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帽山位于七星关城区东北部
距离市中心2公里
海拔1773米、相对高差300余米
林木丰茂,山涧淙淙
20世纪70年代末在山顶建立了电视转播塔
毕节城从此看上了电视
1993年辟为公园,面积88.42公顷
是一座综合性山林公园
是毕节市民热衷的打卡地
清晨的有,黄昏的有,都很美。黄昏时拍的图片,城市上空常有纱幔的淡云,像朦胧的轻梦。而清晨的纱帽山,常常是云海茫茫,四周的山头如船如舰,在云海中时隐时现。“纱帽山云海”也因此成为一道靓丽景观,为摄影发烧友所钟爱。
在七星关区,纱帽山可算是最年轻的“名山”了。它没有古迹与传说,除了茂密的树林之外,它也没有什么独特的风光。然而,它却是城区人民最热衷的去处。登山、健身、背水、休闲娱乐、打羽毛球的市民络绎不绝。这个热点,是在数十年间逐渐形成的,最初的起因,是它的顶端有毕节最早的电视转播塔。
这座电视转播塔是20世纪70年代末修建的,为了运送机器设备,草草修了一条盘山公路。从城区人能看到黑白电视的那天起,看看“电视塔”的好奇心,让城区人的脚步和车轮开始了对纱帽山的造访。
▲纱帽山上的电视台铁塔 (图片提供:聂宗荣 )
那些年,“纱帽山”这个名字几乎无人知晓。人们去登山,讲的都是去“爬电视塔”。直到现在,有许多天天登山晨练的中老年人,依然是说“爬电视塔”。在数十年时间里,“电视塔”一直是“纱帽山”的代名词。
20世纪80年代初,纱帽山因为“电视塔”的建成而初受关注时,纱帽山还没有任何旅游设施,连从响水滩上山的步道都还没有开辟。游人多是从修公路的那一面上山的。小路上杂草丛生,路面全是流沙,一步一滑,行走艰难。好不容易到了山顶,却大失所望。除了松林、一片空地和用铁丝网围起来的一座铁塔和一个机房外,别无他物。
一晃30多年过去,纱帽山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虽然,山还是这山,塔也还是这塔,但看黑白电视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纱帽山经过数十年建设,已是一个可观可赏的景区了。而在纱帽山上鸟瞰城区,变化之大,无异天壤之别。
纱帽山的名字逐渐响亮,是从它被辟为公园开始的。它的脚下,是老毕节最有名的胜景——“响水轰雷”,即响水滩瀑布群。山上林木蔚然,松柏叠翠;山下白练垂壁,飞瀑流珠。两面青山,一水碧澄。公园距城区近在咫尺,自然成为七星关市民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首选。
天还没亮,大道上已是游人如织。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持鸟笼的、有背羽毛球拍的、有拿太极球的,也有背着手风琴等乐器的。而相当多的人则是手里拎着,或身上背着各色各样的塑料桶或瓶子。
从响水滩——纱帽山公园入口处起步,到山顶共需登1135级石梯。途中有“三泉谷”“望月亭”“瞰城楼”等休憩赏景的设施点缀其间,入内小憩可舒展身心。登临纱帽山,四季各有其妙:春赏小杜鹃花,夏乘绿荫清凉,秋看天高云淡。如果身体强健,冬天在山顶上的“乌蒙阁”观赏雪景更是别具韵味。
与纱帽山相望的北镇关,有清泉一眼,名曰“洗心”。“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水要清冽,才可以用来洗帽子。而北镇关之水,居然可以用来“洗心”,可见是何等的清冽。
但常来纱帽山背水的人说,纱帽山的泉水,比北镇关的还要好些。此说没法证实,但平时,路上最常见的,就是这些身上负着装满了山泉的各种容器,一头细汗,步履施然的取水人。
图源:微七星关
在背水人看来,背水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既锻炼了身体,又搬回了清泉。用来烧茶、煮饭、煨汤,能品出生活的绝好滋味……
纱帽山成了公园,成了名山,成了七星关市民最常去的登临地。当站在山顶的乌蒙阁里放眼远眺时,大约都会想起30多年前“爬电视塔”,想起那个黑白电视最早进入毕节的时代。纱帽山的变化是与毕节(七星关)改革开放同步的,对于毕节(七星关)这数十年的沧桑巨变,纱帽山无疑是最充分、最有力的见证。
编 辑|石 佳
责 编|卢香梅
编 审|张丽莎
监 制|孟性荣
总监制|朱光伦
云上毕节综合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山水毕节》
投稿邮箱:bjtvysbj@163.com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