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发表“辛仲平”署名文章,点赞苏州工业园区!

政务   2024-11-22 09:35   江苏  
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
开发建设三十周年
今天(11月22日)
新华日报发表“辛仲平”署名文章
三十而立正青春
点赞苏州工业园区



快随小鱼一起来看





三十而立正青春

——写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之际


秋日的苏州,层林尽染,叠翠流金。金鸡湖畔,高达128米的“太空舱”摩天轮,有如一只深邃的智慧之眼,俯视着苏州工业园区这片活力四射的热土,透视着园区波澜壮阔的传奇昨天、热气腾腾的精彩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梦想明天。


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1994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决定在苏州开发建设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工业园区。30年来,园区高举改革和开放的大旗,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成功将一片地势低洼、满目荒草的茭白地建设成为一座开放创新的现代化高科技园区,创造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人间巨变,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鸿篇巨制中书写下辉煌灿烂的篇章。


三十而立正青春,昂首阔步启新程。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时强调:“要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牢记谆谆嘱托、不负切切期望,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透视这座“而立之园”的今昔,感悟创业之路的艰辛,是回望与总结,更是展望与期待。



三十而“丽”。


苏州,星港街199号,有“苏州新地标”之称的“东方之门”傲然耸立。与之隔湖而望的,是有“鲤鱼尾”之称的苏州国际金融中心。一东一西、一鱼一门,苏州人由此戏称这是“鲤鱼跃龙门”。从构想到行动、从规划到建设、从蓝图到现实,透过“东方之门”、穿越历史时空可以看到:过去30年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鲤鱼跃龙门”。


从苏州古城沿着金鸡湖湖滨大道一路向东,大约20多分钟车程,就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30年前,这里是一片地势低洼的茭白地,湖岸边的百姓以种稻养蟹卖菜为生。在他们的记忆里,生活的日常就是“早上4点钟出发,摇船3个小时把菜送到葑门,卖完菜后再走一个小时到观前街买点东西回家”。历经30年,这里已经出落为一座高颜值的现代化新城,“东方之门”、苏州国际金融中心等城市地标高耸入云,城市道路蜿蜒前行气势雄伟,前来参观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自1994年到2023年底,园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1.32亿元增长到3686亿元、增长325倍,规上工业总产值从32.3亿元增长到6509.36亿元、增长20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0.22亿元增长到411.1亿元、增长1868倍。这样的增长倍数,无论放到哪里,都难能可贵、令人难以置信。从“茭白地”到“新地标”,这一跃,成就传奇。



这是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的创新之跃。光子芯片、光通信、细胞药物、基因诊断、生物和信息融合技术,走进苏州工业园区,萦绕在耳畔的总是一些新鲜的科技名词。这里,拥有创新型企业超9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79家,其中生物医药企业超2300家、纳米技术企业超1100家、人工智能企业1500家;这里,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8.5%、73%。园区内不仅有博世、艾默生、安德鲁等世界500强企业,而且有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桑田科学岛等重大创新平台,集聚了大院大所37家、中外名校33所。这里,是新质生产力激荡的创新前沿,是高端产业集聚的发展高地,是创新资源密集的科技园区。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精彩蝶变,以创新之笔书写人间巨变的精彩华章。


这是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协调之跃。有人说,苏州人善于造“园”,古有园林,今有园区。同为工业园区,在其他地方往往是“工业味”多些,这里则是“园林味”浓些。金鸡湖畔,有“东方之门”、苏州国际金融中心这样的城市地标,有苏州中环广场、文华东方酒店、苏州当代美术馆、“太空舱”摩天轮等高端设施,有林荫大道、城市花园、口袋公园,总给人现代时尚、高端大气、惬意舒适之感。走进苏州工业园区,眼前湖光水色好、风景美如画,产业、城市、园林在这里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在这里完美统一。坚持生产与生活、产业与城市、生产与生态相协调,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以现代化产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引擎,以国际化城市为载体,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不断把“创业首选这里、生活首选也是这里”从口号变成现实。


