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索尼推出了两支规格“很怪”的镜头:
16-25mmF2.8G
24-50mmF2.8G
很多人说:“这么古怪的焦距,到底谁会用啊!”
另外,它们与同样是F2.8最大光圈的索尼16-35mmF2.8GMII和24-70mmF2.8GMII到底该怎么选?
还有16-35mmF4PZ和20-70mmF4G这两支最大光圈为F4的镜头,它们之间又该怎么选?
我借在葡萄牙带摄影团拍摄的机会,来和大家聊一聊我的实拍使用感受和推荐建议。
112.
#原来这么毒#
#器材试用#
City Walk的首选镜头
设计
· 第一印象
这两支镜头真的非常轻巧,体积基本上和35GM差不多,甚至还没有35GM重,镜头口径都是67mm。
装在索尼a7C2或a7CR上,整体的平衡感非常好,镜头也可以在桌上放平。
我这趟在葡萄牙的旅行带上两机两镜绝对不会有丝毫的负担,一个小包就可以轻松收纳。
虽然每天背着这些器材要走上十几个小时,但真的感觉是异常的轻松。
这两支镜头的定位是G镜头,而非最高等级的GM镜头,但是光圈环、对焦保持按钮、AF/MF拨杆、无级光圈拨杆一应俱全。
而且最最关键的是最大光圈也达到了F2.8,这就非常的吸引人。
砍掉一点点焦距,换来了更轻更小的重量体积,同样F2.8的大光圈,以及更便宜的价格。我想这个交易还是划算的吧?
今天的视频,也是通过在葡萄牙的实地拍摄,来检验它是不是真的值得购买。
索尼16-35GM2
索尼24-70GM2
索尼70-200GM2
这3支二代【大三元镜头】已经经历了换代减重和画质提升,但对很多非职业摄影师来说,这总重量和总价还是难以承受的。
而16-25G和24-50G的问世,我自己给它们定义为“迷你大三元”。
设计
· 焦距的探讨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当用一支长焦镜头的时候,总恨不得希望把焦距再多拧出个几毫米,越长越好。同样,在用广角镜头的时候,又希望能广一些,再广一些。
确实,16-35mm这样的焦距,大家用得更多的还是在【广角段】。
如果,主要用靠近35mm端的焦距,那不如直接用24-70或24-50了吧?我猜想这支焦距古怪的16-25mm,它的设计思路就是这么来的。
你说它怪,这么一想又觉得挺合理的。
而且,16-25G的重量比16-35GM2轻了138克,长度短了20.1毫米,直径小了13毫米;镜头口径也从82mm缩小到了更为友好的67mm。
24-50这个焦距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设计。
发布后我也在网上不断地观察,很多新玩摄影没几年的朋友基本上一边倒地嫌弃24-50没有24-70的焦距实用。
而我身边的一些老玩家、资深发烧友、职业摄影师,大多对这支镜头的焦距赞不绝口,尤其是很多人文街拍摄影师。
因为在街头摄影中,当你拍到一定的境界,使用率最高焦距反而是平平无奇的28mm、35mm、50mm,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而24-50G在广角端还比一些第三方镜头多出4mm,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反,用到特别长或特别广焦距的几率会大大下降。
如果我去扫街,我可能首选带35GM、50\1.4GM之类的定焦。
如果我去旅行,为了减少换镜头的麻烦,可以考虑用变焦镜头,但基本不会考虑用24-70GM。
因为这个类型的镜头大黑粗长,虽然画质一流,但工作属性太强了,总觉得是苦逼的打工搬砖人在干活。
而我去扫街、去旅行,是希望能够轻轻松松去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佳肴美酒,越轻松越好。
440克的重量,相对于减负过的24-70GM2的695克来说,轻了255克,短了27.6毫米,直径也小了13毫米。
所以,轻很多,短一些的24-50G就是很好的选择。
更何况,它的最大光圈也保持在F2.8,那就在弱光情况下也可以放心拍摄,当需要背景虚化时也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而且,16-25G的焦距就很完美地与24-50G衔接在了一起,共同构建了风光、旅行、人文、日常拍摄的组合。
这次在葡萄牙旅行中,几乎每天都是一万多步,包括特种兵似的City Walk,也有爬山登高。
