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武隆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目标,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动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2023年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强化系统谋划布局。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中之重,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强化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一是完善统筹规划体系。围绕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任务,扛牢全市唯一旅游国际化试点区县责任,高质量编制《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发展规划》,把全境作为旅游综合体全景打造,制定完善旅游国际化发展的指标体系、产业体系、政策体系等,积极探索旅游国际化发展新路径,力争打造一批具有武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二是创新产品供给体系。聚焦“做深产业链、提升贡献度”主线,按照“一位链长、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五个一”工作模式,深耕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六大文旅产业链,每条产业链聚焦品牌、项目、基地、活动、主体、贡献、特色七要素,积极构建覆盖全域全季全龄的旅游产品,落地世界首家女子马球俱乐部,建成西南地区首家蜂疗中心,启明东方星聚城国庆启城投用,加快创建全国首批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三是构建“+旅游”产业体系。紧扣旅游业业态类型多样、产业链条长、辐射行业广泛等特点,探索推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建筑业等一二三产业主动“+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获批“重庆市旅游装备产业建设基地”、全市首批“低空经济先行试验区”,上榜“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天生三桥景区荣获首批“重庆市影视基地”,《印象武隆》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荆竹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创新营销宣传模式。坚持做响品牌、做靓形象、做大市场,适时迭代宣传模式、手段,持续提升“幽远时空·化境武隆”国际化品牌形象。一是首创集团营销模式。立足时代发展和市场变化,组建6支专业旅游营销集团,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积极拓展东南亚、日韩和港澳台市场,开拓欧美、一带一路、东盟等区域市场,构建形成“精准滴灌”立体式营销矩阵。今年1—8月,接待境外游客10.8万人、增长229.6%。二是探索节赛营销机制。坚持以赛为媒、以赛引流、以赛促产,持续放大仙女山国际露营音乐节、仙女山冰雪季等品牌活动影响力。连续成功举办19届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累计吸引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支专业队伍参赛,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三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之一。三是健全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成功举办美丽中国建设交流会、第四届世界蜂疗大会、“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武隆行等活动,20余个国家100余名驻渝蓉领事官员,60余个国家500余名政、商、文化界人士先后到武考察访问。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先后组团赴瑞士、匈牙利、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开展旅游推介,芙蓉洞与美国猛玛洞、法国克拉姆斯洞结成“姊妹公园”,与日本大阪府泉佐野市、秘鲁马丘比丘市等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合作关系。
——完善服务监管机制。聚焦服务质量、效率不高等问题,改革监管机制、创新服务手段,切实增强游客获得感、体验感。一是开发“文化·安心游”特色应用。结合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开发上线“文化·安心游”特色应用,重构“旅游交通防拥堵、景区安全管理、旅游服务管理、旅游评价管理”4大核心业务场景,实现交通拥堵及时预警、游客饱和及时分流、旅游投诉及时反馈、突发事件“一键救援”,旅游景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系统提升,今年旅游高峰期,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5%,拥堵事件减少7%,游客投诉减少12%;获评2023年度数字重庆建设优秀应用,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仙女山旅游度假区获评首批重庆市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度假区)。二是构建“六维一体”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给机制、以国际化标准为引领的服务质量建设机制、以主体培育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机制、以公募REITs为主导的投融资创新机制、以先行赔付制度为基础的游客权益保护机制、以全方位安全为保障的闭环管控机制,助推旅游服务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先行赔付”机制已累计赔付127笔、130余万元,游客投诉处置满意度100%,《“信用消费”激发文旅市场活力》获全市改革创新奖,《探索推进信用经济试点优化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获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三是构建“1+4+N”综合执法监管体系。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建立旅游综合监管指挥“一站式服务平台”,统筹调度区市场监管局旅游分局、旅游警察支队、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仙女山旅游巡回法庭等“四支机构”,联动交通、物价、属地乡镇等“N个部门”,实现涉旅问题统一收集归口、集中分析研判、一体调度处置。今年以来,涉旅经营单位检查同比减少36%、立案查处行政处罚案件同比减少10%,案件办结率和游客满意度均达100%。四是构建“幸福候鸟”服务管理机制。以服务好每年近30万旅游“候鸟”人群为核心,积极构建旅游度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旅游度假协会和旅游度假管理联盟两大服务管理平台、N个服务管理队的“1+2+N”服务管理模式,着力延伸服务半径,实现旅游度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标准化、全程化、精细化。“幸福候鸟”工程建设入围全国社会治理评选创新案例。
——探索富民增收路径。坚持全民兴旅、共建共享,优化“+旅游”利益联结机制,旅游产业辐射带动乘数效应持续释放。一是探索旅游带动共同富裕机制。探索形成“廊道带动”“集镇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景区带动”等旅游增收模式,全区10万余群众吃上“旅游饭”。仙女山度假区每年高峰期度假旅居人群达30万人,辐射带动周边羊角街道、双河镇等7个乡镇(街道)、50个行政村、4.8万名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仙女山街道荆竹村:一二三产“+旅游”助推乡村蝶变》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获评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二是做好“土特产”文章。优化完善“一主两辅多元”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后备箱经济”,培育“五农人”“后山里”等20余个地域特色子品牌,成功打造8个系列42款网络爆款产品,武隆苕粉、羊角豆干、碗碗羊肉等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目前,全区红薯加工经营主体124家、年产值2.75亿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深化“强村富民”改革。深入实施“四进三回”行动,探索“国有平台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强村公司+市场主体+农户”联合发展模式,全区建立“强村公司”137家,推进盘活乡村闲置农房、宅基地等资产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全面增强村庄经营活力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23年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50万以上的村占47.6%。
接下来,武隆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寻求发展突破,持续在资源“整合”、文旅“融合”、业态“组合”、人气“聚合”上谋奇招、试新招,纵深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本文原载于《重庆党校报》9月30日头版,作者系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