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小友看生物圈——第二期 | 棒棰岛岛民日记

文摘   2024-07-26 16:24   贵州  

这是一个摄影小友看生物圈的主题,主要是从一个业余摄影师的角度记录生命科学近年来的一些动态。

摄影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基本生活技能。从19年起,我跟随叔叔周学迅参加了一些生命科学会议,以“科学摄会”摄影志愿者的身份,学习拍摄科学家。2023年,我有幸独立参加了十几场深圳的生物学国际会议做摄影志愿者,在每一场拍摄的间隙里,我也会听一些科学报告,不少研究听上去很有趣,这激发了我对生物学的兴趣,因为会议方向会跨细分领域,所以也让我有机会开阔了视野,接触到生物学不同领域的一些前沿资讯。

常观察必有悟,所以我在想,除了相片,我似乎还应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这些感受,在上一期“迁移体”的记录被鼓励之后,我想或许我可以尝试把我接触的每个领域来做成记录。

1

第十三届棒棰岛肿瘤前沿论坛13th Bangchui Island Cancer Conference (13th BICC):

棒棰岛会议,一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不仅交流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携手共进,努力攻克肿瘤这一世界难题。作为一个幸运的岛民,我在这个美丽的岛屿上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会议背景和目的:

棒棰岛会议是一个肿瘤基础和临床最前沿的论坛,大咖云集。自2012年以来,这个会议每年如期举行,到今年(2024年)已经是第十三届。会议名称来源于最初在大连棒棰岛举办的五届会议,之后延续了这个有趣的名字,寓意每个参与者都像棒槌一样,齐心协力把肿瘤这个难题锤爆。

成为岛民的感受:

第一次成为棒棰岛会议的岛民,我内心充满了兴奋。作为一个外行,初次接触肿瘤领域让我感到这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领域,一大堆专有名词让人头晕眼花。然而,会议的密集度和讲解的细致度足以让我逐步产生兴趣。

棒棰岛的分享非常纯粹,讲者们主要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许多未发表的工作。为了保护讲者的知识产权,展示文件部分不允许拍照,因此以下的照片主要以人物摄影为主,日记内容根据笔记整理而成。这种安排非常有趣,每年来都会有新的研究工作,每个人的讲解内容也都会错开,形成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学术盛会。

在正式开始记录这次精彩的学术之旅前,我想引用大会执行主席刘强教授在会议中提出的理念:“基础研究是无中生有,临床研究是从有到用。”这个理念为我们此次肿瘤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的探讨定下了基调。


2

会议概览:

第十三届棒棰岛会议是一个涵盖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最前沿的会议,从2024年6月20日到23日,为期四天。本次会议包含多种类型的活动和讨论,首次加入了学生论坛,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主要议题和活动:

学生论坛:首次加入的学生论坛为年轻研究人员提供了展示他们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议题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乳腺癌转移、CAR-T细胞在实体肿瘤中的应用等。

大咖论道:顶尖专家就肿瘤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讨论,议题涵盖表观遗传调控、肿瘤免疫治疗、代谢重编程等。

论坛讨论:多个论坛讨论了“基础与临床的对话”“肿瘤领域0到1的科学问题”等。

社交活动:如欢迎晚宴、自助晚餐和墙报专家评选,促进了与会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参与的专家和学者:

院士:本次会议共有7位院士参与,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教授:共有超过50位教授做了精彩的演讲,他们来自不同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机构和大学:与会者来自全球各地的30多个不同的机构和大学。

会议总结:

会议期间共有超过100场的演讲和讨论,涵盖了肿瘤研究的广泛领域,包括表观遗传学、代谢调控、免疫治疗、RNA修饰等前沿技术和方法。四天的会议充满了高密度的信息和深入的讨论,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


3

摄影小友日记:

在第十三届棒棰岛肿瘤前沿论坛中,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现,以下是一些关键讨论和发现:


6月21日 周五:


  • 高绍荣院士长期从事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以及干细胞转化医学研究。在这次会议中,他深入讲述了RNA修饰,特别是甲基化修饰的前沿研究。高院士详细解释了甲基化和去甲基化酶在调控基因表达中的重要作用,涵盖了从胚胎着床到细胞原始态和激发态的发展过程。他还讨论了组蛋白修饰,强调了甲基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些研究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在细胞命运决定中的重要性。【高绍荣 院士 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cell fate


  • 缪洪明教授的最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结肠癌相关巨噬细胞活性的代谢调节,特别是肿瘤微环境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他讲解了肿瘤微环境的两个主要特征:缺氧和高酸性。缪教授详细阐述了酸性环境如何影响免疫反应,指出酸性条件会干扰Bip和IRF2BP2的结合,进而影响基因表达。他强调,细胞外的pH值变化会直接影响细胞内的状态,特别是细胞内碱性升高能够增强巨噬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这些发现揭示了微环境酸性在调控肿瘤免疫逃逸中的重要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癌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缪洪明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 结肠癌相关巨噬细胞活性的代谢调节

  • 时雨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脑胶质瘤的免疫病理表型组研究,但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肿瘤微环境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特别是缺氧环境的作用。他讲解了脑胶质瘤在缺氧环境下的坏死现象,并描述了巨噬细胞在这种环境中的分布特点。时教授指出,缺氧相关的巨噬细胞在坏死区域增多,同时微血管也显著增加,但这些血管结构异常且具有高度渗透性。这些发现揭示了缺氧环境如何通过影响巨噬细胞功能和血管结构来促进肿瘤的进展,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策略。【时 雨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肿瘤缺氧微环境

