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时政小测验

时事   2024-10-17 13:32   北京  

10

17

新的一天~努力~♪

———你的小编


1

多选题

据新华社2024年10月16日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扭住建设____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A.机制活

B.产业优

C.百姓富

D.生态美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BCD


解析:

据新华社2024年10月16日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2

单选题

视____为人生榜样,“对照自己,见贤思齐”;多次谈及____,表示“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两个苦县穷县的县委书记,为何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别具分量?古人曾以“官之至难者,令也”讲述“县官难做”。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承上启下,县委书记“官不大,责任不小、压力不小”。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担任县委书记。他和当地百姓“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摘掉正定“高产穷县”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县委书记的“苦与乐”,总书记有深切的体会。因为懂得,所以深有共鸣、倍加尊崇。

A.焦裕禄    孔繁森

B.焦裕禄    谷文昌

C.杨善洲    孔繁森

D.杨善洲    谷文昌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B


解析: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谷文昌纪念馆考察。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定格下这样一个瞬间——

参观谷文昌带领全县百折不挠植树治沙事迹的展览时,总书记驻足凝视,仿佛进行着一场跨越数十年时空的对话。

人们不由想起,10年前,在河南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重温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故事,总书记的目光也是这样深情炽热。

视焦裕禄为人生榜样,“对照自己,见贤思齐”;多次谈及谷文昌,表示“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两个苦县穷县的县委书记,为何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别具分量?

古人曾以“官之至难者,令也”讲述“县官难做”。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承上启下,县委书记“官不大,责任不小、压力不小”。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担任县委书记。他和当地百姓“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摘掉正定“高产穷县”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县委书记的“苦与乐”,总书记有深切的体会。

因为懂得,所以深有共鸣、倍加尊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干部的,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这问题,焦裕禄和谷文昌,用一生的无悔奉献作了回答。

带着党的嘱托,焦裕禄在兰考,谷文昌在东山,带领全县抗击风沙、植树造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摘自新华社2024年10月16日报道《这两位县委书记,总书记思之念之》)

(注:孔繁森生前两次进藏工作,1992年底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工作期间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杨善洲曾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他几十年如一日,身披蓑衣,脚踏草鞋,走遍每一个村庄、踏遍每一道山梁,被人们亲切地称作“草鞋书记”;60岁退休后,他谢绝到省会城市养老的机会,回到家乡云南施甸专心植树造林,一种就是22年,在光秃秃的荒山上建起了数万亩人工林,被人们亲切地称作“种树书记”)


3

多选题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测验题】下列选项中,体现了儒家以“反求诸己”为修身养性之要旨的有____。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BC


解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释义】

出自《论语·学而》。《学而》是《论语》的首篇,包括十六章。在第一章中,孔子用反诘语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在第十六章中,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全篇首尾呼应。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相反,我不了解别人,就不能亲近贤者、远离小人,这才是值得忧虑的。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儒家以“反求诸己”为修身养性之要旨。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以,孔子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就是要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有不足则补之,有过错则改之。[摘自《习近平用典》第二辑(2018年版)]

(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自《老子》)


4

单选题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测验题】“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____。

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孟子》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


解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释义】

出自《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孔子用反诘语气表达肯定含义,言下之意就是,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信”字在《论语》中多次出现。据《论语·颜渊》记载,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使粮食富足,使军备充实,使民众信任。”子贡问:“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二者何先?”孔子说:“去掉粮食。如果失去民众的信任,国家根本无法存在。”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民众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孔子以后,儒家对“信”又有了进一步阐发,将信与诚相连,称为“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信,诚也。”又言:“诚,信也。”以诚与信互训,表明“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守信”。[摘自《习近平用典》第二辑(2018年版)]


5

单选题

《盐铁论·力耕》说:____。据新华社2024年10月16日报道,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粮食市场始终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____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

A.“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    大麦、小麦

B.“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    小麦、稻谷

C.“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大麦、小麦

D.“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小麦、稻谷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B


解析:

据新华社2024年10月16日报道,2024年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盐铁论·力耕》说:“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粮食市场始终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1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说,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粮食储备体系,储备体系不断健全,形成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京津沪渝等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

(注:“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左传》)


6

单选题

据新华社2024年10月16日报道,2024年世界粮食日到来前夕,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饥饿水平连续第三年居高不下,2023年仍有约7.33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全球每____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历了三次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何以频发,一个国际共识就是,____出了问题。

A.8    生产

B.8    分配

C.11    生产

D.11    分配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D


解析:

吃饭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大问题。2024年世界粮食日到来前夕,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饥饿水平连续第三年居高不下,2023年仍有约7.33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近日撰文呼吁全球采取切实行动,全面落实作为基本人权的“食物权”。

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历了三次粮食危机,危机原因各异但承压最大的始终是全世界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的困难群体。与发达国家食品价格上涨或选择减少相比,危机对贫穷国家困难群体来说却是朝不保夕的饥饿感、粮荒乃至由此引发的致命冲突。

实际上,以当下人类粮食生产能力,所有人吃饱肚子应该不是问题。联合国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人口约为80亿,谷物产量超27亿吨,足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粮食需求。粮食危机何以频发,一个国际共识就是,分配出了问题。全球粮食生产贸易高度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手中,消费却分散在食物支出占比更高的众多发展中国家,这样就造成了全球粮食体系一边“供应过剩”“烧粮取油”、一边却“食不果腹”“等米下锅”的不公格局。2008年,全球粮价持续上涨引发粮食危机,导致饥饿、贫困和社会动荡等问题加剧,世界银行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那次粮食危机主要是由美欧等国用“过剩”粮食开发生物燃料所致。

所谓全球粮食危机,本质上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危机。(摘自新华社2024年10月16日新华时评《“粮安天下”任重而道远》)

 贴心小链接  

20241016


主编:王谦

编辑:杨晓峰


点击上图,了解  半月谈时政试题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政治、经济、商业大事,解读社会发展,品味人生百态,您的政经顾问,学习良师,生活益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