这是中新合作不断深化的开放之跃。苏州工业园区是改革开放后中新政府间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江苏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放是园区最鲜明的标识、最浓郁的底色。30年来,园区大力推进高水平开放,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10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10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174个。用好商务部在园区设立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成立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累计支持500余家企业到5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设立“飞地园区”11个……近年来,顺应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园区主动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用高水平“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面刺绣”绝活,诠释“不以山海为远”的理念,让开放成为园区30年精彩飞跃的重要动能。


这是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的绿色之跃。蓝天白云下高楼耸立,清澈的湖面波光粼粼,建筑之美与生态之美交相辉映,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1.1%、PM2.5浓度30微克/立方米、太湖和阳澄湖饮用水源地及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多项经验获全国全省推广……”透过2023年生态环保成绩单,园区推进绿色发展的举措与成效可见一斑。园区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法规文件,就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到园区投资的客商,第一道要过的就是“环保关”,园区建设15年内被环保一票否决的项目达300个。30年以来,园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环境立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获批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首批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级能源互联网示范园区,获评江苏首批唯一“双碳”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成全国首个市场化碳普惠交易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双向奔赴的美丽画卷。


这是民生幸福不断改善的共享之跃。社区商业与城市服务深度融合、具有80余个便民项目的“邻里中心”服务半径1500米,一站式满足居民各类生活服务需求;“民众联络所”打通服务和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群众“量身定制”社区公共服务载体和邻里交往空间;此外还有“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持续开展的适老化改造……走进苏州工业园区,一项项设施、一件件实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就有一分改善”,坚持“全员劳动生产率与GDP增长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长同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保等民生事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全覆盖,教育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文明街区”“美丽街区”“幸福街区”建设让园区更美好。


三十而“立”。


回顾过去,这30年里,苏州工业园区创造了许多传奇:建园10年,园区经济总量即达到1994年苏州市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十年再造一个苏州”;建园20年,取得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累计上交各种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四个超千亿”的成绩,昔日低洼之地成为“造富之城”;建园30年,实现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八连冠”,取得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三个超万亿”的成绩。这一切靠的是什么?园区究竟做对了什么?说到底,问道园区,三十而立,究竟“立”起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回答。



比如,“青出于蓝”的高起点借鉴。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说:“我们应当借鉴他们(新加坡)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从建园伊始,园区就设立了“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简称“借鉴办”),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经济发展和管理、公共管理及保障机制等层面借鉴新加坡经验。30年来,园区先后派出227批各类人员赴新培训,编制、实施了100多项融合国际先进发展理念又符合园区实际的政策制度。可以说,园区因借鉴而生、靠借鉴而兴。时至今日,“借鉴办”是园区独有且唯一历时30年没有更名的行政部门。园区的借鉴既是全面系统的借鉴,也是有选择的自主借鉴,同时又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借鉴。苏州自贸片区自2019年挂牌以来,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210项,其中13项在全国推广。今天人们来到园区,最大的印象是这里既很“新加坡”又很“中国”、既古典又现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显然,三十而立,“立”的首先是高起点借鉴,“立”起的是大胆借鉴,认真引进、消化、吸收他国发展经验这条成功之道。


比如,“一图到底”的高标准规划。参观园区展示中心,很多人都会在一组对比图前驻足沉思:一张是园区规划时的手绘图,一张是最新的实景图,仔细比照,两张图片几乎一致!今天,这样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园区开发建设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投入3000多万元,请新加坡顶级规划设计公司制定了一套发展总体规划”;“园区奉行‘先地下、后地上’的理念,‘地下文章’一做就是5年,人们期待的‘三天一层楼’的‘园区速度’并未出现,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是对的”;“有企业拿到地后,建设方案接连被园区管委会否定了十几次才告通过,‘走遍全国,没见过这么挑剔的’”。今天再回头看苏州工业园区,当初的每一份坚持都有所收获:30年来,园区道路从未“开膛破肚”,园区设施没有“推倒重来”。“无规划、不开发”“长期稳定、严格执行、多规融合”“先地下、后地上”“规划即法,市长能换,规划定下的规矩不能变”……在园区,“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是抽象的要求和口号,而是30年来扎扎实实的坚守。显然,三十而立,“立”的也是高标准规划,“立”起的是高度重视和敬畏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城市发展与治理之道。