  • 饶枫教授主要研究蛋白质稳态的代谢调控以及疾病微环境中这些生命过程如何参与神经与代谢和肿瘤组织的互调互作。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泛素化介导的糖脂感知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饶教授介绍了脂肪酸的前馈反应器UBXN4如何与UBE4A结合,从而量化脂肪酸的感知。他强调,细胞内的游离脂肪酸是非常危险的,通过脂肪酸感知可以防止酯毒性,进而有效预防脂肪肝、肝炎和肝癌。饶教授还讲解了CRL泛素化介导的IP6信号传导,CRL4COP1通过促进P53的降解来影响代谢扩增,而P53是关键的抗癌基因。此外,他指出葡萄糖是由泛素酶通过E3酶实现感知的,这一机制只作用于野生型,不作用于突变体。这些研究揭示了糖脂代谢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代谢相关疾病和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饶 枫 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泛素化介导的糖脂感知与肿瘤发生发展

  • 郭安源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肿瘤生物信息学,特别是肿瘤多组学数据挖掘、肿瘤免疫及表达调控的生物信息方法和数据库构建,以及肿瘤免疫治疗联合药物预测。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肿瘤生物信息学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介绍了一个包含1000个免疫治疗数据的数据库。郭教授通过人类和小鼠的数据来预测免疫细胞的亚型,并使用TCR(T细胞受体)和序列分析来深入研究免疫反应。他还探讨了Taltirelin的机制,说明这种药物如何结合并激活免疫细胞。郭教授的研究为优化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展示了生物信息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巨大潜力。【郭安源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肿瘤免疫治疗联合药物预测及相关生物信息工具

  • 张金方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新型免疫治疗靶点的发掘、治疗性抗体以及CAR-T产品的研发。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关于免疫检查点和微环境重塑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张教授详细讲解了免疫代谢和免疫耐药机制,特别是PD-1和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他还探讨了CDK4和CDK6抑制剂在增强免疫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力,以及USP8在调控免疫反应中的角色。张教授提到UFL1在T536位点的修饰对T细胞活性的重要影响,这些研究揭示了多种分子机制如何在肿瘤微环境中协同作用,提供了开发新型免疫治疗策略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张金方 教授 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 免疫检查点和微环境重塑与肿瘤治疗

  • 赖仞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人类疾病机理和药物研发(如疼痛、血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感染等),以及生物生存策略和环境适应机制。他在这次会议中分享了毒素多肽与环境适应和人类疾病机理研究及创新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赖教授通过丰富的动物实例,展示了动物毒素作为感知周围环境和世界的通道,并对应产生响应机制的过程。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熊猫通过滚马粪来获取独特的冷感知来源,这一发现揭示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独特机制。赖教授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毒素多肽在生物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还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新药物研发的潜在方向。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毒素多肽在多种生物和医学应用中的广泛前景。【赖 仞 教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毒素多肽与环境适应和人类疾病机理研究及创新药物研发

  • 田梅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分子影像驱动精准医学”。她在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和华山医院从事核医学分子影像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构建了基于分子识别的多模态分子影像新技术和新方法。田教授通过无创的方式,在活体中反映人体内生物化学的实时动态变化过程,实现了对靶向组织、器官或病灶的精准定位、定性和定量的人体表型可视化。她的研究从人类基因组到人类表型组的时代变化中,抓住了这一巨变的机遇,推动了精准医学的发展,真实记录了人类健康人群的可视化表型。这些技术和方法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有助于实现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田 梅 教授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华山医院 分子影像驱动精准医学


  • 魏嘉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恶性肿瘤的个体化靶向和免疫治疗。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靶向新抗原的免疫治疗策略。魏教授重点介绍了胃癌中的融合突变和抗原鉴定,建立了新抗原肽库,以开发精准的免疫治疗方法。他的研究还包括个性化的纳米疫苗,通过纳米技术实现对患者特异性抗原的精准递送。此外,魏教授深入探讨了免疫微环境和T细胞治疗,旨在通过优化免疫微环境和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来提高治疗效果。这些研究为个体化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展示了未来精准免疫治疗的潜力。【魏 嘉 教授 南京鼓楼医院 靶向新抗原的免疫治疗策略


  • 钱旭教授的研究兴趣集中在营养素的感应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代谢物的感应机制在肿瘤恶性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钱教授详细介绍了营养素代谢,特别是延胡索酸的感应,如何通过抑制去甲基酶的活性和琥珀化修饰来调控肿瘤进展。他讨论了PTEN在胶质瘤干细胞中的琥珀化修饰,特别是PTENC211琥珀酸化在促进铁应用中的作用。钱教授的研究分为几个关键部分:1、细胞环境:探讨肿瘤细胞在不同微环境下的代谢变化。2、作用机制:研究延胡索酸如何感应并抑制去甲基酶活性。3、具体靶点或受体:分析PTEN在胶质瘤干细胞中的琥珀化修饰及其影响。4、结合复合体促进或降低物质:研究琥珀化修饰如何通过特定复合体调控物质的代谢。5、应用/领域价值:从假设到验证,再到应用开发和使用,展示这一研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这些研究从信息库预测到了解流程机制,再到应用开发和实际使用,展示了钱教授团队在肿瘤代谢和治疗领域的系统性探索和创新性贡献。这些发现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钱 旭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 代谢物的感应机制在肿瘤恶性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 江建海教授主要研究糖链在肿瘤干细胞中的功能和机制。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N-糖链在肿瘤干细胞中的结构特征及其意义。江教授指出,糖链可以被视为细胞的身份证,通过识别特定的糖链结构可以标记和鉴别肿瘤干细胞。他特别强调了糖、代谢和糖抗原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并讨论了高甘露糖型糖链作为肿瘤干细胞特性标志物的重要性。此外,江教授还研究了膜蛋白CD133在肿瘤干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糖链的关系。这些研究揭示了糖链在肿瘤干细胞生物学中的关键角色,为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江建海 教授 复旦大学 N-糖链在肿瘤干细胞中的结构特征及意义

