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油菜花自青,秋打香枫别样红,秋天是婺源一年中最绚烂的季节,每年10月开始,五色点染,一幅清丽的徽派水彩画卷便徐徐展开,青山绿水间,点缀着明丽色块的诗意田园,粉墙黛瓦勾勒出简洁的徽州村落,古贤今人演绎着晴耕雨读的生活,质朴中透着超尘脱俗。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婺源原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如今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大家都笑称婺源是古徽州外嫁的女儿,这倒和柔情婺水有几分神似。婺源依然保留着古徽州的风情底蕴,保存着完好的民俗文化,如同陶渊明笔中的桃花源,是中国最美乡村,也是全国唯一以整个县命名的A级景区,这个秋天,总要去一次婺源吧。五色婺源:白、黑、黄、红、绿,原本是指婺源的五种地域特产:白色江湾雪梨,黑色龙尾歙砚,黄色晓起皇菊,绿色婺源绿茶,红色中华荷包红鱼。
而升级版则代表着婺源更具吸引力的人文风情,白墙黑瓦是婺源的素描,春天的黄色油菜花、秋日晒秋的红辣椒、山野间的红枫,青山绿水的自然,是婺源最明丽的色彩。
自古无山不成县,钟灵发脉之地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尖是婺源最高峰,被称为是婺源之源,江南第一谜谷的卧龙谷,就坐落在大鄣山的峡谷之中。尚疑银河忽溃决,还惊长鲸吸百川,水帘横空垂不卷,万斛雪浪涌山根。清泉飞瀑是卧龙谷最大看点,祖籍婺源的金庸先生,就把卧龙谷作为原型,写进了快意恩仇的侠义江湖中。一径入林密,溪间开野花;幽深见泉石,吞吐共云霞。卧龙谷林幽谷深,水色天光相映成趣,绝佳的山野露营之处。沿着河床溯溪而上,与泉石亲密接触,树在石上生,石在水中长,瀑在岩上飞,泉在山间唱,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小森林,城市生活里的小困惑,就到山野中寻找答案吧。
大鄣山岩壁由花岗岩构成,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巧石密布,顽石迎宾、金蟾望月、蟾蚌守神。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幽潭清泉,碧如翡翠,透似水晶,是卧龙谷堪比九寨的绚丽风光,由于环境变化和潭水深浅不一,在阳光的照射下,水色变幻着墨绿、澄碧、青翠……
天然浴池,是卧龙谷第一个景点,据说从前每当大旱之年,乡民必定来谷内求雨,求雨前须在此池沐浴净身,换上新衣以示诚心,这样到谷中求雨才能灵验。一路上清泉叮咚,溪流如一练银色的巨龙,游走在山间幽谷之中,像这般晶莹翠绿的深潭,还有卧龙潭、静心池、龙凤双池等。
飞瀑也是大鄣山景区的一绝,平时轻纱缥缈;到了丰水期,便层层叠瀑,浪花飞溅,形成百瀑争流的壮观场面,梯田瀑、水帘瀑、白龙瀑、自然落差240米的大龙瀑,各具风采。婺源四古,指的是古洞、古桥、古树、古建,在婺源有一种颇有特色的桥——廊桥,就是一种带廊棚亭顶的桥,造型优美,雨天烈日里可供行人歇脚。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清华镇的彩虹桥,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
彩虹桥桥长140米,桥面宽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组成,错落有致,非常有节奏感,直至今日,彩虹桥依然是清华镇居民过河的重要通道,扛着农具来来往往的居民,是彩虹桥千百年不曾消失的人间烟火气。
廊亭中有石桌石凳,龛中雕像中间的是镇水的大禹,左侧是化缘募款的和尚,右侧是负责造桥的工匠胡永班。一座古桥蕴含着古代工匠无限的智慧,彩虹桥位于河流转弯后最宽的河面上,此处是水流最缓的地方,可以有效地减少洪水对古桥的冲击力。
桥墩因形就势也不等距,跨度最大为12.8米,最小的为9.8米,可以抵御洪水,又增加了古桥的美观,全桥分成11个结构,都是独立的,方便单独修理。被称为“燕嘴”的桥墩,是整座古桥最特别的部分,青石砌成半船形状,可以分解水流的冲击力。两岸竹林青翠,桥下碧水涟漪,篆刻流派鼻祖文彭与何震曾泛舟于此,在临水石壁上留下了“小西湖”的石刻。
