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桥】龙潭拱桥

百科   2024-11-11 22:17   福建  


龙潭拱桥位于洛江区罗溪镇广桥村,俗称广桥。宋淳熙八年(1181年)始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建,清康熙四十一至四十二年(1702-1703年)移位重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单孔石拱桥,横跨龙潭溪上,南北偏东走向,长13.8米、宽2.5米、高8.7米,孔跨13米,桥面南北各有7级石阶。1992年9月,泉州市政府公布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晋邑通仙邑,龙溪入兰溪。雨暴山洪怒,流湍峡岸激。木桥累废圯,石拱方久持。头尾不相见, 世间堪誉奇。”
该桥位于晋仙交界处,单孔结构,成月钩型,由于地形所限,桥面坡度大,从桥墩到拱顶要爬几级台阶,站在桥的一端看不见对岸,由此,古往今来该桥享有“桥头望不到桥尾”的美誉。

龙潭桥因桥建在龙潭边上而得名,后人也有以桥的状貌称呼,云“拱桥”,讹“广桥”。相传龙潭桥历经木桥、石板桥、石拱桥的进化,在南宋淳熙年间建造的是木桥,且多次修复也不能免遭洪水冲毁,而后乃易现址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番重修,使得该桥迄今还安然无恙地横跨在龙潭溪之上,极大方便了两岸人们的出行。桥北立清康熙四十二年《重建龙潭广桥碑记》和乾隆五十七年《重整龙潭广桥碑记》。“重整龙潭广桥碑记”,碑1.11米x0.37米x0.11米,碑文楷书,字径0.06米x0.06米;“重建龙潭广桥碑记”,碑1.82米x0.61米x0.14米,碑文,字径0.047米x0.045米。《重建龙潭广桥碑记》云:“龙潭溪者晋仙交界地也,峡岸湍流,陡遇暴雨则怒涛奔激,行旅进退维谷。宋淳煦间,里人彭映僧自昕还方建是桥,名龙潭桥,今呼广桥也。康熙庚申年(1680年)洪水冲圯,人又病之。幸逢广大元戎文起施公入隐仙邑莱溪山,途经濠市、马甲、忏堂、龙潭四处,溪乡耆各以桥废病涉为请,施公欣然,次第兴建焉桥于壬午年(1702年),工越癸未年(1703年)三月告成,公不喜谏谀辞,谨质言以记。”
碑记述说洪水之大,造桥之迫切,于是始由里人彭映与僧白昕独建木桥,现在所见的石拱桥是施文起修士发起修造的,碑文末尾分别开列监工、作记人及勒石者。

据传修造这座桥颇费周折。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春节后某一天,附近村民举行盛大的动土奠基仪式,相时搭架,进而在架上清砌经特殊处理的石块。快封顶的时候,风云突变,暴雨将至,而这时桥拱犹松松垮垮的,眼看要功亏一匮,支架将被冲毁。情急之下,建造者急抬来三条两米见方的石板,抡起大锤敲击,直到第三块嵌入,桥拱才慢慢撑起。这时倾盆大雨泼下来,一下两个多小时,溪水突涨,猛湍似箭,瞧着支架被卷走,人们捏了一把汗,看样子桥拱不能幸免。令人欣慰的是雨过天晴,桥拱岿然不动。这时桥拱上空升起一道彩虹,桥虹两相映衬,格外炫目。现在从桥下仰望,能清楚地见到拱顶那稍凹的石条。
“初见古桥虹饮涧,忽惊干砌绿辉岩”,龙潭桥选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艺有其独特之处。石料就地取材,开凿于附近的辉绿岩山,石质坚硬柔韧,不易摔碎。长条石料,每块重约300斤,两人用肩抬上石轮车,进而拉推到工地。砌拱的石料颇有讲究,石料各面部凿有细密的斜纹,使石块相互咬合扣紧。桥拱全用干砌,不见一点灰浆粘质的东西。拱桥结构精致,造型美观,单孔弧状的表征使得整个桥型显得格外玲珑轻盈。拱桥强度颇高,漫漫三百载,天灾频仍,风摧雨灌,龙潭桥经过了无数次涨至桥墩的洪水冲击和几番中级的地震考验,而今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在设备落后、用料不周的情况下,普通石匠有这样高超的技术,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古代造桥者,都有一套过硬本领,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龙潭桥的桥身整饬,契合数学原理,谓之艺术作品不为过也。
龙潭拱桥曾是晋仙(晋江—仙游)、南仙(南安—仙游)的交通要隘,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从磨光的桥面条石可见当时之盛况。

来源:泉州政务、生态罗溪

海丝小镇
洛江资讯「传播海丝文化 展现公益新风」带您游遍洛江、听身边事、解乡里情,洛江居民随身的便民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