比如,“亲商重商”的高效能服务。今天,谈起“园区经验”,很多人都知道,“亲商重商”是核心的一条。然而,在园区建设之初,很多人并不知道“亲商”这个词,以至于在接受新加坡老师培训时,总有人把“亲商”写成“轻商”,更有人认为“亲商就是抱大款,就是媚外”。30年来,园区认真虚心学习新加坡“亲商重商”理念,采取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率先实施加工贸易手册电子审批试点、授权业务全部实施网络报批等诸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在2020年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毕马威启动的“苏州工业园区对标新加坡营商环境评估”中,园区营商环境国际排名第27名,排名高于中国内地其他参评城市。时至今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亲商重商”理念已成共识,营商环境建设成为“关键大事”,许多地方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园区对“亲商重商”理念的引进与践行,影响可见一斑。显然,三十而立,“立”的也是高效能服务,“立”起的是城市的“亲商重商”理念,是对企业家的敬佩尊重、对企业家精神的弘扬。


三十年筚路蓝缕,三十年春华秋实。30年的创业创新,写下了很多传奇,“立”起了很多标杆,如果还要继续“举例说明”,这一串“比如”还可以往下继续,比如“‘勇争第一’的高强度创新”“‘圆融共赢’的高层次合作”“‘致美求精’的高水平管理”等,而与这些“立”相比,苏州工业园区“立”起来的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等精神弥足珍贵,更需学习借鉴。“不特有特,比特更特”“永争第一、永创唯一”“大胆闯、大胆试、坚决干”“奔着问题去、迎着难题上”“敢想敢干、敢闯敢创”……今天,当我们回味这些曾经响彻园区上空的响亮口号,就能深刻而清晰地感觉到:作为江苏发展的前沿地区,始终强化“排头兵”意识,始终“走在前、做示范”,始终“勇挑大梁、多作贡献”,始终追求“第一”“唯一”,这,是苏州工业园区重要的“成功密码”,也是园区三十而立“立”起的一个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的精神标杆。


三十而“厉”。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雄关漫道,迈步从头。2023年10月,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即将迎来30周年之际,江苏省代表团访问新加坡,在2023新加坡—江苏开放创新合作交流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向新加坡各界发出热情邀请:“下一个30年,正好是江苏奋力实现现代化的30年,满怀期待与大家携手再创一个又一个新苏合作新奇迹。”再接再厉,接续努力,创造下一个30年的辉煌、书写新苏合作新奇迹,是园区人必须走好的旅程、必须强化的自省自觉。30年前,开发建设园区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学习借鉴外国发展经济和管理城市经验。30年来,园区坚持学以致用、学以善用、学以活用,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把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在学习成长中,园区创造的许多经验反过来也被“新加坡老师”们学了回去,起了很大的作用。经过30年的努力,园区的发展水平已经不输于一些发达国家,但以人为师、虚心学习、互通有无、互相借鉴的意识和精神不能蜕化,相反还要保持和加强。今天,苏新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新加坡已成为江苏第一大外资来源国,累计在江苏设立企业超过4000家,实际投资超过300亿美元;江苏到新加坡设立的企业(机构)达到440多家,协议投资额超过50亿美元。2022年,新苏实现进出口贸易172亿美元,占到中新双边贸易总额的1/6。面向未来,园区必须不忘初心、不忘本来,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断强化“学”的自省自觉,提升“学”的能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虚心借鉴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深入贯彻落实中新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聚焦“全方位”“高质量”“前瞻性”三个关键词深化苏新交流合作,在下一个30年携手再创一个又一个新奇迹,让新苏合作之路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