古色古色的舂米水碾作坊矗立在河畔,桥下设有简单的石碣以提高水位,缓解水位差对大桥的冲击,不在丰水期的时候,走过石礅在秀美碧水中投下一抹丽影。汪口古称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口,村口碧水汪汪而得名,从高空俯瞰,古村被青山环抱,三面环水,地理位置优越,难怪此地能成为古徽州时的繁华商埠。据记载,汪口是宋朝大夫俞杲于大观年间始建,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距今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一条千年古街官路正街,与永川溪平行沿着溪岸而建,是汪口古村最为重要的街道。原住民还都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活的街巷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慢节奏,路边的老人兴趣盎然地讲起村里的历史和老房子。官路正街沿街有渔塘、酒坊、李家等十八条巷直通溪下商埠,因汪口是当时的水陵码头,故为货物之集散地。头戴斗笠的妇女们在码头忙碌着洗衣淘菜,时光如梭,汪口依旧离不开永川溪的滋养。
昔日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复存在,老街回归到恬静平和的生活,而那些曾经的技艺,依然刻在汪口人的骨子里一代代的传承下来。
正街中央坐落着一座砖木结构的“乡约所”,正厅大堂正中悬挂着一幅“归仁里”匾额,几副桌椅,一座老灶头,平日乡人们便是在这里喝茶闲聊,前厅上方是座戏台,节日里依旧能听到戏曲表演。
漫步在不足千米的老街,阳光倾泻在逼仄的青石板路上,如同走进时空隧道,一瞬间穿越到了千余年前的时光里。
鑑三六公祠原是俞氏三六公一脉的支祠,又称“迪公众屋”,后来成为汪口船工行业的“汪口船会”,也是汪口最大水运经营商设立的“俞利通行”所在地。
正街的尽头是村里的俞氏宗祠,据说是由朝议大夫俞应纶,于清乾隆九年回乡兴建。一位乡民骑着三轮车从宗祠前经过,此刻的宗祠正进行新一次的修整重生。
山门是宫廷建筑中常见的中轴歇山式五凤门楼。重檐之下是繁复层叠的如意斗拱和雕花梁架,山门前的廊轩梁底,浅刻着卷草图案,结构精巧无比。
整个宗祠木雕图案多达100余组,鸟兽人物呼之欲出;渔樵耕读栩栩如生,用了20年时间才雕刻完工,以精湛、细腻著称于世,被古建专家誉为“艺术宝库”。
享堂正中由外向内,分别挂有“乡贤”、“父子柱史”及“仁本堂”三块匾额。汪口自北宋俞杲开山立基后,相继出了进士14人,举人2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83人,文人学者13人。
其中,更有宋代俞杲父子同朝为官,被誉为“父子柱史”,明代俞文进、俞文达兄弟同榜高中进士,被称为“兄弟同榜”等佳话。
后龙山逶迤东去,梨园河蜿蜒流过。锦峰绣岭、清溪碧河之中,坐落着古镇江湾,江湾的建筑布局极具特色,一街六巷,纵横交错,据说从后龙山俯瞰,巷道间竟构成一个硕大的“安”字,令人叹为观止。江湾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为滕、叶、鲍、戴等姓在此聚居,开始形成村落,那时称“云湾”。走进江湾村景区,荷花池绿水盈盈,曲桥蜿蜒其上,亭台楼阁红灯高挂,穿过西安门,算是正式进入了湾古村。
一座气势恢宏的宗祠矗立在眼前,婺源江姓原来是萧姓,据称始祖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那个萧何,萧姓后人避难逃到婺源一代,改为江姓,这一支称为萧江。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迁入云湾,子孙逐步繁衍形成豪族大户,云湾遂改称江湾。于是这座祠堂也被称作萧江宗祠。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后数次重建,规模庞大、建筑宏伟,栋梁立柱为珍贵木材,当地人说,建筑萧江宗祠的木材都是从马拉西亚进口的黄花梨。
前堂为五凤楼、九脊顶、午朝门、月楼,梁材檐椽巧饰雕琢、画面生动、形态逼真。
中堂为永恩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础,石阶、石栏、月台各具特色,雕梁画栋展示精工,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筑之首。
