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兆云
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
2024年5月中旬,南太平洋的风,拂过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蔚然成荫的菌草,如波似浪,仿佛在演奏一曲赞歌。
这首歌,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花了20多年心血谱写的。这些草,是他培育的菌草,也是他植入到这个岛国的盎然绿意。
透明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糅为一体,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水乳交融,这是81岁的林占熺第29次来到这个大洋洲国家的情景。
菌草技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惠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发展合作项目,是中国将自身脱贫经验应用于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目前,菌草技术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品牌。
脱贫致富的草
1983年,40岁的林占熺跟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著名的老苏区闽西长汀县,赤地千里的山地生态让他夜不能寐。
这正是林占熺此行希望解决的难题——“菌林矛盾”!
长汀是福建较早开始用椴木栽培香菇的县。改革开放之初,香菇种植点燃了这里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却由此导致了当地竞相砍树伐木,加剧了水土流失。
草乃百卉,林林总总,不计其数,能否用草来代替木材呢?
林占熺首先要突破的是选择能替代木材的理想草种。一日,他来到家乡的冠豸山,登高而望,漫山遍野的芒萁顿时让他心头一亮:这一野草质地与阔叶树较接近,木质素含量较高。经过一番综合观察、比较、论证与筛选,最终确定把芒萁作为“以草代木”的首选和突破口。
他带着助手把野草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后,再植入香菇菌种,一同植下的还有他的希望:从上百个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的香菇菌株中,筛选出最不排斥、最“情投意合”的一对。
经过3年多的努力,经历了数十次的失败,1986年10月的一天上午,林占熺看到了用芒萁和五节芒栽培出来的第一朵香菇。他终于从成千上万种的野草里,找到了能够培植香菇的菌草!今后菌草不仅能“变出”香菇,还能“变出”毛木耳、白木耳、灵芝等各种食用菌。
从此,菌草学作为一门全新学科诞生了。菌草是草的一个新类别,是新的生物材料,是新的农业资源,是“菌”与“草”交叉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新领域!
1988年3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把“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列为“福建省科技兴农项目”。
这项投入少、接受易、周期短、见效快的惠农新技术,引起国家科委的关注和重视。1991年,国家科委将菌草栽培食用菌综合技术列入“星火计划”全国十二个重中之重项目。
林占熺信心满怀:“我认为,继种植业、养殖业之外应该开发一个新的产业即菌草业。我国草地资源丰富,菌业潜力很大,我想让更多的农民从菌草业中走出一条小康路。”
机会很快就来了。
1997年4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银川召开。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考察后提议,以银川市永宁县玉泉营开发区黄羊滩吊庄移民点为主体,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闽宁村。
就在这次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时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副主任的林月婵,在省扶贫办工作时就与林占熺熟悉,想着让他那个在福建烧出一把火的“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技术,去宁夏西海固消除贫困。这个想法得到了习近平同志的大力支持。
1997年4月15日,被“点将”的林占熺率领工作团队,带着六个满装菌种和菌草草种的箱子,以及一批技术资料、材料设备来到固原地区彭阳县试种。
晚上10点钟到彭阳县城,还没有吃饭,林占熺就急着向当地的扶贫队员了解情况,饭后还央求带他到附近农家看看。
经过一通实地考察,他们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特点中发现了优势:生产反季节菇类。选取当地废弃的窑洞,来个“窑洞种菇”,变废为宝,既省得让老百姓花钱搭建菇棚,又借此克服西北冬季温度低、空气湿度低的环境条件。
1998年春,林占熺的“六盘山区菌草技术培训班”在彭阳县电影院举办,有218个学员参加。
他和县科委从中挑选了27户作为示范户,并带领示范户因陋就简,开展用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培训的示范户水平参差不齐,但林占熺对谁也不放弃,面对面地讲授,手把手地指导,一干就是一个多月。“林老师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项脱贫技术,还有一套完整的致富产业链,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利在当下,功在千秋。”参与此次培训的彭阳县科委技术员米占国,多年之后说起往事仍情难自禁。
一试的结果,是半年后的捷报:27个示范户,每户收入均达2000元以上,最高者纯收入上万元。
示范效果彰显。但林占熺意识到,菌草种菇技术今后若要大面积推广,还必须解决菌种生产本土化的难题。
林占熺又带着菌草技术员来到永宁县闽宁村,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旧车库里干了起来。
当地玉米秸秆经过发酵等工艺,作为培养基加进菌种栽培蘑菇,已然有了可喜的结果,但林占熺还是想着突破,因为这些秸秆都有农药残留,以之做培养基绝非长远之计,还得菌草上!他就这样自创了一套“组合拳”:一方面使用农作物秸秆,一方面在闽宁村的戈壁滩上试种菌草,探索走出一条与生态相结合的新路子。