  • 周斌教授主要从事器官发育与组织再生中细胞起源与命运调控机制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中,周教授介绍了如何通过邻近细胞遗传学技术研究肿瘤微环境,特别是细胞与细胞接触对肿瘤发展的影响。他构建了一种领近细胞标记方法,与肿瘤细胞接触的细胞表达tdT,不接触的细胞不表达。成纤维细胞在与肿瘤接触时更容易增殖。周教授进一步讨论了使用DTR/DT技术清除成纤维细胞的实验结果,发现早期清除成纤维细胞会通过TGF-β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生长。这些研究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的关键作用和其调控肿瘤生长的机制,为理解肿瘤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肿瘤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周 斌 教授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利用邻近细胞遗传学技术研究肿瘤微环境

  • 王立平教授主要研究本能行为的神经环路解析及皮层下神经环路与外周多脏器功能相互调控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本能恐惧反应神经环路解析与脑体互作的最新研究。王教授回溯了这一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3年Noble和Karl von Frisch等人的研究,探讨了天敌反应及大脑如何调控健康。他详细讲解了大脑在应对天敌时的信号传导机制,涵盖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的神经环路,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处理压力和调节睡眠等功能。通过标记和示踪技术,王教授展示了大脑感受压力信号的“从一到多”的传播模式,涉及睡眠、骨骼等多系统的调控。其中,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动图展示了猴子在面对蛇时,能够精准判断并快速打断进攻趋势,从而吓退蛇的过程。王教授的研究揭示了大脑如何通过复杂的神经环路调控本能行为和多脏器功能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现为理解应激反应和健康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王立平 教授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本能恐惧反应神经环路解析与脑体互作


  • 刘默芳教授主要从事RNA调控与雄性生殖研究,重点解决精子发生的复杂机制和男性不育的全球性问题。在这次会议中,她分享了课题组在骨组织方向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骨组织作为多种实体瘤转移的主要靶器官的研究。她的团队发现,增强的嘌呤生物合成可以重新激活休眠在骨组织中的肺癌细胞,导致其转移和生长。刘教授详细阐述了这种休眠激活的分子机制,特别是ADSS下游效应基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这些发现揭示了肺癌骨转移的关键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刘教授的研究推进了对癌症转移机制的理解。【刘默芳 教授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Enhanced Purine Biosynthesis Reactivates Dormant Bone-residing Lung Cancer Cells for Metastatic Outgrowth


  • 梁鑫淼教授在此次会议中分享了修饰蛋白质组分析方法与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本草物质组的概念,并基于自主研发的色谱分离材料,建立了系统的分离分析和纯化制备技术体系。梁教授的研究涵盖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形成了系统的方法学和完整的技术体系,构建了贯穿中药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在蛋白质糖基化的背景下,梁教授还介绍了糖肽富集材料的开发,作为仿生材料在修饰蛋白质组分析中的应用。这些研究不仅推进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也为中药现代化和精准医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展示了中药在治疗重大慢病中的潜力和应用前景。【梁鑫淼 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修饰蛋白质组分析方法与应用


  • 徐广银教授主要从事慢性疼痛及其负性情绪的表观调控和神经环路机制研究。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骨癌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徐教授详细讲解了骨癌痛的痛觉传导通路,特别是DRG(背根神经节)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他的研究揭示了慢性痛和骨癌痛的神经环路和表观调控机制。徐教授的研究与刘默芳教授关于骨癌的研究内容相辅相成。刘教授探讨了增强的嘌呤生物合成如何重新激活休眠在骨组织中的肺癌细胞,导致其转移和生长,而徐教授则专注于骨癌痛的神经机制,为理解骨癌的全面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这些研究为骨癌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开发针对骨癌的综合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徐广银 教授 苏州大学医学院 骨癌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 叶棋浓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发生、侵袭、转移及耐药相关基因功能及机制研究。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糖代谢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研究进展。叶教授重点讲解了ERK信号通路在肝癌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SIX1的磷酸化及其位点降解对肿瘤进展的影响。他的研究发现,TGF-β/EGF通过激活ERK1/2通路,进一步磷酸化SIX1,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此外,他还研究了HPIP过量表达对ERK信号通路及糖酵解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了糖代谢在肿瘤生长中的关键作用。叶教授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肿瘤信号传导和代谢调控的复杂机制,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这些发现为未来开发针对肿瘤的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叶棋浓 教授 军事医学科学院 糖代谢与肿瘤生长和转移