操作
. 对焦性能
对焦真的飞快,这方面可以不用多说了,最近几年索尼镜头就没有对焦慢的。
这两支镜头都内置了双线性马达,对焦快,安静。
连续跟焦也很稳,如果搭配索尼A9III,可在AF/AE跟踪时实现约120张/秒的高速连拍。
当然,拍摄4K 120p或FHD 240p等高帧率视频,镜头的对焦性能也能满足高帧率、高精准的跟踪对焦需求。
画质
· 锐度细节
这两支镜头的中心锐度都比较强,最大光圈F2.8—F5.6之间的画质都非常出色。
边缘画质有所下降,感觉上16-25G的边缘画质下降的程度和所占面积不算太大;24-50G要稍微明显一些。
从实拍的情况来看,两支镜头的差异还是比较小,边缘画质下降的面积也比较小,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去使用。
高频线对的分辨率会掉得明显一些,低频线对其实还好。
所以当画面四角不是分布着高频线对的时候,画面观感还是挺不错的。
而这点,我觉得是与16-35GMII以及24-70GMII最大的区别。所以,这两支镜头与a7C2搭配使用会比较般配。
如果是在a7CR上使用,画质还是会有一些压力。
画质
. 星芒与抗眩光
这两支镜头的星芒效果表现得非常不错,因为它是11片叶片的圆形光圈,22针星芒。
16-25G的星芒效果会更加明显,通过小光圈+超广角的组合,正对着阳光拍摄,就能产生迷人的、干净的星芒效果。
画质
. 镜头畸变
很显然,这两支镜头都采用了保留一定【桶形畸变】来获得更高锐度和更小体积的设计思路。
16-25G的畸变控制比24-50G要好一些。
我建议一定要加载【镜头配置文件】来配合使用,只是现在Adobe公司还没有更新到这两支镜头的配置文件,再过一段时间应该会更新的。
. 呼吸效应
经过实拍的测试,这两支镜头的呼吸效应非常非常低。
. 24-50G
20-70G
24-50G,光圈更大,镜头伸出更短,我更倾向于用作日常拍照、街拍City Walk的挂机镜头。
20-70G,焦距范围覆盖跨度更大,虽然光圈只有F4,但对拍视频来说,并不需要太大的光圈,用作视频拍摄的挂机镜头更加合适。
. 16-25G
VS
16-25G和16-35PZ之间的选择也是类似,前者主要用来拍照、拍风光拍人文,后者用来拍视频,还带有电动变焦。
另外,如果你本身就已经拥有24-70GM或24-105G这样焦距的镜头,用16-25G来搭配,补充广角端也是挺不错的选择。
总结
· 适用人群
开工作室、跟拍活动的摄影师
24-70GM二代、16-35GM二代是必入的,不用多想。它就是你的搬砖工具,吃饭的家伙,必须一步到位。
毕竟更好的画质,更高的耐用度是拍摄工作的保障。
家庭用户、街头摄影师、旅行时的随拍
24-50G显然是一个更加轻便、更容易携带的选择。
并且它是一支有乐趣的镜头,画质与24-70GM2相比有差距,使用得当还是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最关键的是,你不会有“在干活”的体验感。
而对于16-25G来说,我觉得在拍摄风光题材时,很好地满足了大广角风光拍摄的需求,画质也很不错。
并且很轻很小,便携性毋庸置疑,上滤镜也很友好;光圈足够大,也能应对人文街拍中弱光的拍摄。
这两支镜头组合在一起,构建了索尼小一号的大三元镜头。这种轻便的使用体验实在是太舒服了。
我尤其推荐使用24-50G镜头来作为挂机镜头,它配合小巧的索尼A 7C系列,尤其是与a7C2更加般配。
16-25G更适合风光摄影和超广角人文,用来拍摄视频也挺合适。
可以说,他们是索尼阵营里City Walk的首选镜头!
16-25G,8499元人民币 24-50G,7999元人民币
如果要说缺点,我觉得价格可以算一个。如果更便宜一些,就能当做年轻人的第一支F2.8变焦镜头了!
比起第三方品牌这个焦段的镜头,只要再加一点钱就可以获得:
更好的对焦 更好的边缘画质 以及原厂功能
相比以前只能加很大预算上GM来说,现在应该更加容易实现了。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支镜头未来在市场价格稳定到一定的范围之后,将会是很多摄影新手入门索尼的第一选择。
另外,我也很好奇这“迷你大三元”中的第三支,也就是长焦镜头会是什么样的。期待它的早日出现吧!
加入
左手plus 索尼交流群
聊器材,欢迎分享作品与摄影师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