反复试验,磨杵成针,记录本上那些沾着队员们鼻血的字和数据,像红色的音符在为新生事物歌唱。“嫩芽芽”真的在沙漠里拔地而起了!种蘑菇的原料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为了让当地农民对菌草种菇彻底放心,林占熺和团队与当地政府签下一份独特的“菌草技术扶贫全程承包协议”,承诺不但无偿提供菌草专利技术用于扶贫,还承担技术和市场风险:菇农种出的菌菇全由工作队包销,时产时收,当场兑付,不打白条,参考定出的保护价,就高不就低。
宁夏的反季节“菌草蘑菇”,填补了江南6月至10月不产双孢蘑菇的空档。高峰时,银川飞往上海的航班货舱几乎都被来自闽宁村的蘑菇给“霸舱”了。
菌草在彭阳县、闽宁村初步扎根,硕果累累。1998年9月,闽宁两省区党政领导现场考察后,对菌草扶贫这个好项目寄予厚望,决定在宁夏全境的贫困县推广。菌草成为当地百姓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
2000年7月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代表福建省政府授予林占熺一等功证书。习近平同志指出,菌草技术的优势在全国相当突出,要继续让它在扶贫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号召“广大知识分子投身到生产第一线,投身到科教兴省、科技兴国的洪流中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科技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为世人瞩目的、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卓越贡献”。
多年后,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就是林占熺。
林占熺念念不忘的,是习近平同志对建设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满腔热情的支持。
2001年,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菌草技术是福建的优势科研成果,已产生广泛影响,这个项目较其他一些项目更贴近现实,有经济和社会效益。”林占熺满怀感激地说,“有了这个实验室,才会有今天的3个国家级菌草技术创新平台。有了这个实验室,菌草技术也才可能列为联合国经社部‘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完全可以说,这项前沿技术是在习近平同志的长期关怀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没有他的关怀支持,菌草技术不可能有新世纪的大发展,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局面”。
保护生态的草
20世纪70年代初,林占熺第一次来到黄河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成为他心里解不开的结。
自培育菌草起,他没有放弃每一次以草治沙治水的机会,同时持续专注新草种的发现。当年,在闽西长汀县,林占熺就曾在这个水土流失重灾区进行象草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所植地当年每公顷减少土壤侵蚀60—70吨。
当菌草技术在全国各地扶贫开发中大放异彩、很多人还在致力于快速推广菌草技术时,他着眼的却是:“我国贫困县大多生态脆弱,只要利用非耕地种植菌草,全国便可形成千亿元的产业,在可持续发展中,也有利于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
1998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向省政府提交《关于赴宁夏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汇报》,建议利用包括菌草技术在内的多项技术,在宁夏实施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习近平同志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菌草是我省之优势”,要求“扬长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
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咐,林占熺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干旱荒漠地、盐碱地种植菌草,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2010年在闽宁镇武河村黄羊滩的荒漠地上种植的巨菌草经专家验收,亩产鲜草20吨,是当地在耕地上种植的青贮玉米产量的4倍左右,为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且能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2011年在尼罗河上游卢旺达开始的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试验示范,结果很给力:种植巨菌草的土地,土壤流失量比种植玉米的减少97.05%—98.9%,水流失量减少80%—91.1%。
又经过多年的努力,林占熺终于培育出了一种根系长逾9米、可以多年生的草种,命名“绿洲一号”,它耐寒、耐旱、生长速度快、分蘖率高,能在零下20摄氏度低温下正常越冬,已成为生态治理中“武艺齐全”的重要角色。
2013年4月19日,中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黄河沿岸,迎来了一支风尘仆仆的小分队,拉开了菌草治沙的序幕。
4月23日,林占熺团队采用育苗移栽和机械化种植方法,把来自南方的青青菌草,嵌在了乌兰布和的沙漠上。
2013年9月14日这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织的专家队伍,抵达阿拉善菌草治沙试验示范基地,来一番现场考察并论证。
行走在翻波滚浪的草海中,专家们欣喜地看到,一丛菌草就把十来个立方米的流沙给吸附、抓牢、固住了,菌草根系发达而密集,一草深扎就是一道“绿色防线”啊!
经过10多年的探索,现场解说的林占熺,道及菌草经受的7次“死去活来”严峻考验后,语气坚定:“实践证明,菌草只要能扎下根,顶着风沙长至30厘米高,便能抗住8级大风,生长100天左右,就能固住流沙。”“这一带沙地种上巨菌草和新培育的‘绿洲一号’草种后,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97.43%和58.97%。”菌草收割后根系可固沙10年,增高沙地有机质含量并改良土壤,第二年便可套种西瓜、花生、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或沙生植物。
往期
回顾
敬请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