  • 高平教授主要从事肿瘤代谢相关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代谢重编程调控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高教授详细介绍了肿瘤代谢的调控,特别是CARNS2基因及其与肌肽(carnosine)在溶酶体中的作用。研究表明,CARNS2通过调控细胞内的碱性环境来中和pH值,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和免疫逃逸能力。此外,高教授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在代谢重编程过程中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特别是发现了calectin9的显著变化。这些研究揭示了肿瘤代谢与免疫逃逸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理解肿瘤代谢重编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开发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高 平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 代谢重编程调控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 李建明教授主要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和肿瘤转移分子病理学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血小板介导的肿瘤免疫及肿瘤转移的最新研究。李教授详细介绍了血小板在肿瘤转移中的机制,特别是其对B细胞和T细胞的影响。他探讨了血小板相关因子如何调控肿瘤免疫反应,揭示了血小板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李教授还研究了血小板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强调了线粒体代谢物在细胞间功能调控中的重要性。他指出,血小板可以通过代谢物传递影响细胞功能,进一步促进肿瘤转移和免疫逃逸。这些研究为理解肿瘤转移和免疫调控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开发针对血小板的抗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李建明 教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小板介导的肿瘤免疫及肿瘤转移】‍‍‍‍


  • 黄志锋教授长期围绕生长因子与代谢性疾病开展创新研究。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生长因子FGF与糖脂代谢调控的最新研究。黄教授详细介绍了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多个亚型及其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特别是FGF4对血糖和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他进一步探讨了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作用,解释了旁分泌和内分泌模式在调控代谢中的差异,指出旁分泌效果更为显著。黄教授还介绍了FGF1通过FXR下游直接靶点在肝胆系统中的作用,以及LRH的相关机制。这些研究揭示了生长因子在糖脂代谢中的关键作用,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黄志锋 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生长因子 FGF 与糖脂代谢调控


  • 雷群英教授长期聚焦于营养和肿瘤代谢的研究,雷教授发现了营养调控肿瘤细胞代谢可塑性的新机制,为肿瘤细胞可塑性代谢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她以胰腺癌(PDAC)为突破口,系统阐明了BCAA代谢重塑在胰腺癌早期发生中的关键作用及其代谢靶向干预的转化意义。在这次会议中,她分享了BCAA(支链氨基酸)感应超越mTOR信号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雷教授详细介绍了BCAA如何通过BCKA(支链酮酸)-RNOC(支链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激活胰腺癌细胞代谢的机制,并探讨了精准饮食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这些研究揭示了营养在肿瘤代谢中的关键角色,为营养干预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雷群英 教授 复旦大学 BCAA sensing beyond mTOR signaling


6月22日 周六:


  • 詹启敏院士长期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并负责国家医学科技和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的规划工作。在这次会议中,他讨论了食管鳞癌的遗传变异和分子特征,强调了基因突变在癌症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詹院士详细介绍了基因组学研究中发现的关键突变,包括NFE2L2基因的高突变率,并探讨了这些突变与治疗后预后的关联。他提到,通过分子分型和多组学数据分析,可以实现个性化的精准治疗,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对症下药方案。这些研究为理解食管鳞癌的病理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詹启敏 院士 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 食管鳞癌遗传变异和分子特征

  • 王存玉院士在分子信号、转化医学和口腔医学领域主要从事三个方面的研究:分子信号和癌症转移治疗;慢性炎症和感染的分子调控;干细胞特性的分子和表观遗传调控及颅面再生。他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国际同行公认的创新性研究成就。特别是他发现通过NF-κB转录因子调控癌症细胞死亡的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发现被《科学》杂志列为1996年生命科学十大发现之一,为抗肿瘤药物Velcade的临床前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继续指导着肿瘤的临床治疗研究。在这次会议中,王院士介绍了癌细胞干性和免疫逃逸的表观遗传控制,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控表观遗传来影响肿瘤的免疫反应。他以头颈鳞癌为例,详细讲解了突变、转移和糖酵解过程,展示了表观遗传学在控制肿瘤基因驱动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为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王存玉 院士 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 Epigenetic Control of Cancer Cell Stemness and Immune Evasion

  • 董晨院士主要致力于免疫学研究,在T细胞分化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贡献。他的研究对治疗免疫性疾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他对Th17和Tfh细胞的定义工作,分别在2021年被《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评为过去20年免疫学最重要的20项突破中的两项,并在2022年被《Nature Milestones》列为T细胞领域历史上的20个重大里程碑之一。在这次会议中,董晨院士的报告聚焦于杀伤性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调控。他详细介绍了T细胞,特别是CD4+和CD8+ T细胞的角色,其中CD8+ T细胞通过BCL6和Prdm1分别抑制和促进其表达。此外,他还探讨了肠道CD8αα型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如何接收CD8+信号并发挥功能。这些研究为理解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董 晨 院士 中国科学院/西湖大学 Regulation of cytotoxic T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 李校堃院士有着30余年从事细胞生长因子再生与系统调控研究的丰富经验,在细胞生长因子与疾病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制并投产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国家。这一成果为烧伤创伤、慢性创面及糖尿病并发症等急性救治及国防战备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手段。在这次会议中,李校堃院士探讨了生长因子类药物的代谢与再生调控及其临床转化。他作为此次会议的东道主,还展示了温州医科大学的特色项目FGF系列。李院士详细介绍了FGF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应用,并分享了他未来制作FGF脑部信号调控图的规划。这些研究不仅展示了FGF在医学应用中的广泛潜力,也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李校堃 院士 中国工程院/温州医科大学 生长因子类药物的代谢与再生调控及其临床转化

