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文明网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要求,现将拟向中国文明网推荐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及事迹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从2024年12月3日起至12月5日止,如发现问题或有异议,请以电话形式反馈。
联系电话:0991—2890498。
一、助人为乐类(2人)
1.阿巴斯·达伍提:身残志坚 坚持义务为老年人理发
平实义举 青松不惧寒霜摧
“大家稍等啊,等我把这个老人家的头发理好就给你们理。”第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的一个理发店里,老板阿巴斯·达伍提一边对顾客表达着歉意,一边娴熟地为一个老年人理发。这个正在理发的老年人来自皮山农场敬老院,老人们在这里理发都是免费的。
阿巴斯·达伍提的理发店,不光对困难老人免费,残疾人也免费,从2001年开理发店以来,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阿巴斯·达伍提1982年出生于皮山农场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不幸的是,他先天残疾,上肢屈曲挛缩,下肢足下垂、足内翻,走路呈画圈步态。父母虽带他四处求医,情况也并没有多大改变。更为不幸的是,在他12岁那年,他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带着他们兄弟姐妹5人生活。
“那是一段很长,也很艰难的日子。”阿巴斯·达伍提说,他清楚地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自己的头发很长了,都长到老师在班上点名提醒了,自己却拿不出理发的那几块钱。阿巴斯·达伍提说,自己后来一直坚持给困难老人和残疾人免费理发,就是因为自己感受过那种难过的滋味。
倾情奉献 践行承诺守初心
1999年,17岁的阿巴斯·达伍提拜师学习理发。2001年,他开办了自己的理发店。
2009年,因为出色的手艺,他被聘用为第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理发专业老师。在校期间,还参加了数次不同层级的技能提升培训。
2015年,他辞职专心办理自己的理发店。他的精湛的技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找他拜师学艺,不算自己在第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任老师期间带过的学生,他带过的徒弟多达150余人,遍及和田和周边县市。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免费给困难老人和残疾人理发作为他手艺的一部分也被徒弟们带到了四面八方。
皮山农场敬老院的老人们说起阿巴斯·达伍提就竖起大拇指,他们说:“阿巴斯·达伍提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这份赞誉和信任,缘于8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持为老人们免费理发。
光明社区的一个因腿脚残疾不能行走的居民,出门理发是一大难事,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得知情况后,阿巴斯·达伍提不但亲自上门帮他理发,还给他留下了电话号码。“自从认识了阿巴斯之后,我一直就在家理发了,有时候打电话给他,他实在忙不过来,就派他的徒弟过来。好几年了,也不收费,我们真的很感激他。”
十年一日 反哺社会常坚守
他持有国家二级残疾证的人,在了解到他的实际情况和事迹后,当地残联还先后给他发放了5000元的创业补助金。他还连续5届担任第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残疾人联合会代表大会委员。
阿巴斯·达伍提说,他对党和国家以及各级组织给予的关爱和荣誉,感到特别温暖。他想用实际行动,把温暖进一步放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计划创建一个残疾人美发专业就业培训中心,并拓展增设家政服务项目,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学习就业技能、提供就业平台。
2.赛力哈孜·阿巴依:食堂大叔16年怀揣爱心 帮困助学60多名学子共计10万余元
食堂大叔 帮困助学
2008年,赛力哈孜·阿巴依在五家渠高级中学承包了学生食堂,他坚持为学生着想,提升手艺,追求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让学生吃得健康营养、吃得安全放心。
