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馨语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百科   2024-09-16 12:37   北京  

书香馨语


探寻未知、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在经历着这样的循环。“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杨绛)白纸黑字间,段落章节处,与书香结缘的我们,在阅读中自省,在躬行中致知,在感悟中探求……

书润芬芳,化育英才,在“八一”建军节前夕,陆军防化学院公众号特推出“书香馨语”栏目,让好书成为个人小我观察大千、联通世界的“天眼”与“虫洞”。




《重拾最简单的做人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是旷古的美德

话说孔子有个学生,名端木赐,字子贡。这个人擅长辞令,能言善辩。据史料记载,他曾巧妙劝说齐国放弃攻打鲁国。他还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款”,出行结驷连骑,所到之处与国君分庭抗礼、平起平坐。
尽管身份如此尊贵,但作为孔子忠实粉丝的子贡,始终把孔子的话奉为圭臬,并大力宣扬。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有一天曾问孔子:“有没有我们终身可以奉行的一句话呢?”孔子回答说:“怎么没有呢,自己所不愿做的事,不叫别人去做,这就是我们终身可以奉行的一句话。”
孔子的这位高足深受启发,从此在为人处世方面,常常宣称他自己的做人原则:“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通俗来讲,就是我不要别人把意志强加于我,也不想把我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就好比原始森林中的大象,不吃别的动物,别的动物,也不敢吃它。

经过子贡的传播,孔子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连大史学家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使孔子扬名天下者,子贡之力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经典名言,更是流传千古,并被世界所推崇。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推崇备至,视之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瑞士红十字总会博物馆,也悬挂有中国先哲的这句名言。另据报载,去年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特别提到孔子这句话,认为“是一种道德品行的典范,也能促进人类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来讲,就是“推己及人”。事实上,早在孔子之前,我国就已经产生过很多的“推已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典范。



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竟然大言不惭地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

孟子听完,很不客气地对他说:“错!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施于别人”的思想,显然是错误的,难免要害人害己。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吗?


2

今天的我们,有点自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为什么常常将这两句话对学生们讲呢?因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白圭那样,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忽略掉别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因为自己不愿做的事,叫别人去做,就是自私自利了。如果到处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处处是陷阱争端,处处是损人利己,我们的社会又岂能安宁?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人也许天生就是自私的吧,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的不断领悟,才能慢慢懂得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吗?那时候,自己还不怎么会说话,饿了,就使劲地哭,全部的心思都聚焦到“食欲”上,别人怎么哄都难奏效;再长大一点后,又为了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想买的一本书一个文具而哭个不停……那时候,又哭又闹,蛮不讲理,无来由的恨和怨怒,总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自己一哭,全世界都得为自己让步。直到慢慢长大了,懂事了,才知道父母的艰辛,才懊悔当初的无知。

我们都以为,当我们懂得去体谅我们的父母亲人的时候,我们才算是懂事了、长大了。而事实上,这仅是第一步。

孔子是个聪明人。他一遍遍向学生们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非是要帮他们赶紧迈出第二步:体谅世间的所有人,无论贫贱富贵,无论善恶美丑。

然而,要迈出这一步,又何其艰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可现实中,有几个人能够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与国的争端,无非一次次地证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看看我们的社会吧。广东一女子独自行走在街头,突然一辆摩的呼啸而过,顺手扯走了她肩上的挎包;云南李昌奎向同村19岁女孩求爱不成竟将其击晕强暴,事后又将女孩姐弟两杀害;子女因嫌老母拖累,竟将母亲送进山洞……抢劫、暴力、凶杀、不孝等等,一幕幕人为的悲剧,令我们又气愤、又感慨、又无奈。除了这些,还有强拆队伍浩浩荡荡开来,强势的钉子户自制“大炮”保护家园;弱势的钉子户则只好浇上汽油点燃自己;城管大队集体上阵演“全武行”,小商小贩流血抱头;还有专为上访户准备的黑屋子,为蒙冤者准备的黑监牢,为病人准备的黑病房,为矿工准备的黑砖窑……

这是社会中常常看到的惨剧,看得多了,我们的心流的血就多了,血流多了也就麻木了。很多悲剧的发生,就因为主事者未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到治国和谐用典,小到化解邻里纠纷,“将心比,同一理”。血泪和残忍的背后,可有人拿自己心同别人的不幸比一比?可有人问过自己,为什么我要把这样的痛苦强加于人?



善良的人懂得在行事之前反问自己:“如果别人让我遭受这样的痛苦,我可愿意?”而自私的人往往到事后才想起来忏悔,甚至从不忏悔。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种“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因为我们离真正的文明还是太远了。而教育,无论家庭教育、校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又岂能忽视这一点?


3

别人犯我怎么办?

 明朝有个笑话,说有个很愚蠢也很霸道的县官,平日里最讨厌吃肥肉,便由此以为别人也讨厌吃肥肉。有一天,衙役偶然失手,把他的茶杯碰翻了,他想狠狠处罚他一下,就叫厨子端上一盘肥肉,命令衙役吃下去。谁知衙役最喜吃肥肉,却故作痛苦万分状,县官更加得意,喝道:“吃,必须吃!”衙役饱了一顿口福,想笑又不敢笑,回家偷着乐。

幸好是罚吃肥肉,如果罚吃猪大粪,他焉能乐得起来?笑完以后,稍作深思,我们就能明白,原来人世间很多事,都不能像那个衙役那样幸运。

回到前面所讲到的子贡的故事。子贡处处宣称“我不想别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我,我也不想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然而,孔子却颇为无奈地告诉他:“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孔子说的是社会现实:你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你却不能决定别人的行为。你可以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但别人却可能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偏要把他的意志强加于你。这个时候,你又能如何?难道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那只会让我们坚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沦为空谈,带领我们重回血腥残暴的蛮荒地带。



或者你虽然不喜欢这样的伤害,但仍要坚持“勿施于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嘴吗?或者学耶稣,别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也伸过去?《论语》中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方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就是“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不好,我就“以直报怨”。纵然别人诋毁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我们仍可以清净心对他,以真诚心对他,这就是以直报怨。

廉颇嫉妒蔺相如受赵王器重,扬言要当面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得知后,吩咐下人以后遇到廉颇都尽量避开。下人不服,蔺相如则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哪个厉害?”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廉颇得知后,羞惭不已,亲自负荆请罪。



也许我们能从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启示:始终保持一颗真诚之心、恭敬之心、智慧之心做人做事,不争不怨不怒。这才是真道理,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髓之所在。




主办 | 陆军防化学院
来源 | 陆军防化学院(ID:ljfhxy)


81之家军考
多年官方军考教材参编机构 为你圆梦军校保驾护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