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型VS耐力型,哪类田径运动员更占优势?—以2017年田径世锦赛参赛运动员为例
美体
体育
2025-01-01 12:01
江苏
选自:世界田联《New Studies in Athletics》2017.3-4(编译)
FOOTNOTE:Published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WC 速度型/耐力型运动员哪类在田径场上更占优势?之所以有部分教练员热衷于探讨这一问题,是因为它的答案与我们日常训练中应该重视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还是耐力密切联系。
尤其在于青少年人群中,受早期专项化/多元化训练的观念影响,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往往重视打好青少年的能力基础。但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究竟需要怎样的基础?则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有的主张发展速度基础,也有的主张发展耐力基础,也有的可能认为技能基础的发展应该优于体能基础等等。也因此,有的教练认为青少年群体需要进行一些与本项目相关度较低的训练,他们认为:虽然高水平运动员应进行大量的专项性训练,但这并不代表这类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的训练模式同样如此。或许青少年时期进行一定的与本专项无关的训练或许有助于他未来取得成功? 对于速度/耐力型的争议同样也出现在中跑项目,因为这是个既需要耐力也需要速度的项目。相较于短跑或马拉松项目,中跑项目中对该问题的争议可能更多。 本文编译自笔者于2017年发表于世界田联《田径新研究》上的文章(有删减修改),原文为《高水平女子中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点研究》("Type Analysis of Elite Female Middle-Distance Runners")。该文的研究对象虽为中跑运动员,但笔者之后也以同样的研究方法对男子运动员以及其他项目运动员的情况做了调查,得出的研究结论完全相同。 目前对于某一项目的训练应围绕速度或是耐力展开,主要是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如基于能量代谢的逻辑,马拉松为有氧供能,短跑为无氧供能。因此对于马拉松项目应着重发展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而短跑项目则发展速度素质。然而从训练实践的角度,这种研究方式对于指导训练应用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一方面,从能量代谢角度界定该项目是有氧/无氧占主导,与从竞技特点角度界定一个运动员是速度型/耐力型存在一定差异,如有非常多的马拉松及万米运动员同时也具备出色的绝对速度;另一方面,训练中并非所有训练内容都可以单纯以有氧/无氧训练来界定。
基于此,本文从竞技特点角度,以女子运动员为例,调查世界顶级中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点。 以2017年田径世锦赛及U18世少赛女子800米、1500米半决赛/决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从2015-2017连续三年的参赛情况。如运动员在过往三年内的参赛场次数据不足,则去掉该样本。 此处对速度型运动员的界定是:运动员在三年内所参加的副项比赛,短于其专项距离的场次比长于其专项距离的场次更多。反之则为耐力型运动员。 如对于800米项目,速度型运动员所参加的副项比赛通常以600米、400米或200米为主;而耐力型运动员则通常会选择参加1500米、1英里、3000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