后堂高于前堂,有楼阁安放灵牌,后堂建有九级台阶,在古代宗祠建筑的台阶是有讲究的,九级台阶那是皇室的规制。
走出宗祠,古戏台和江南牌坊交相辉映,整齐划一的马头墙蔚为壮观,满满的形式感。江湾村建有东和、南关、西安、北钥四座古门亭,南关亭前这眼古井叫“南关井”,是江湾“北斗七星井”之一,这七口井的位置如同北斗星座,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中国风水学。穿过添丁巷,一座名为非遗物语的宅院映入眼帘,集中展示了婺源的非遗文化。高耸的粉墙黛瓦拥簇出一条条古巷,似乎都充满了岁月的故事。绿树掩映下的江永纪念馆,为民居加私塾式的徽派建筑———德庆堂,该建筑与江永的故居同属一个时期的清代建筑,外观是两幢结构完全一致的并立宅第。无意仕途的江永,专意编著书籍。他将宇宙万物比作一个“丸”,自号“弄丸主人”,其书房取名“弄丸斋”,“弄丸”即是研究探索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阳光斑驳下的粉墙黛瓦充满了诗意,如同时光里走出来可人儿。
滕家巷是江湾古村最有历史感觉的一条古巷,滕姓是在唐初云湾建村时就来了,那时村里也建有滕家祠堂。这里也有一口井叫滕家井,也是北斗七星井之一。
滕家老屋也叫江湾人家,一幢一堂两房两阁厢布局的建筑,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这堂前铺的金砖、梁枋间的芦苇墙,外露的梁架,还有朴素的方格窗扇,都还延续了明代风格。澹远轩主人会客读书的地方,澹远轩三个字据说是乾隆年间一位叫黄轩的状元写的。一天,他路过滕家巷,见“白果厅”清静幽雅,便敲门拜访主人,并乘兴题写“澹远轩”三个大字,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一代抗倭英雄,治淮功臣江一麟的故居,现在辟为纪念馆,他官做到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正二品,院落和宅第方正宽大。
江氏祖屋即一府六院,建于明代末期,顾名思义,此处一幢大房子套了六幢小房,每幢小房都有天井、正厅、厢房,自成一家。如今房屋皆已不再,只剩下一座门框屹立不倒,同行的小伙伴都竞相从中穿过,取个出人头地的彩头。乡贤园里景色别有洞天,亭楼阁倒映,喊泉冲天而起,古今圣贤的雕塑,分布在绿草竹林之中。江湾村里面有个百年邮局,建于清光绪年间,依然保持着原貌,如今邮局不仅照常营业,还摆放了许多老物件。
梨子巷商业街,按照祠堂旧制修建的鼓吹楼是一座饭店,享受婺源美食的同时,换可以欣赏上戏曲表演。李坑村是一处四面环山的水乡古村,至今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村内以李姓人家为主,明清古建筑遍布都是,石板路纵横交错。村口三两棵参天的樟树绿荫如盖,树林里坐满了写生的学生,小桥流水人家,成了孩子们笔下最好的灵感来源。清彻见底的溪流穿村而过,红色的荷包鲤鱼在水中嬉闹,村里的孩子们也挽起裤脚在案边玩耍。坐上一条乌篷船顺流而下,便可观赏两岸的徽派风情。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两岸徽派民居傍水而建,各具特色的石拱桥和木桥依次排开,河边用石板铺就洗菜、洗衣的溪埠,一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美丽画卷。大夫第建于清朝成丰年间,是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据说李文进是一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李瑞材故居是李坑有名的古建筑、由清初木材商人李瑞材所建,在当时的社会里,商人尽管经济富裕,但社会地位低下,所以,李瑞材不能将住宅建造得很豪华。也不能建造“八”字形大门,而且大门也不能朝向大街,只能开偏门。偏门虽小,但进入之后,却会发现屋内富丽堂皇,石雕、砖雕和木雕都充满艺术气息。枫叶银杏红柿子,相互交错,色彩斑斓,形美如画卷,每一个都美到心田里。在古村的正中心是一座申明亭,古时作为村里聚会的场所,每周对村民进行赏善罚恶,颇有点现今议事厅的味道。申明亭旁的通济桥,是一座古石拱桥,村内横竖两溪的交会处,双溪为龙,桥拱与倒影为珠,村里人唤此处为双龙戏珠。