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那些年
走街串巷的叫卖声
寻城
吆喝声
“薄脆薄脆又甜又脆,吃了不拽瞌睡”
“磨剪刀戗菜刀”
“补锅,锑锅换底”
“叮叮铛”
“打酱油”
“打豆腐”
“破铜烂铁收来卖”
“碗饵糕、凉糕”
……
以前的各种生活用品
几乎全靠小商小贩沿街走巷
用自己独有的腔调或是唱腔吆喝出来
那个时候没有现代时尚的宣传方式
他们只能靠吆喝声引起家家户户的注意
这样才有人主动上门
久而久之
这些独特的腔调
也变成了各行各业的“代表曲”“广告词”
不知道在安顺的你
小时候都听过哪些“叫卖声”呢?
“磨剪刀
戗菜刀”
以上两图@李航 摄
肩扛一条长板凳
上面还有磨刀石
随身带着小铁锤、小水桶等工具
开口一句“磨剪刀戗菜刀”
便吸引需要磨刀磨剪子的人们前来
“剃头咯”
@李航 摄
一副剃头担子
随身带着炉子水壶、理发工具
遇到需要理发的人
就卸下挑担就地给人理发
“豆腐脑、豆腐脑”
以上两图@李航 摄
如今在安顺街头
也还能听着卖豆腐脑的
通常她们都推着一个车沿街叫卖
遇到食客便会停下车
用勺子舀着桶里的豆花
再撒上各种调料
一碗麻辣鲜香的豆腐脑即刻入口
“薄脆薄脆
又甜又脆,
吃了不拽瞌睡”
上图来源网络
印象中的薄脆圆圆“一张脸”
薄薄的有五颜六色
是在烙锅上烙出来的
现在一些零食商店经过改良后
就成了袋装的薄饼
安顺本地的薄脆和北方的薄脆不一样
北方薄脆就是煎饼果子里的“馅”
“叮叮铛”
以上两图@李航 摄
严格来说这个不算吆喝声
卖叮叮糖的人手里会拿着小钉锤
还有一块U型铁
挑着两个箩筐走街串巷卖叮叮糖
可以说一声“叮叮铛”
便成为很多小孩子童年最爱的乐声
以前的叮叮糖是需要敲下来吃的
后面叮叮糖又不断丰富了品种
“破铜烂铁
收来卖”
“收头发、辫子”
@陈婷 摄
以前家里有不要的物品
一听到这个声音
便会把用不上的物品拿出来换钱
如今街上的吆喝声演变成录音的喇叭声
回收的东西也变成了
“收手机、收旧手机”
“碗饵糕、凉糕”
@武贵琼 摄
小时候总会有提着
用白布遮盖大篮子的人
嘴里大声喊着“碗饵糕、凉糕”走街串巷
小孩子听到就会跑回家
向大人要钱买
然后大人们总是一边嘴里说着
“碗饵糕,碗饵糕,吃了长不高”
“碗饵糕,碗饵糕,吃了发高烧”的话
一边掏钱或者带着孩子去买
“补锅,
锑锅换底”
@李航 摄
但凡听到这样的吆喝声
大人们会找出破的锅
拿出去修
一把锤子、一块锑皮
在粘贴之后经过敲敲打打
便“化身”一口新锅
“打酱油”“打豆腐”
“打爆米花咯”
老以前卖酱油和醋的人
也需要吆喝声吸引消费群体
有些小朋友肯定都有帮父母打酱油的经历
而安顺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看人家娃娃都会打酱油咯”
以前说“卖”
都爱用“打”字代替
“舀红豆酸菜咯”
以前卖红豆酸菜的人
都会在锅边挂上白色塑料袋
用来装红豆或酸菜
“弹棉花”
老以前“弹棉花”这个行当特别吃香
在冬季没有空调、取暖器的年代
人们身上盖的、床上铺的
都是手工制作的棉被
当街头巷尾响起“弹棉花”的悠长吆喝声
大家都会围着看弹棉花
“耗子药,
耗子药,
耗子吃了跑不脱”
卖老鼠药的吆喝声
其语言堪称形象生动
非常能抓住人心
“修伞
补鞋”
印象中一个老款的补鞋机
通过剪、挫、捶
瞬间就把皮鞋补好了
“卖冰棒咯”
以前安顺的消暑品
当属白糖冰棒
热天里的人
都会迫不及待来上一支
如今
这些曾在街巷市井中
最“洗脑”的声音
虽然已渐渐模糊了
但每每想起
却是一份成长的记忆
那么
在你印象中
还有哪些耳熟能详的吆喝声
欢迎在本文内留言
声明
编辑、排版、撰写@李航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