  • 吴玉章院士发起了“人类免疫力解码计划”,致力于解决“诱导比自然疾病状态更优的免疫应答”这一新一轮疫苗革命和免疫治疗的关键问题。他创立了抗原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CTL(细胞毒性T细胞)新亚群研究领域。在这次会议中,吴院士介绍了免疫治疗的进展与挑战,详细讲解了“可装病毒”表位和新抗原新病毒的概念,以及EDA数据库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他探讨了CTL反应和耐受机制,并强调了免疫力在中枢、二级免疫和外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吴院士还介绍了H2A计划,旨在连锁解码生理和病理疾病,通过免疫力重建来评估、干预和重建组织、细胞、分子和基因层面的免疫功能。他展示了胸腺在中枢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胸腺素进行免疫重建和预存免疫力的可能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院士提到了利用芯片、类器官和3D打印技术来重建胸腺的创新方法。此外,吴院士强调了抗原和信号在T细胞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克服组织检查点的重要性,以确保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研究为未来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吴玉章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陆军军医大学 Progress & Challenges in Immnotherapy

  • 赵永祥教授在这次会议中分享了新型溶瘤病毒的临床疗效报告。他创建了国际首个基因编辑原发并转移性肝癌猴模型,并研发了超敏溶瘤病毒。这种病毒已经完成了II期临床试验,产生了突破性疗效,目前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赵教授详细介绍了溶瘤病毒在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应用,特别是通过静脉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他展示了猴肿瘤模型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并讨论了溶瘤病毒的生产工艺和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这些研究为溶瘤病毒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力的科学依据。【赵永祥 教授 广西医科大学 新型溶瘤病毒临床疗效报告


  • 夏云龙教授长期从事心脏电生理与起搏临床及机制研究工作,擅长心房颤动等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器植入、心源性猝死的器械预防及心衰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肿瘤与心房心肌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夏教授详细介绍了心血管疾病与心房心肌病的关系,特别是房颤管理及其对肿瘤患者的影响。他探讨了抗凝药物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应用,引用了ESC(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并讨论了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兴领域的最新进展。此外,他还介绍了国外社区生态和AI筛查评估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应用,为肿瘤医生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这些研究为肿瘤患者的心血管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夏云龙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 肿瘤与心房心肌病


  • 冯新华教授的研究重点是肿瘤抑制因子SMAD4在TGF-β抗性中的作用。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SMAD4失活如何导致肿瘤细胞对TGF-β信号的抵抗。TGF-β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和纤维化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在肿瘤中,TGF-β信号的抑癌功能常因SMAD4的失活而丧失。冯教授详细讲解了SMAD4作为TGF-β信号通路的中心介质,其失活在胰腺癌等肿瘤中的高发生率及其与肿瘤进展的关系 (MDPI)。他还探讨了这种分子机制在临床上的潜在应用,包括作为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为理解TGF-β抗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开发针对SMAD4相关通路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冯新华 教授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Inactivation of Tumor Suppressor SMAD4 in TGF-β Resistance


  • 杨安钢教授在空军军医大学从事肿瘤分子免疫和靶向治疗研究。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题为“内部训练和外部实践:CAR-T细胞与实体肿瘤微环境的博弈”的最新研究进展。杨教授详细介绍了CAR-T细胞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应对TGF-β信号通路对CAR-T细胞的抑制作用。他讲解了synNotch合成受体的使用,这种受体可以增强CAR-T细胞对特定抗原的识别和反应,从而克服实体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效果。通过将synNotch合成受体与CAR-T细胞结合,研究团队能够在小鼠模型中有效清除胶质母细胞瘤等实体肿瘤。此外,杨教授还探讨了不同的策略来增强CAR-T细胞的持久性和效能,例如调整CAR-T细胞的代谢状态和使用多靶点识别电路,以提高它们在复杂肿瘤微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些研究为改进CAR-T细胞治疗实体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杨安钢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Internal training and external practice:Game between CAR-T cells and soli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 赵允教授长期从事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多个层次研究机体组织器官发育、代谢、干细胞干性维持、肿瘤发生发展及肿瘤免疫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功能。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CD300ld作为新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的最新研究成果。CD300ld是CD300家族的一员,主要在中性粒细胞上表达。研究表明,CD300ld在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PMN-MDSC)中上调,S100A8/A9信号通路调控PMN-MDSC的迁移与对T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肿瘤的免疫逃逸和进展。CD300ld缺失可以显著抑制多种肿瘤类型的发展,这表明它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研究发现,阻断CD300ld的活性不仅可以抑制肿瘤发展,还能与抗PD-1治疗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这种协同作用为开发新的癌症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赵教授还提到,通过将Human CD300ld引入小鼠模型进行人源化实验,可以更好地研究其在肿瘤免疫中的具体机制和潜在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开发针对CD300ld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赵 允 教授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CD300ld:新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


  • 姜长涛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共生菌及其菌源酶与免疫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题为“肠道菌源酶:代谢性疾病干预的新路径”的最新研究进展。姜教授首创了“肠道菌源酶跨物种调控宿主稳态”这一新理论,探讨了肠道菌源酶在调控胆汁酸肠肝循环中的作用。他详细介绍了FXR(法呢酰X受体)抑制剂FβMCA在胆汁酸调控中的作用,并利用点击化学技术进行示踪研究,揭示了这些代谢路径在免疫相关代谢性疾病例如脂肪性肝炎中的潜在干预策略。姜教授的研究表明,肠道菌源酶可以显著影响宿主代谢稳态,为开发新的代谢性疾病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姜教授基于菌源宿主同工酶的概念挖掘出了潜在糖尿病靶点,DDP4,为精准饮食和代谢干预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姜长涛 教授 北京大学 肠道菌源酶:代谢性疾病干预的新路径