2013年冬天的一天凌晨,学生们下晚自习刚加餐结束,赛力哈孜正收拾后厨,忽然听到学生宿管急切的敲门声。“赛力大叔,这位哈萨克族学生突然肚子疼痛难忍,这么晚联系不上学生家长,我们与学生语言交流上也有困难,您看怎么办呀!”赛力哈孜赶忙放下手中的活,打开食堂大门迎进宿管和学生,立刻询问学生情况。原来,学生家在300公里外的北塔山牧场,父母因工作需要上山护林,一直联系不上。面对学生痛苦的表情和无助的神态,赛力哈孜冒着严寒在黑夜中送学生到医院急诊科,确诊阑尾炎并做了手术,他忙前忙后一直到天亮,还垫付了医疗费用,直到学生家长赶到才默默地返回学校食堂。
“我发现有的孩子非常节省,只选便宜的饭菜,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会多加关注,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帮助他们。有的孩子在吃饭的间隙认真背书,非常用功,我也会主动询问他们在生活上有没有困难。”赛力哈孜说。
为了让困难学生敞开心扉接受资助,赛力哈孜和他们交起了朋友。“明天想吃什么?给叔叔说,我给你们做……”“不够吃免费加饭,一定要吃饱啊!”“最近有没有不认真上课,我可是听说你的成绩滑坡了……”
就这样,赛力哈孜慢慢地成为他们的贴心大叔。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和赛力哈孜说一说、聊一聊。赛力哈孜总是以他朴素而又充满爱意的方式帮助他们,免费的餐食、100块钱的“奖金”、一双新鞋子、帮忙交学费……
五家渠高级中学的一名学生说:“赛力哈孜叔叔给我买了衣服和鞋子,让我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生活中的困难事他会跟我一起解决。”
夏天骑个电动车,冬天骑个自行车,出行简单、穿衣朴素,赛力哈孜对自己“十分抠门”。而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他总是不遗余力,需要资助时从不犹豫慷慨解囊。16年来,他累计帮困助学60余名学生,资金达10万余元。
回忆起十几年来资助学生的经历,赛力哈孜说:“当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容,那种感觉比吃了蜜还甜。”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
赛力哈孜资助的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家庭情况各异,在赛力哈孜的帮助下,他们都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阳光,变得坚强自信、心怀感恩。
在赛力哈孜管理的第二食堂,每到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回不了家的学生都会聚集在食堂内欢聚一堂,唱歌、跳舞……其乐融融。
前几年,有一位汉族学生拎着行李来和曾经帮助过他的赛力哈孜告别:“赛力叔叔,我要走了,临走之前,我想再来看看你。”“你刚来没几天,怎么就要离开,发生什么事了?”赛力哈孜察觉到了孩子的异常,立马问道。根据学生的回答,赛力哈孜得知,这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打算退学,还有他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平平,考上好大学的机会渺茫,不如早点进入社会工作,为家庭分担压力。赛力哈孜听后一把拦住孩子,对他说:“你才高一,无论如何高中三年要读完。学费你不要担心,我来帮你交,伙食也只管来这里吃,你只需要好好学习。”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使得学生热泪盈眶,紧紧地抱住了面前这位大叔。
“帮助特困孩子这一块,我要继续努力做下去,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的计划是每年大概资助2万多元,我可以做到!”赛力哈孜翻看着手机相册中和孩子们定格的笑容,坚定地说。
水滴虽微,可汇江河,枝叶虽小,可成森林。相信赛力哈孜在这16年间种下的爱心种子,将会在每个受资助的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绽放绚丽之花。
二、敬业奉献类(1人)
1.李琳:“游牧医生”扎根深山30余载 守护牧民健康
矢志不渝,守护牧民健康30余载
李琳坚守的地方位于乌尔喀什尔山牧区,这里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大雪封山,几乎与外界隔绝,当地牧民外出看病常常受阻。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的庙尔沟镇与塔城、奎屯、克拉玛依等设有三级医院的城市距离均超过100公里。
他1984年入伍,1987年成为一名军医,1988年复员后在九师一七〇团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1990年,他骑着马进入大山深处,在距庙尔沟镇30公里的一七〇团三连卫生室轮岗,成为当时方圆几十里唯一的一名医生。
当时三连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他回忆说:“山路崎岖,我只能背着药箱,步行或骑马去给人看病。家里没有电灯,晚上用煤油灯照明。一年四季就夏天能买到一些新鲜蔬菜,冬天就靠地窖里的土豆。”三连土木结构的卫生室年久坍塌后,他将自家50多平方米的房子腾出一间作为卫生室,为病人诊疗。
