平衡发展。因此,要注重对棉花高光效群体的调控,通过建立高光效群体,提高光能利用率,协同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要重视种子品质、提高播种质量,在“种”的环节多下功夫,进一步节本增效。

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要根据新疆棉花的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深入研究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条件下棉花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规律及其调控机理,包括精量播种棉花成苗机理,行株距及密度对叶枝生长发育、株型及群体结构的调控机理,免打顶及化学封顶棉花的产量、品质形成与时空分布规律,脱叶催熟与环境因子对棉花产量、品质的互作效应等,为新疆轻简化、机械化植棉提供理论指导。

二、基于充分利用光能的群体综合调控技术优化和提升

基于“干旱少雨、热量不足”的自然生态条件,新疆产棉区的棉花栽培管理历来围绕“温”和“水”而展开,但进一步挖掘热量和水资源的潜力不大,而“光”则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此,应根据当地土壤类型、光、温、水等条件和品种类型等,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棉花个体生长发育技术指标;根据“精准化、全调控、高效率”的基本要求,提升棉花群体综合调控技术,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率。为此,应在进一步优化棉花高效群体结构指标的基础上,一方面要突破或完善精量播种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化学整枝技术等单项关键技术;另一方面要研发新型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播种、植保和打顶机械等物质装备,实现对棉花群体结构的精准高效调控,进而将光能利用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适宜全程机械化植棉的单项关键技术研究

一是研究熟化化学封顶技术。化学封顶是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棉花顶尖生长,代替人工打顶的技术措施。化学封顶能降低用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化学打顶代替人工打顶是全程机械化植棉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目前,化学封顶技术正在西北内陆棉区试验示范之中。人工打顶只去掉主茎顶,而化学封顶则在抑制主茎顶端生长的同时,侧枝、叶片等的生长发育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因此,要进一步研究棉花化学封顶剂的作用机理及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掌握化学封顶剂适宜的喷施时间和剂量,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棉花化学打顶综合配套技术规程。

二是地膜覆盖技术的污染消除和替代措施。地膜覆盖因物理学、生物学的独特功能被喻为“白色革命”,也因严重污染农田被誉为“白色污染”,与环境友好不相协调。多年多地膜替代试验示范指出,光解膜、生物降解膜和液体地膜等虽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但都不易达到传统聚乙烯地膜覆盖产生的增温保墒控草效果。因此,一方面要继续研发新型完全降解地膜;另一方面要通过地膜加厚或添加新材料提高地膜抗老化能力,提高地膜回收率,减少残膜污染。

三是发展信息智能化技术。新疆棉花信息智能化技术目前主要体现在播种和灌溉两个方面。在棉花播种作业时,播种机械上装有GPS卫星定位和自动导航系统,能实现无人自动驾驶操作,且白天黑夜均可作业。自动化智能滴灌系统采用无线数据采集监控技术及滴灌自动化技术,能根据地块位置和棉田用户不同层次用水的实际需求,实现棉田滴水、施肥的自动控制。应在继续完善提升和加大应用智能化播种和灌溉技术的基础上,研发智能化综合调控技术、植保技术和机械采收标准化技术。文章来源--天山植保

天山植保
密切关注农业生产需求,提供农业生产丶作物健康等相关技术普及服务,时刻期待您的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