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范县,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数千年来,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滋养了两岸人民,也孕育造就了范县人正直坚韧、包容忠孝、重义轻利、桑梓情深的优秀品格,而灿若群星的历代乡贤正是这些品格的完美体现。斗转星移,历史的尘烟湮没了乡贤的背影,但他们的品格和精神始终闪耀在范水之滨,代代不息。今天,范县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诸多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賡续千年的乡贤精神的加持和助力。因此,我们开设“范县乡贤榜”栏目,引导大家重新认识乡贤,激励乡贤热情,凝聚各方力量,助力范县的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红色乡贤:郭崇豪
他的成长,刻下民族特定时期的深深印记,沉重而不屈;他的赤诚,在恢复被反动势力破坏的党组织时充分呈现,其功至伟;他的才情,通过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在战火纷飞的硝烟里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郭崇豪,生于1913年,字从文,范县杨集乡八里庄人。他的幼年时期,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余音未断,黄河两岸沦为军阀战火反复洗劫的战场。因此,他的成长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印记。他的家庭原本富裕,祖辈靠勤俭持家,日积月累逐渐拥有几十亩良田。父亲深知靠土里刨食的艰辛,很早就把他送入学堂,希望将来改换门庭。他很争气,勤奋爱学,所以从初小到高小,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30年,顺利考入濮县师范。然而,连年混战,生灵涂炭,中原地区哀鸿遍野。他的家庭自然不能幸免,十余年间,耕地几乎全部贱卖。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巨变让忧国忧民的责任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在学校里他对先进的思想、民族的命运、家乡的前途格外关注,因而很快与一批倾向革命的青年走到一起,组织“读书会”、“谈心小组”等,思想越发活跃。1932年濮县师范合并到范朝濮联立乡师后,他率先参加了我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同盟会”,积极组织抗日宣传。为方便开展山东寿张一带党的工作,1933年郭崇豪放弃三年学历,重新考入寿张八乡师,在这里宣传革命、组织学潮,在他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追求进步、倾向革命的群体,最后惹恼了顽固的校方,他被“勒令退学”。
信念的风帆一旦扬起,再大的风浪只会一闪而过。离开寿张八乡师后,他几经周折,又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师。他昂扬的精神和出众的才华很快引起中共山东省工委代理书记赵建民的关注,有意识地吸收他参加各种活动,通过残酷的斗争淬炼意志,丰富经验,不久便被吸纳为中共党员,成为赵建民的得力助手。此时,由于国民党反复镇压,中共山东省委遭受严重破坏,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与上级以及大部分地方组织都失去联络。为接续组织,他从济南到濮县,从山东到河北,踏破铁鞋,冒着生命危险找线索、递口信、探信息,甚至乔装打扮几次进入国民党的监牢。最终于1935年冬,协助赵建民在濮县古云见到我党直南特委书记黎玉,与党的北方局取得联系。1936年5月山东省委重新建立,一年后各地方党组织逐步恢复,全省党员很快达到2000余名。
抗战爆发后,受党指派他回乡组织抗日活动。由于组织刚刚恢复,经费来源困难,他苦口婆心地动员父母把他积攒多年用于买地的钱分批捐献出来,展现出赤热的家国情怀。有年春节,他看到同志们往来穿梭,非常辛苦,就把母亲准备过年的熟肉、丸子和馒头用布袋兜来犒劳大家。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党组织的活动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为保护同志的安全,他与妻子利用夜色如蚂蚁搬家似的在自家院里挖出个地窖,为组织活动建起秘密联络点。
1938年,直南特委为抗战需要,把各地武装进行整编,统一开赴抗战前线。他响应号召,率先报名,先后任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组织干事、宣教干事、文化教员和连指导员等。他文化高、口才好、热情高,常常自编即情剧、快板书、顺口溜等,在战斗间隙演出,生动有趣,成为烽火销烟里战士们耳边一曲难忘的笛音。
1940年,日伪军在华北实行“囚笼政策”,企图分隔八路军总部与各根据地的联系。为打破封锁,“百团大战”前夕,他所在的386旅负责掩护总部机关转移,在十多天的惨烈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奋勇当先,数次负伤。在河北威县,部队与日伪军激战一夜,进入巷战时他作战场动员,不慎暴露目标,中弹牺牲,年仅27岁。
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