李琳在偏远地区充分发挥出家庭医生的作用,他熟知当地居民的身体状况和常见病症。72岁的一七〇团退休职工巴汗·吐尔恰依患有高血压,他的妻子患有胆结石,李琳多次为他们诊疗,还联络上级医院为他们做手术。巴汗说:“李琳大夫人好、医术好,我们非常感谢他。”受环境和习惯影响,当地牧民常患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李琳每次到牧民家中也会做相关宣传预防工作。
由于牧区医务人员稀缺,除了常见疾病的诊疗外,李琳曾多年为产妇接生。他曾为满床打滚的癫痫患者助产,大雪天里在空间狭小的轿车里接生,还带领8个牧民利用门板改制的“担架”把难产孕妇送至上级医院。这些年,他累计接生了300多个婴儿。
行医多年,李琳每年为上千名各族群众服务,节假日也很少休息。有的牧民支付不起医药费,他就自掏腰包替他们开药,至今有3万元垫付的医药费没有收回。
他的妻子李秀梅说:“老李在这大山里待了30多年,我们婚后大多数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我刚开始不理解,多次看他治病救人的过程,逐渐明白了他坚守的意义。”
扎根牧区,用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牧区医生很稀缺,往往是来一个走一个。但李医生来了之后就一直留在我们身边。”牧民卡特·乌那提说。李琳曾有数次机会从3连卫生室调动到条件相对较好的上级医院工作,但牧区群众对他的依依不舍,让他一次又一次留了下来。“听到我要调走的消息后,牧民们拿着奶疙瘩、端着奶茶挤到房子前,对我说‘李医生,你要是走了,我们怎么办’。”
在李琳刚出生没多久时,他的母亲因病住院,当地牧民产妇便给他喂奶。在哈萨克族“乳母”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一直对少数民族同胞饱含感恩之情。
为更加方便工作,李琳主动学会了哈萨克语,在日常生活及出诊时能用哈萨克语交谈。看病抢时间走山路、驮运物资都离不开马,李琳为此自学骑马,他也因此有了“马背医生”的称呼。
李琳说:“夏天出诊时我每天最少骑马3小时,有一天甚至骑了80多公里。”多年巡诊,他换了3匹马,用坏了3个药箱。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李琳的交通工具由马换成了摩托车,后又换成了现在使用的皮卡。2014年,随着牧工搬迁工程推进、庙尔沟镇(二连)连队牧工定居点建成,李琳从牧业点调回庙尔沟社区担任卫生员。定点医疗后,他仍心系连队及牧业点不便来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开药的群众,定期入户为高龄患者诊疗,风雨无阻。
后继有人,“游牧医生”从一个人变为“一群人”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大山,庙尔沟镇近年常住人口减至约1000人。为更好保障群众就医,兵团第九师医院在此建设了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楼,配备彩超室、CT室、孕检室、药房、检验室及多间病房。2021年末,李琳的办公场所从2连几间平房办公室搬至崭新的卫生服务中心。
2020年12月,兵团第九师医院成立了师域医共体,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提供了更坚实有力的支撑。九师医院院长胡咏泉表示,医共体使优质医疗资源得以下沉,通过长期驻诊、协调分布、定期巡诊等方式,减轻患者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同时使牧区医护工作者的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李琳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共有8人。除李琳外,还有九师医院来的专家、疆外招来的医专毕业生、检验师、护工、家庭医生。如今,他不再是“孤军奋战”,“游牧医生”从一个人变为了“一群人”。
刘政勇是从疆外招来的医专毕业生中的一员,2023年4月进入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自贵州的他,刚到新疆时很不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和饮食习惯。他说:“李琳主任除了对我的工作进行悉心指导以外,还特别照顾我的生活,我们这里的医生私下都喊他‘李叔’。”
临近退休,李琳希望“给年轻娃娃打下良好基础”。李琳常对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讲,先做人后行医,在基层积累的全科医生经验,对将来的工作都很有帮助。“尽管未来你们不一定一直坚守在这里,但不要浪费这段在山里的时光。
三、孝老爱亲类(1人)
1.陈琳丽:点滴付出演绎平凡大爱
不离不弃 与丈夫共渡难关
