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编者按: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红色的记忆;
每一位英雄,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每一次对他们的缅怀,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每一次对他们的致敬,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让我们穿过时光走廊,聆听红色故事,重温东平革命光辉岁月,汲取红色精神力量。
第五期:谌公德的故事
谌公德,1911年出生,原东平县第八区戴家庙村(今属戴庙镇)人。出身贫农家庭,1918年在寿张集小学读书,毕业后,在张博士集学医。1938年春,到抗日医疗卫生所工作,1939年4月7日加入共产党,1940年冬,受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委派,与爱人赵厚仙、周庆浩在东平县城西集口街开设杂货铺,名为“三友社”,实为情报站,他任站长,以经商、行医为掩护,从事情报工作。
根据上级指示,情报站确定了三条斗争策略:第一,谌公德以中医身份,联系群众,逐步接触日伪军上层人物;第二,日本人信仰佛教,谌公德加入佛教组织,以加深情报站的保护色;第三,适当扩大经营范围,吸收王自新等几个可靠的人参加杂货铺的经营活动。按照这一策略,他通过行医认识了为日本驻城司令官当翻译的杨子臣,逐步加深交往,最后把杨争取过来,得到了不少重要情报。1942年春,日伪准备把一大批衣服、鞋子用两部汽车从济宁运到东阿。谌公德将情报传送给八路军,使八路军成功地组织了伏击战,缴获了全部物资。1944年3月下旬,得知日伪军计划把一批膘牛运往济宁,再转运太平洋战区,途经二十里铺、乔村。谌公德及时将情报送到东平县大队,县大队和八路军昆张支队配合,于4月2日,在二十里铺以南截击了敌人,俘敌7人,缴获步枪7支,截回数百头膘牛。
他经常把抗日标语、传单带进县城,张贴在大街小巷,投进敌人营房,在敌内部引起了恐慌与猜疑。此时,杂货铺因向一伪军讨账,触怒了伪军,那人咬定谌公德是共产党员,谌公德因此被逮捕,押在日军司令部。日军使用各种酷刑,逼他交代机密,皮肉打烂了,左眼打坏了,但他咬定自己是医生,是佛教徒,与八路军没有任何联系。敌人找不到证据,又用佛家教义考问他,让他解释“四大皆空”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含义;用医学上的难题测验,让他回答《本草纲目》中的问题,谌从容地作了回答,解除了敌人的怀疑。经过中共党组织多方营救,终于获释出狱。
1945年春天,八路军准备解放东平县城,要求情报站尽快提供关于城内敌军部署情况的情报,谌公德详细搜集县城内的街道、地形、敌人的武力部署等情况,绘成详图送了出去,为消灭守城日寇,解放东平,作出贡献。同年5月下旬,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城西王楼召开祝捷大会,谌公德作为有功人员应邀参加了大会,受到指挥东平战役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曾思玉等部队首长的表彰。1945年后,谌公德先后任区长,区委书记,县卫生局长,县药材公司经理等职务,参加了武装斗争、土地改革运动和推动卫生、医药事业的发展。1977年11月病逝,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