  • 高强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关于肿瘤微环境中B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多样性的最新研究成果。高教授详细介绍了肿瘤浸润B细胞的异质性,特别是滤泡外(extra-follicular, EF)和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B细胞的分布和功能差异。他的研究利用多组学分析,包括单细胞转录组、B细胞受体(BCR)谱系和染色质可及性数据,揭示了B细胞在肝癌和结直肠癌微环境中的不同亚型和功能 (Nature) (AACR Journals)。在肿瘤微环境中,B细胞显示出多样化的功能,其中部分B细胞亚型可以通过BCR信号调节肿瘤免疫反应。高教授的研究还发现,浆细胞前体细胞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的分布特点,强调了B细胞在肿瘤免疫调节中的重要性 (AACR Journals)。这些发现为理解B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个体化肿瘤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B细胞异质性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制定针对肿瘤微环境的精准治疗方案 (Nature)。【高 强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肿瘤微环境 B 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多样性

  • 袁健教授的研究集中在DNA损伤修复与肿瘤发生发展。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最新研究,特别是BRCA1介导的同源重组(HR)和53BP1介导的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两条主要修复通路。袁教授详细解释了MRE11作为DNA双链断裂修复的关键酶,其在化疗药物抵抗中的作用。他指出,MRE11的乳酸化会影响其修复功能,进而导致化疗药物抵抗。研究发现,通过靶向多肽可以调控MRE11的活性,从而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这些研究为理解肿瘤耐药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袁 健 教授 同济大学医学院 DNA 损伤应答与肿瘤发生发展


  • 许杰教授从事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并发现了CD3L1等新的免疫逃逸机制。他开发的全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D3L1抗体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这次会议中,许教授详细介绍了CD3L1作为一种类似PD-L1的配体,如何在肿瘤局部抑制T细胞活性。CD3L1通过与CD3结合,抑制T细胞的激活,从而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许教授的研究表明,CD3L1与PD-1抑制剂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许 杰 教授 复旦大学 CD3L1 肿瘤免疫检查点的发现和新药研发


6月23日 周日:

  • 徐瑞华教授专注于消化道肿瘤(肠癌、胃癌、食道癌、胰腺癌、肝癌)的治疗及研究。在这次会议中,他详细介绍了PD-1抑制剂在治疗中的应用。徐教授解释了如何利用DNA聚合酶POLE的突变来优化PD-1抑制剂的疗效,特别是在MSI-H的亚型患者中。他的研究还涉及标志物和PD-1抑制剂联合的临床治疗实践,通过组合紫杉醇和顺铂等化疗药物以及抗血管生成疗法,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此外,徐教授也探讨了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在部分胃肠道肿瘤免疫治疗抵抗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这些研究成果为胃肠肿瘤的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临床应用前景,并展示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实践和贡献。【徐瑞华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胃肠肿瘤免疫治疗临床与转化研究——中国实践


  • 刘杰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免疫重建策略及基于免疫稳态的晚期肿瘤综合治疗。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基于免疫稳态的肿瘤智能诊疗新策略,特别关注为什么许多肿瘤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并讨论了基因突变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复杂博弈。刘教授详细介绍了他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创新方法,通过多案例和临床实践的改变,展示了特异性病例的处理技巧。他提到,针对疑难杂症,利用免疫稳态理论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此外,他还分享了基因突变如何影响免疫系统,使得一些肿瘤在早期阶段难以被发现,最终在中晚期才表现出症状。这些研究和临床应用不仅提高了肿瘤诊疗的精准度,也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刘教授的工作展示了通过智能诊疗策略和免疫重建,可以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刘 杰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基于免疫稳态的肿瘤智能诊疗新策略


  • 虞先濬教授从事胰腺肿瘤外科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胰腺肿瘤精准治疗的最新进展。虞教授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手术方法提高胰腺肿瘤治疗的有效性,特别是在高难度手术中的应用。他强调了预测报告在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中的重要性,这些技术能够显著降低手术风险,提升患者的整体预后。此外,虞教授还探讨了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以实现胰腺肿瘤的精准治疗。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提升胰腺肿瘤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虞先濬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胰腺肿瘤外科:拥抱精准,走向卓越


  • 沈贤教授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党委书记。在这次会议中,作为东道主,沈贤教授主要介绍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续建设和科研规划。把临床、机制研究与创新药物开发联合,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推动医院的前沿发展。【沈 贤 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胃肠道肿瘤精准治疗体系的创新探索

  • 卞修武院士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要从事脑肿瘤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尤其擅长神经肿瘤病理诊断。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次会议中,卞教授分享了关于肿瘤血管免疫微环境的表型解析及其诊疗意义的最新研究。卞教授详细介绍了血管病理基础在病理形态诊断中的作用,强调了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在预测治疗中的应用。他解释了实体瘤血管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肿瘤进展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通过多组学分析和单细胞技术,他揭示了肿瘤血管抑制性表型及其在肿瘤浸润和淋巴转移中的关键作用。这些研究为靶向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卞修武 院士 中国科学院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血管免疫微环境:表型解析与诊疗意义