2012年,陈琳丽和丈夫一同面临失业的困境,丈夫又不幸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炎,生活的重担瞬间压垮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陈琳丽虽然心中充满了困惑与无助,但她没有选择放弃。在社区的及时了解和帮助下,她获得了公益性岗位,从而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社区还积极为她丈夫申请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将关怀和帮扶送到了她的家中。
陈琳丽迅速调整心态,勇敢地担起了照顾丈夫和维持家庭生活的重任。十多年的光阴在陈琳丽坚韧不拔的努力中转瞬即逝。在这期间,她带着丈夫四处求医,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在亲朋好友和社区的支持下,开了一间小便利店,在忙碌无法分身时,妯娌、朋友、社区的同事都会伸出援手,帮她照看店铺。虽然丈夫的身体依然病弱,但是她全心付出,让丈夫的病情逐渐稳定。
尽守孝道 无私照料年迈双亲
2020年,陈琳丽的公公被确诊为肺癌,而婆婆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几乎失去了外出的能力。在这艰难时刻,她主动挑起了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她的生活变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经营便利店、照料公婆、打理家庭,她无怨无悔地做着这些重复繁琐的事情,从买药、烹饪、洗衣到打扫,无不亲力亲为。即便在2021年12月公公去世后,她依然继续全心全意地照顾婆婆,直到2023年初,远在外地的姑姐夫妇回来接替,她才得以稍作喘息。
面对邻居们对她辛劳生活的担忧,她总是微笑着回应:“我能照顾他们一天,就照顾他们一天,那都是我的家人,谁都不能放弃。”
体谅亲属 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在丈夫的大家庭中,陈琳丽虽身为长媳却是最年轻的一员,但她与妯娌们及大姐的关系如同姐妹,近30年里几乎没有出现过争执。
家中的兄弟姐妹和妯娌们常年在外奔波打工,有时离家长达十天半月。期间,陈琳丽主动承担起照顾各家孩子们的责任,视如己出,全心呵护,从未有过半点怨言。
在陈琳丽自己的大家庭中,作为长姐,她同样肩负起照顾双亲的重担。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面对母亲患病且多次住院的情况,她的弟妹们因工作在外无法长期照顾,陈琳丽便义不容辞地前往医院陪护。母亲出院后,由于生活难以自理,陈琳丽将她接回家中,精心照料,直至母亲病情稳定。
2023年8月,考虑到年迈的父亲无法独自照顾母亲,而弟妹们尚未退休,无法亲自照料,加之担心外请护工无法做到像家人一样的关怀,陈琳丽在深思熟虑后,决定亲自承担起照顾双亲的责任。她毅然转让了经营多年的便利店,带着病弱的丈夫和年幼的小孙子,举家搬至父母家中照料父母。
言传身教 传承优良品质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陈琳丽的儿子在妈妈的潜移默化影响中也成长为一个孝顺的人。刚毕业的时候,他在离家一百公里的地方上班,虽然工作很忙,但一到周末就会回家,主动帮助父母分担照看老人、经营店铺的工作。
如今陈琳丽的儿子已经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他一如既往,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家陪伴父母,收拾家务。陈琳丽一家这份温暖厚重、健康向上的家风在邻里间传扬,并成为社区人学习的榜样。
陈琳丽始终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体贴之心、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使命责任,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情真意切的孝老爱亲故事。
她还经常走进社区,力所能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孝老爱亲的明灯照亮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人心。
四、见义勇为类(2人)
1.饶明均:勇救落水父子传递社会正能量
危机突现 勇救落水者
2024年7月28日上午6时许,饶明均和王庆文像往常一样,骑着三轮车前往吐鲁番北站准备一天的务工生活。当他们经过瀚海门时,突然听到一阵微弱的呼救声夹杂在湍急的水流声中。两人立刻停下三轮车,循声望去,只见红星干渠中一名儿童和一名男子正在水中奋力挣扎,情况万分危急。
红星干渠水流湍急,落水者随着水流一沉一浮,呼救声越来越微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饶明均和王庆文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跳下车,冲向渠边施救。水流湍急,人命关天,来不及多想,饶明均奋力跳入水中向落水者的方向游去。
