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媒关注丨“牛角”上刻出《清明上河图》

政务   2025-02-07 17:31   甘肃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我们!

亭台楼榭翘角飞扬,舟车上人头攒动,摊铺前门庭若市……踏入兰州老街的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内,一幅长达16米、采用白牦牛角雕刻而成的3D《清明上河图》映入眼帘,这件作品出自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刘金禄老师之手。在倾注了25年的光阴与心血之后,刘金禄老师将北宋时期市井繁华的盛景,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小学艺,坚守匠心传承非遗

年过七旬的刘金禄,是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也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级非遗传承人,精通牛角微雕、镶嵌、錾刻、木雕等技艺,创作的牛角微雕作品《清明上河图》,荣获第十六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创新一等奖。

刘金禄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手艺,16岁时便已经达到了四级钳工水平,这也为他日后掌握更多技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谈及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渊源,刘金禄回忆道,20年前,他的弟弟寄给他一幅挂历作为新年礼物,挂历上的平面图正是清明上河图的插画。他将挂历上的插画剪下并拼在一起,但总觉得不够生动立体。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用白牦牛角雕刻一幅3D立体的《清明上河图》。
白牦牛角质地坚硬不易变形,易长久保存,但选材要求也极为苛刻,牦牛的年龄要在6岁以上,如果年龄太小,牛角大,质地脆软不适合雕刻。收集回来的牛角处理也是个繁杂的过程,要经过暴晒、分解、加热、打磨、雕刻等近二十道工序。
“由于前期没有经验,白牦牛角没有暴晒直接去雕刻物件,等到第二年发现骨头里水分流失,雕刻物件缩小,又得重新返工”。
刘金禄说,刚开始做时,牛角价格便宜,取材容易。随着市场需求增加,不到手掌大小的一块卖下来20元左右,一个大牛角只能雕刻一两个人物。做房屋就更费耗材,用的平面材料多,牛角的根部基本不能用,打磨下的一堆堆骨粉,都是一沓沓钱。
“一把只有黄米粒大小的酒壶,壶身有镂空有花纹,还能揭开壶盖,材料用的是最小号的牛角尖的一点尖尖。创作面积过小,没有非常过硬的书法绘画功底和微观雕刻技艺很难完成,一定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熬上一个晚上,只能刻两三个人物或者一个建筑物。”刘金禄说。
精心制作,倾注25年光阴与心血
一件微雕作品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画工、磨合等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一套专业的技术要领,并由不同的工匠师傅们完成的。但刘金禄一个人就包揽了所有工序。起初,他的工作室只是家中2平方米多的阴台,随着作品体积不断增大,又选择了在距离武威市区二十多公里的地方租房子创作。
一个人,一盏灯,一锤锤敲打,一刀刀雕刻,刘金禄完全沉浸在《清明上河图》的精心制作中。《清明上河图》按1:1.4比例雕刻,分为三部分:汴京郊外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热闹的市区街道。以汴河为中心,共雕刻有1000多个各色人物以及大量的牛、马、车轿、船只、房屋、桥梁等。大到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的桨,小贩的商品、市招上的文字,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地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紧张卸货。船上的人大声吆喝,桥上的人伸头探脑……
创作前,刘金禄用了三年时间,对《清明上河图》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物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与此同时,反复研读了《东京梦华录》无数遍,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在材料的选用与制作上,刘金禄下足了功夫。近百株树上的枝叶,他巧妙地用了碎牛角粉加胶塑成。婀娜多姿的柳树枝,则用牛鬃毛精心染制而成,每一根柳枝都随风摇曳。船上的纤绳,他更是亲手用牛尾巴搓成。每一根绳子的诞生,伴随着的是手上长出的脓包,而这些,也见证了刘金禄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在创作虹桥这一关键环节时,刘金禄更是大胆采用了无支架技巧。整个虹桥没有榫头,也不用钉子,完全依靠榫卯结构巧妙连接。船舶结构、外板排列以及成排之钉,都被他雕刻得肉眼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而门窗的雕刻,刘金禄他也同样精益求精,全部采用了榫卯结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在河道水面的选材上,刘金禄曾一度陷入纠结。由于水面材料费用高昂,他迟迟未能作出决定。然而,当他看到家中窗帘随风轻轻飘动时灵感乍现,就这样,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淡蓝色水面在他的雕刻笔下诞生了,展现了他高超的技艺与智慧。
大胆创新,为微雕非遗注入新活力
“微雕作为非遗,很少有人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艺术传承,贵在创新。”刘金禄感慨道。
除了雕刻出3D《清明上河图》,刘金禄还改进了铜画錾刻,得到了大众的青睐。而灵感,则来源于他偶然间看到的一片银杏落叶。银杏叶优美的形态,经过刘金禄一番精雕细琢,一件金灿灿的铜画錾刻作品完成了。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让这门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刘金禄开始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时尚元素。他创作了一系列的铜画錾刻作品,如奔腾的铜奔马、古朴的油灯碗。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手工精细打磨锻造的传统技艺,更在创作中融入了现代审美与时尚元素,为微雕这门非遗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湖南女孩石娇杨兴奋地说:“仅仅通过简单的锤打铜片,便能勾勒出叶子的轮廓与细腻的脉络。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仅用了十多分钟,就成功完成了一件栩栩如生的银杏叶铜画錾刻作品。对于像我这样从未涉足铜画錾刻领域的新手而言,这一技艺的上手难度并不大,反而带来了愉悦的体验感。”
刘金禄说:“非遗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希望大家能在观赏和实践中喜欢上非遗,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
来源:新甘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以文兴旅 以旅彰文!七里河区构建产业联动,促文旅融合乘势起

七里河区:热闹置年货 欢喜待新年

七里河区:袅袅烟火气 浓浓人间味 满满幸福感~

七里河发布
兰州市七里河区政务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