再创新辉煌,必须强化“闯”的拼劲韧劲。回望这30年,人们不仅震撼于园区创造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惊叹于园区创造的潜在的、大量的精神财富。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敢想敢闯、敢于“首吃螃蟹”的拼劲和韧劲。今天,很多人都知道,加强中新合作,是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中新合作以何种形式落实、合作项目落户哪里、合作意愿如何达成,这里的每一个问题都没有确定唯一的答案。可以说,园区的创业者们当初如果缺少一点“闯”的劲头、在哪个环节上走岔了一步,就可能没有园区的今天。如今,走进位于金鸡湖北岸现代大道上的苏州“园区经验”教育基地,我们能听到诸如“48张登机牌的故事”“一条裤子的故事”“‘小白楼’里四只‘桶’”等“园区传说”,这些传说,正是园区人敢想敢闯的最好注脚。时至今日,人们谈起参观园区发展历程的感受时,都会由衷地慨叹:那时候的苏南干部真能闯、真能干、真能拼!时移势易,外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但是苏南干部“真能闯”“真能干”“真能拼”的品质不能变。面向未来,园区人应该传承弘扬苏南干部敢闯敢拼的品质,在新的征途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断铸造新的辉煌。


再创新辉煌,必须强化“创”的智慧勇气。作为成立30年的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既是“经开区”又是“高新区”,创新是园区的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创新,就没有中新合作建设开发区的设想;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就没有园区建设的后发先至;没有治理方式的创新,就没有园区发展的今天。从学习新加坡的“邻里中心”到用数字技术为“一老一小”提供精准服务,从借鉴新加坡国有控股公司淡马锡经验到创造性地行使国有资产控股发展有限公司管理权责,从“中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到“中国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30年来,在园区这片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一代代建设者们坚持改革,勇于创新,在产业发展、科技进步、金融管理等领域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和“唯一”。可以说,创新是园区保持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是园区最鲜明的气质。现在,园区同样面临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重大挑战,面向未来,必须强化“创”的智慧和勇气,擦亮创新底色,用创新办法破解迎面而来的新挑战、新难题。


再创新辉煌,必须强化“干”的能力水平。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成绩都是干出来的。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然而,其以占苏州市3.2%的面积、8.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市15%的地区生产总值、14.7%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16.7%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如果没有高强度、高效率的“干”,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园区发展的“时”和“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园区要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先行”作用,在国家的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带动”作用,在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示范”作用,必须强化实干的精神,增强“干”的信心,鼓足“干”的勇气,提升“干”的能力,强化“干”的效果,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拼搏奋斗,以风雨无阻的状态踏浪前行,用实干书写园区新的辉煌。



一袭迎风舒展的窗帘、一座看似寻常的窗架,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上,矗立着一座别致的雕塑,名为《窗口》。站在窗口眺望千年,伍子胥修城治军、争雄各国的金戈铁马依稀可辨,郑和船队从太仓刘家港远下西洋的热闹场景如在眼前,诉说着一个民族改革求存、开放图强的不懈努力;透过窗口遥望世界,亚洲“四小龙”利用全球资源发展自身的成功经验给人启迪,世界各国在交流中互鉴、在交融中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开放合作,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主流。


透过一扇窗,我们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我们。过去30年,苏州工业园区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以超常的奋斗创造了非凡成就,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之窗、开放之窗、借鉴之窗、创新之窗。借景、漏景、框景,窗本身就是景。下一个30年,苏州工业园区必将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不断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过去与未来交汇、梦想与现实交融的“苏州之窗”“江苏之窗”“中国之窗”。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如果说梦想是座山,山峰上最亮眼的风景,一定是历经艰难终于圆梦的逐梦者。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乘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浩荡东风,苏州工业园区风华正茂、风鹏正举,奋力书写改革开放的“时代新篇”,奔向下一个更加辉煌的三十年!





素材来源:新华日报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苏州发布
苏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