寻着酒香找到了桥边的酒坊,李坑的特产糯米酒,晚间席上品🉐️一杯,果然浓醇香甜,最能醉人。登上村后的小山上,攀至菇山亭上,可以俯瞰整个村庄,满目青山之间,粉墙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有人家。北有乔家大院,南有思溪延村!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始建于南宋庆元年间,至今已有800余年,因地处清溪旁,故以鱼(俞)水相依之兆而取名“思溪”。由思溪村和延村两个古村落合成的景区,一条溪流穿区而过,延村在下游的北岸,以清代商宅群为主,思溪则在上游的南岸,以带有天井的古建筑为主,思溪延村隔溪相望,宛若太极八卦图。一进入景区便是一处观景台,可远眺思村全貌,春天油菜花季定是一幅绝美的田画卷。思溪村口泗水之上有一座两孔廊桥,名为通济桥,古桥和桥上的“如来佛柱”,是古时村落水口组合建筑的孑遗。平日里村里的老人孩童们,就坐在廊桥的美人靠上纳凉。思溪村的导游多为本村人,说起村里的历史和典故如数家珍,声情并茂的讲解,总是让人很容易代入其中。过了通济桥,第一座老宅子便是振源堂,她是建于清朝的俞士英祖居,振源堂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木雕、石雕、砖雕。
古建筑应该得到保护,村里独特的保护方式也让人眼前一亮,居民和政府共建,房屋主人仍住在老宅内,负责日常维护和游客接待,政府给予修缮和接待补贴。
银库始建于清代中叶,是存放俞氏“兴泰里”支派捐献银两的库房,银两多用于建桥、办学、赈饥救灾,反映了思溪村自古扶贫济困的民风。
古徽州的厅堂条桌上,常常摆放着长鸣钟,花瓶,镜子,寓意是男子出门经商众生平安,女子在家中“终生平静”(钟声瓶镜)。
百寿花厅与承志堂、承德唐连在一起,这里原来是承志堂主人俞式老三的迎宾客厅,相传这个建筑有100个寿字,当初是一位孝子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内10座格扇门的中间,分别镌刻着由96个不同字体(楷、行、草、隶、篆)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格扇门上下均雕楼有人物戏文、鱼虫花鸟、水谢楼台等图案,堪称木雕精品。
思溪延村把“三雕”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木雕,可做到透光透亮,堪称精美绝伦,每座宅院的木雕主题也各有不同,充满了吉祥的寓意。婺源三雕中的民间花鸟图案暗喻较多,莲花和暗喻年年有余,“佛手”暗喻财富,牡丹花纹象征“锦堂富贵”,仙果象征“瓜迭延绵”家族兴旺,“鸱尾”主要用于屋脊、屋檐翘角雕饰,象征避除火灾,“桃”象征驱鬼、高寿等。古徽州风情的房屋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山水互为点缀,如诗如画,马头墙在蔚蓝的天际上勾画出黑白相间的轮廓线,给人朴素淡雅的美感,幽深的小巷穿梭在建筑群落之间,难怪戴望舒雨巷里的丁香姑娘源于此处呢。思溪敬序堂最初的出名是因为《聊斋》影视中的大量镜头在这里拍摄,“ 敬序堂”是思溪村较大,且是保存最完美的商宅。这次婺源之行入住在丛溪庄园,这座以徽派建筑风格的度假酒店,沿丛溪河两岸建造,庄园内外移步即景。婺源美食既有徽菜的特点,也有赣菜的风味,素有有“无荤不蒸,无素不糊”的谚语,也就是说在婺源吃饭任何荤菜(肉食)都可以蒸起来吃,任何素菜(带叶子的菜)都可以糊起来吃。推荐特色美食:中华荷包红鲤鱼,婺源特色粉蒸肉,冷水塘鱼,糊豆腐等。
摄影:@吴人少白
谢绝盗用,转载请私信
婺源十二通票:
江湾村、石城村、李坑村、汪口村、晓起村、思溪延村、江岭村、彩虹桥、灵岩洞、卧龙谷、文公山、严田古樟。
北线:
县城—丛溪漂流—徽州古村落思溪延村—宋代廊桥彩虹桥—仕官名村理坑—国家森里公园灵岩洞—大鄣山卧龙谷—枫叶王国石城—江南第一清风洞—严田古樟民俗园—千年古驿道甲路。
东线:
婺源博物馆—湖中小岛月亮湾—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古阜名祠汪口村——古文化生态村晓起—伟人故里江湾—晒秋人家篁岭/晓鳙—梯田风光天上人间江岭
西线:
县城—鸳鸯湖—文公山—溪水人家源头古村—世外桃源长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