  • 于君教授是国内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领军人物。在这次会议中,她分享了肠道微生物在胃肠道癌症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于教授详细介绍了不同菌种如何影响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特别是揭示了Pes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在激活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中的关键作用。她的研究揭示了Pes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诱导肠癌细胞分泌趋化因子CXCL1,从而吸引表达CXCR2的MDSCs迁移到肿瘤部位。此外,于教授还讨论了幽门杆菌等病原体在胃肠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态变化如何影响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她指出,杂志的邀请从2019年的机制研究到2023年的预防与治疗,再到2024年的治疗重视,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临床应用。这些研究为开发基于微生物的癌症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潜力。【于 君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Microbiome in GI Cancer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 王红艳教授长期从事巨噬细胞和T细胞调控炎症相关疾病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中,她分享了关于巨噬细胞图谱及其在肿瘤中的角色,特别是胆固醇代谢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控。王教授详细介绍了DHCRT胆固醇合成酶在巨噬细胞中的作用,并探讨了靶向胆固醇代谢药物的潜在应用。她的研究发现,胆固醇代谢酶如Ch25h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的高表达,能够通过调节溶酶体功能影响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肿瘤发展。这些研究揭示了胆固醇代谢在调控肿瘤免疫中的关键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癌疗法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王教授的团队绘制了详细的巨噬细胞图谱,揭示了不同亚型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布及其功能多样性。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对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调节中作用的理解,也为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王红艳 教授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巨噬细胞调控肿瘤发展的机制


  • 钱程教授专注于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免疫细胞治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基于临床价值导向的免疫细胞治疗研发策略及其进展。钱教授详细探讨了在肝癌治疗中,PD-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某些情况下效益不佳的原因。他指出,肝癌患者对PD-1抑制剂的反应差异很大,这主要与肿瘤微环境和基因突变有关。为此,他提出了通过联合治疗策略来提高疗效的方案。具体来说,钱教授的团队研究了PD-1抑制剂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如抗血管生成疗法和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这些组合治疗策略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显著的疗效改进,尤其是在那些对单一PD-1抑制剂反应不佳的患者中。【钱 程 教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临床价值导向的免疫细胞治疗研发策略与进展


  • 肖智雄教授长期从事肿瘤转移、肿瘤代谢、肿瘤 耐药和细胞-器官衰老机理和干预研究。在这次会议中,他分享了肿瘤耐药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靶向治疗。肖教授详细介绍了TNBC的高度异质性和复杂性,这使得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效果有限,且易产生耐药性。为此,他的团队专注于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治疗药物(MP),这些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低毒性。研究表明,TNBC细胞中异常活跃的信号通路,如PI3K/AKT和MAPK路径,都是潜在的靶点。肖教授团队利用多种靶向药物,包括PI3K抑制剂、AKT抑制剂和CDK4/6抑制剂,成功在实验室和动物模型中抑制了TNBC的生长和转移。此外,他还强调了联合治疗策略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多种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能够克服单一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肖教授团队揭示了多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靶点,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肖智雄 教授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肿瘤耐药与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 戈宝学教授通过研究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免疫信号转导以及分枝杆菌感染。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通路以及这些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机制。分枝杆菌感染,如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感染,涉及病原体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巨噬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应对分枝杆菌感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细胞会经历代谢重编程,影响糖酵解、氧化代谢以及脂肪酸和铁、锌、铜等金属的利用。这些代谢变化可以影响细胞内代谢物,进而修饰蛋白质,可能改变细胞的表观遗传景观。这种对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反应的详细理解,为潜在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通过靶向这些代谢和信号通路,有可能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和诊断工具,用于处理由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如结核病和麻风。【戈宝学 教授 同济大学医学院 A novel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immunological signal transduction through characterizing mycobacterial infection


  • 刘明耀教授在细胞信号传导和靶向新药研发领域有超过30年的经验,尤其在基因编辑、细胞和基因治疗的技术应用转化方面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他通过创建邦耀生物,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带到了临床应用上。他的研究涵盖了调控生物、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小分子抑制剂的开发。刘教授的研究不仅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还推动了这些发现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他参与开发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用于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试验,展示了显著的安全性和疗效 。通过这些研究,刘教授致力于推动基因编辑和免疫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期望能为更多患者提供创新的治疗方案。【刘明耀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基因编辑与免疫细胞治疗:从原创基础到临床转化研究


  • 胡颖教授长期专注于“肿瘤细胞应激耐受和肿瘤耐药”这一领域。她的研究揭示了肿瘤细胞在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等多种应激状态下的生存机制,为肿瘤联合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胡教授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在应激状态下会启动复杂的适应性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这些反应在肿瘤细胞的生存和耐药性中起到关键作用。氧化应激是一种由活性氧(ROS)引发的细胞状态,这些活性氧可以通过膜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和DNA损伤等方式导致细胞死亡。然而,肿瘤细胞能够通过调控抗氧化机制来适应这种应激环境,从而促进自身的生存和耐药性 。【胡 颖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


  • 白凡教授致力于创新和应用单细胞、单分子技术,探索生物医学前沿交叉领域,特别是癌症发生、基因突变和转移机制,以及细菌致病和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白凡教授团队通过中国肝癌人群库的全基因组解析,揭示了肝癌的遗传特征和肿瘤内部异质性。这些研究为肝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组学基础。他的研究结合单细胞测序和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深入分析了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子机制,这对非侵入性癌症诊断、预后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白凡教授的研究不仅推动了肝癌基因组学的发展,也在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持久性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白 凡 教授 北京大学 中国人群肝癌全基因组解析


