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村晚”爆火。
一台台承载着乡音、乡愁、乡情的江津“村晚”陆续上演:在龙华镇朱羊寺村,《老刁不“刁”》等当地特色节目深受喜爱,演出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既传达了政策,又点赞了群众;在先锋镇保坪村,82户家庭100余名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和美乡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等节目,为乡亲们送上烟火气十足的“年味大餐”;在珞璜镇合解村,360余名“民星”轮番上阵,《插秧舞》《祝酒歌》等节目给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乡土气息、浓郁年味的文艺“盛宴”;在塘河硐寨村,农家院坝欢歌笑语,有的村民才下灶台就上舞台……
▲塘河镇硐寨村“村晚”,小朋友为节目点赞。记者 王茜 摄
回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还没有央视“春晚”的时候,“村晚”就是大家一年的盼头。乡亲们辛劳了一年,总有那么一个晚上,大伙儿放下手中的“活路”,跟着一起欢歌起舞,不图别的,就图乐呵乐呵。近年来,随着“村超”“村BA”“村晚”的盛行,“村”之一字,已经成为又红又潮的关键字。有的地方跟风流行,“村晚”请起了专业演职人员,看似搞得热闹专业,实则失去本真,更难以真正赢得观众认同。
▲龙华镇“村晚”,村民自编自导节目。记者 苏展 摄
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珞璜镇合解村等村(社区),已连续举办多年“村晚”。这些“村晚”年年办、年年新、年年火,原因还是在于根植于乡土、凝结着乡愁,贴近百姓生活、突出地方特色。说白了,就是“土味”十足。
“土味”十足的“村晚”,最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黄豆、簸箕作乐器,锄头、鱼篓也能上T台。几曲山歌,几句乡音,几段舞蹈……一个个“草根节目”,以艺术的形式把村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展现给观众,饱含地地道道的乡土气息,带领村民共同感受生产活力、生活欢乐。
▲塘河镇硐寨村“村晚”,村民自编舞蹈。记者 王茜 摄
“土味”十足的“村晚”,无论是种地的农民、种养的大户,还是返乡的游子、邀约的游客,上台就是“民星”。他们说身边事、演身边人,唱家乡美、赞新生活,特别是说乡音、话乡愁,用吹拉弹唱等民间文化艺术,不仅展示了充满乡村烟火气的文娱才艺,还凝聚了发展信心、拼搏干劲。“土味”十足的“村晚”,只要搭起大舞台,想上你就来。群众演、演群众,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让草根在广阔乡村大舞台上展风采、亮家底,更能集中展示当地村民昂扬的精神面貌。观众把“村晚”节目发布到社交平台上,既让游子们纾解乡愁,也使更多乡村人文特色、民俗风情受到关注,乡村旅游得到推介传播。▲珞璜镇合解村“村晚”,农户纷纷展示自家喂养家畜。记者 胡耀方 摄
“村晚”正如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面镜子。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由村民唱主角,“土味”十足的“村晚”等文化文旅活动越办越精彩,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为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增添动力。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