湍急水流的冲击力超乎想象,水中的饶明均几次被急流冲得东倒西歪,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和出色的水性,逐渐靠近了落水者。
此时,落水儿童已经长时间挣扎而体力不支,再加上水流的冲击,几乎无法抓住任何救援工具,下水施救的父亲也因长时间水流的冲击导致站立不稳,与孩子一同落水。情况十分危急,一旦处理不当,父子都将有生命危险。在饶明均靠近他们后,孩子紧紧抓住饶明均的胳膊,落水男子也在尝试抓住饶明均来稳住重心。在极力安抚落水者的情绪后,饶明均一手拽着孩子一手拖着落水男子奋力向岸边游去。
施救过程中,饶明均不幸被急流冲击到渠道旁边的通信光缆钢管上,腰部遭受重创,他强忍着疼痛,始终没有放手。王庆文在岸边则紧张地拉着绳子,随时准备接应。然而,由于渠水汹涌,长满青苔的渠边又十分湿滑,饶明均数次尝试将两人托举上岸都失败了。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3个人顺着渠水漂流了近2公里,直到抓住一条横穿渠道的钢管才停了下来。
经过近40分钟的生死救援,在众人的合力帮助下,饶明均才将落水者成功送上岸边。此时,孩子已经昏迷。王庆文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并将饶明均从渠水中拉出。很快,救护车赶到现场,将落水儿童和他父亲及饶明均送往吐鲁番市高昌区人民医院进行救治。落水儿童因救援及时脱离生命危险,饶明均经X光检查发现右侧断了1根肋骨、左侧7根肋骨骨折。
民族团结 共筑大爱
据悉,被救的落水儿童是吐鲁番市高昌区胜金乡的居民,其父亲吾买尔·克依木是吐鲁番市一名线路车司机。事发当天,小孩在红星干渠旁为其父清洗车辆,打水时不慎落入水中,随后其父亲也因施救而落水。
事发后,饶明均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当前来探望的一连“两委”王玉玲问他:“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你奋不顾身跳进水渠里救人?”他淡淡地说:“当时没时间想那么多,就一心想着救孩子,都是当父母的,孩子要是没了,谁能受得了啊。”
住院期间,吾买尔·克依木父子经常带着水果去医院看望饶明均。在病房里,吾买尔·克依木拉着儿子的手,轻轻放在饶明均的手心上,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以后他也是你儿子。”饶明均说:“我是苗族,你是维吾尔族,虽然我们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
2.宋豫宛:危急时刻勇救两名落水儿童
危急时刻 跳水救人
2024年4月20日17时许,三师图木舒克垦区(城区)公安局机场派出所辅警宋豫宛正陪着家人在锦绣公园游玩。突然,他听到桥下有人大喊:“这里有人溺水了,快来救人!”宋豫宛循声望去,只见两名儿童在距离岸堤五六米远的人工湖里拼命挣扎,宋豫宛飞奔过去,两三百米的距离用时不到1分钟。
来不及多想,他跨越一米多高的围栏,纵身一跃跳入湖中,快速游向两名小男孩。就在宋豫宛准备将一名溺水较为严重的儿童先拉起时,另一名儿童在挣扎中突然抓住宋豫宛的上衣,这让没有防备的宋豫宛当即就沉了下去。宋豫宛没有慌乱,奋力将头部伸出水面,随后游至儿童的背后,拉住其后衣领,同时将另外一名儿童拉至身边,一只手推着一只手拉着两名小男孩朝岸边游,一步!两步!近了!再近点!过了约3分钟,三人安全抵达了岸边,并在岸上群众的帮助下,将两名小男孩抱上岸,此时的宋豫宛已经累得两腿发软。
在将两名小男孩救出来后,宋豫宛细心观察询问两名落水男孩的身体状况,发现小男孩除了受到惊吓外,无其他生命危险。待小男孩家人赶到现场后,宋豫宛悄然离开。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现在又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如果不救他们,我会后悔一辈子。不管遇到多少次,我都会坚定地选择跳下去救人。”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宋豫宛记忆犹新:“看到孩子在水中挣扎,什么都顾不得想,唯一想的就是救人。”
立足岗位 恪尽职守
宋豫宛入伍当过兵,性格腼腆,有股子倔劲儿。在部队期间他刻苦训练,先后荣获优秀士兵2次。
到图木舒克垦区(城区)公安局机场派出所工作后,他刻苦学习技术业务,严格执行作业标准,经常利用休班时间练习业务技能,保证精准熟练操作。
作为一名退役通信兵,宋豫宛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专业,认真保障派出所监控网络。除检查视频监控线路、维护电脑、维修监控设备、报账等工作外,他还经常到厨房帮厨,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宋大厨”。
“我的爸爸是英雄,我长大也要像他一样。”宋豫宛儿子说。听到5岁的儿子用稚嫩的声音为他点赞,对宋豫宛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嘉奖。
来源 / 兵团文明办
监制/ 闫文陆
编辑 / 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