  • 康铁邦教授主要研究肿瘤细胞及其胞外囊泡的调控与干预。他这次的分享涉及KAT8、IRF1以及4T1肿瘤模型,并探索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康教授的研究揭示了KAT8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调控细胞周期和基因表达方面。KAT8是一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通过调节组蛋白H4的乙酰化状态,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IRF1在免疫应答和细胞凋亡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表达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4T1肿瘤模型中,康教授研究了多肽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效果。多肽药物由于其高特异性和低毒性,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康教授的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多肽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为肿瘤的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康铁邦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相分离与肿瘤


  • 季红斌教授长期从事肺癌发病分子机理研究,在肺癌驱动基因的鉴定、肺腺鳞癌转分 化以及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等方面做出了国际前沿的工作。季教授的研究发现,肺腺癌向鳞癌的转分化(AST)是导致KRAS抑制剂耐药的重要机制。在KRAS G12C和STK11/LKB1共突变的肺腺癌中,AST与治疗前的鳞状细胞癌基因特征相关,导致对KRAS抑制剂反应较差。此外,季教授研究了AKT信号通路和MYC在鳞癌快速生长中的作用。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MYC的过表达都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密切相关。季教授的研究揭示,通过靶向这些信号通路,可以有效地抑制鳞癌的快速生长。季教授还强调了多标记物检测在靶向治疗耐药性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不同的基因突变和信号通路激活状态需要精确的检测方法,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季红斌 教授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肺腺鳞癌转分化与靶向治疗耐药


  • 卜鹏程教授主要从事肿瘤 干细胞和肿瘤代谢的研究。他的研究团队揭示了CLMP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发现CLMP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肿瘤发生。CLMP与β-catenin相互作用,抑制其在细胞核中的功能,从而调节肿瘤生长。卜教授还研究了Smad2和Smad3在TGF-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这些蛋白质通过调控细胞转化和肿瘤进展,在肿瘤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 。他的团队发现肌酸通过激活Smad2/3信号促进癌细胞转移,而果糖代谢则通过Aldolase B介导的机制影响肿瘤代谢重编程 。此外,卜教授的研究还包括ATRA(全反式维甲酸)的抗癌作用。他们发现CLMP调控ATRA在结直肠癌中的反应,通过抑制CYP26A1的表达,增强ATRA的抗癌效果。这些研究为开发新的结直肠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卜鹏程 教授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结直肠癌发生和转移的代谢调控


  • 黄传书教授长期从事环境致癌物的致癌分子机制、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及抗肿瘤新药研发工作。特别是在XIAP(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黄教授的研究发现,XIAP在膀胱癌中通过与多种信号通路的交互,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他们的团队利用小分子抑制剂靶向XIAP,成功抑制了基底肌层浸润型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这些小分子抑制剂通过抑制XIAP的活性,增强了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此外,黄教授还研究了其他分子在膀胱癌中的作用,例如PTEN和SNHG1。他们发现,SNHG1的上调导致PTEN蛋白的降解,促进了膀胱癌细胞的恶性转化和独立生长。通过靶向SNHG1和恢复PTEN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膀胱癌的进展。这些研究不仅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也为开发高效、低毒的小分子抑制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这些成果有望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大幅提高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黄传书 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瓯江实验室 基于新的精准靶点研发的高度特异性抗基底肌层浸润型膀胱癌小分子抑制剂


4

结语:

此次棒棰岛会议让我收获颇丰,对肿瘤研究的前沿进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几天的交流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通过此次会议,我更加意识到“基于经验,弄清现象;标记不同特征,应用于临床问题”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我对癌症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奶奶第一次肿瘤的化疗和十几年后第二次肿瘤扩散后切除了2/3的胃的情况。对于这类年纪大的人群,手术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并且术后的元气恢复很难实现。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能做出精准治疗,有效治疗癌症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

这次会议涉及到了结直肠癌、膀胱癌、乳腺癌、肺腺鳞癌、肝癌、胃肠道肿瘤、胰腺肿瘤、头颈鳞癌、食管鳞癌、骨癌,还有各种代谢、环境影响、病毒、微生物、菌群、T细胞、靶点、免疫、干细胞、血小板、血管、术后连带影响(如心房心颤)、动物毒素、诊断设备、巨噬细胞、基因调控、抗原等关键词。

我要衷心感谢会议的组织者以及所有参与的岛民们,你们的贡献和分享使得此次会议内容丰富、讨论深入。这几天的会议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更让我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肿瘤这一难题,需要我们每个人像棒槌一样,齐心协力去锤爆它!感谢这次会议,感谢所有的岛民们,希望未来我们能共同见证肿瘤研究的新突破。



特别感谢陈蕾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人民医院)、彭飞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刘强教授的校阅和指导。

编辑助理:周致妍

摄影师:周学迅、周舒怡

  

再次感谢本次论坛的组织者:

论坛时间:2024年6月20日—23日(6月20日报到)

论坛地点:温州阿外楼度假酒店(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瓯海大道55号)

论坛主席:詹启敏

常务主席:卜修武

执行主席:沈 贤,刘 强


时代之声摄影录

微信号:13967505935

iFuture 科学咖
探科学咖 品科学咖 逢科学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