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水城一家亲,云天中卫共圆梦。
中卫市2024年“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文艺演出。
中卫大地,奏响同心筑梦的优美乐章。各族人民在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同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迈入新征程,中卫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08万各族儿女休戚与共、和谐相处,心手相牵、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描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幸福画卷,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
风格独特的民宿、特色瓜果采摘园……走进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沙村,优美舒适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
鸣沙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也是150户704名海原县李旺镇、李俊乡、甘城乡搬迁移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以前住在大山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一下雨,孩子就没办法上学。2012年从李俊乡搬迁到鸣沙村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白雪畅谈着今昔变化高兴地说,如今女儿在北京上大三、儿子参军,自己在村里的民宿工作,每月有5000元的工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美丽鸣沙,奔涌着发展的活力。近年来,鸣沙村创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魂+乡村振兴+暖心守护+文化浸润+环境优化+基层治理”的“六大行动”,联合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钟村、沙坡头村成立了沙漠星空生态农业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民宿与本地民俗融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鸣沙村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民族团结如磐,同创幸福生活。在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村民马玉武正在自家的菌菇大棚里忙碌着。“这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们转型发展菌菇产业,每年能额外收入8000元左右,增收渠道多了,日子越过越好。”马玉武说。
富陵村是2017年规划新建村,搬迁安置各族群众433户1886人,其中回族群众占98.6%,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行政村。在劳务技能培训、金融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富陵村形成了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和交通运输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村民团结互助、携手奋进的和谐情谊日益浓厚。
“通过跑运输,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家经常联系,互相介绍业务,邻里间相处得非常融洽。”谈起这几年当货运司机的经历,村民沙智打开了话匣子:“这几年不仅住上了宽敞的房子,小汽车也换了新,奋斗拼搏的劲头更足了。”
中卫大地上,发展的号角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沙坡头区永康镇永乐村,以农旅融合发展为抓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乡村多元发展;中宁县恩和镇采取“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构建起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海原县七营镇张堡村建成集菌棒生产、菌菇菌种研发、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示范种植为一体的菌菇产业基地,采取“大菌场、小菇房”的经营模式助农增收……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立足实际闯出增收致富新路,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66元,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多年来,中卫市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各族群众同心聚力谋发展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走进中宁县恩和镇沙滩村,古朴宁静的非遗小院里传出悠扬婉转的曲调。71岁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马文祥正在给研学的孩子们吹奏宁夏民族民间乐器——咪咪,孩子们眼中满是好奇,每个音符都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心中对民间艺术向往的大门。
学生在中宁县恩和镇沙滩村研学贴画课堂上体验学习。
“最好的传承就是从娃娃抓起,通过实地研学和非遗进校园活动,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咪咪,还学会了演奏咪咪。”马文祥说,沙滩村打造的非遗研学小院,吸引了各族群众前来体验学习,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平台,对增进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沙滩村是革命先烈张子华的故乡,如今,沙滩村以建设张子华生平纪事馆为依托,把弘扬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合,打造陶艺、剪纸、泥塑、古法造纸等非遗研学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成科普教育基地、红色体验中心、千亩冷凉蔬菜产业园等,让美丽乡村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团结发展的共有精神家园。
爱国主义教育长廊、民族团结黑板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墙……走进中卫市第九小学,校园里四处洋溢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中卫九小学生身穿各民族服饰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课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中卫市第九小学不断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开设中华民族知识启蒙课、常识课,在体育、音乐、美术、语文等相关课程中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打造红色悦读书吧、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开设国旗下的演讲、“石榴花开校园 籽籽同心向党”主题班会等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在中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着丰富的形式载体——创新实施“守护黄河根脉”工程,精心创作《故事中卫》等“守护黄河根脉”丛书,推出《歌声里的民心》《三个女红军》等精品力作,编排《金沙情缘》《黄河谣》等民族文艺节目,从文史遗存、非遗技艺、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多角度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打造了中共中卫市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石榴籽”号专列、沙坡头旅游景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充分挖掘关桥堡会议遗址等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
一系列有形有感有效的举措,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人心、融入血脉、沁入灵魂。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动人的歌声汇成海洋……”每周四上午,沙坡头区滨河镇新墩花园社区的活动阵地里,总会传出优美的歌声。社区20多名群众聚集在一起,歌唱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学唱歌,不仅心情愉悦了,感情也更加深厚了,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家人。”新墩花园社区居民李红笑着说,社区给大家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活动阵地,邻里乡亲在社区“大家庭”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便利和温馨。
打造手工针织、图书阅览、民主议事等12个“苑系列”红石榴服务阵地;特设“石榴籽服务岗”、开办“暖心饭桌”……近年来,新墩花园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建六个幸福品牌生活圈,以“邻里节· 邻聚力”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开展系列活动,全面解锁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基层治理幸福密码。
中宁枸杞是入选国家首批道地中药材认证的唯一枸杞品种,荣获“全国十佳区域品牌”。作为集枸杞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宁县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将企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引领各族职工不断前进,2020年创建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
走进中宁县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各个生产车间秩序井然。枸杞干果、枸杞原浆、冻干鲜枸杞等各类枸杞产品映入眼帘。这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出口欧盟、美国、澳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宁县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平介绍,公司现有员工260多人。马彦红是其中一名少数民族职工,在公司工作12年,她从普通员工成长为罐装车间班长,带动其他员工一同进步,大家互帮互助,车间氛围和谐温馨。
为促进各族员工交往交流,公司在车间设立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岗,还与太阳梁乡两个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建枸杞基地,通过开展技术合作、委托生产多种方式,解决了合作社种得下、卖得出的关键问题。
广阔的中卫大地上,各族群众赓续团结基因,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除了当地群众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对口帮扶市县更是把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播撒在中卫各族群众的心田。
走进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组团式”帮扶老师林梦超正在向学生们演示布袋木偶戏。“通过闽宁协作,将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戏引入学校,可以提升学生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进两地的文化交融。”林梦超说。
在国家乡村振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机遇下,闽宁协作不断深化,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等与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深入合作,引进当地老师到海原县开展教学工作。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也先后安排62名老师到各帮扶学校跟岗学习,遴选124名师生赴福建各学校互访互学,通过同上一堂优质课、同听红色教育故事、同演文化活动等形式,促进闽宁两地文化融合。
“利用闽宁协作平台,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带到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两地的交流交往交融,使得两地师生之间有了更好的交流平台。”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罗伟强说。
心手相连,嵌入融合。多年来,中卫市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推进居民交错融居,让各族群众在交流互鉴中共建共享。持续深化创建内涵,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八进”活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实现市、县(区)两级全覆盖,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3个,自治区级130个,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村(社区)224个。
从多民族聚居社区到移民村落,从教学课堂到企业车间,从美丽乡村建设到特色产业发展,每一处都展现着中卫发展的活力,这是中卫市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朝着同一目标奋进的生动写照。星空璀璨,绿洲繁华,沙河相依,中卫市各族儿女团结友爱,将继续书写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奋斗进取的时代新画卷。
青春中卫
投稿地址:
zwgqt2007@163.com
联系电话:
0955—7068327
来 源 | 中卫日报
编 辑 | 李 强
初 审 | 计 婷
复 审 | 马立芹
终 审 | 靳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