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厦大人 | 杨锋:让青春的汗水在雪域高原发光发热

教育   2024-12-09 20:22   福建  

点击蓝字加关注,获取更多厦大校友资讯


人物名片

杨锋,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本科生,2017年赴藏参加工作,现就职于西藏昌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新冠疫情一线工作人员,因在抗击疫情工作中表现突出,2021年被昌都市卫生健康系统授予“优秀抗疫医师”荣誉称号,2022年被昌都市妇联授予“抗疫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并被昌都市总工会推荐为“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奖”候选人,所在单位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如今,在西藏服务期限已满五年的杨锋决定扎根西藏,让“自强!自强!......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的嘹亮歌声在雪域高原继续唱响。


不忘初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毕业之际,杨锋始终不忘定向西藏就业的初衷,以坚定意志克服高寒环境,以不改初心投身防疫工作,在自我调整和磨砺中开启了人生的西藏篇章。“我也曾经有过纠结和迟疑。”杨锋校友这样跟我们讲起他的故事。2017年6月,杨锋告别父母,满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踏上了进藏之路。由于2016年参加学院组织的“厦预天路行”实践队曾到过西藏,此时的他对于西藏是再见的熟悉,而非初见的陌生。对于人社部门所做的今后工作安排,他既期待又略显担忧。在拉萨苦等一个月以后,他终于迎来派遣的日子。分配结果于他而言并不理想,他被独自派遣到了昌都。因为从拉萨到昌都的交通不便利,山高路险,在昌都工作的校友告诉他,能不能安全到达昌全靠运气!加之背井离乡的心酸,高海拔寒冷缺氧的折磨,杨锋不免打起了退堂鼓。

但很快他便调整好了心态,他回忆道,“我没有忘记当初选择定向西藏就业的初衷。自记事以来,我的生活就很贫苦,想法也很简单,以为读完小学就长大了,不知道所谓的“将来”是什么样。高中时,我突然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凌云壮志,慢慢地也有了从小事做起,以平凡人的身份做不平凡事的想法。”于是高考之后,杨锋在没有跟父母商量的情况下,填报了“定向西藏就业”的志愿。在他看来,赴藏工作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想着当初的决定,他便咬牙坚持,毅然留在了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工作、生活。

杨锋(右)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督导


夙夜在公、忘我工作是杨锋最平常的状态。在西藏的五年,杨锋一直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期间还承担了计划免疫的部分工作,将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2019年昌都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当时的重点考核指标。但由于疾控中心在2016年城市规划搬迁中遗失了大部分工作资料,创建工作面临因监测数据资料缺失而可能被一票否决的窘境。为了顺利通过考核,杨锋主动向援藏兄弟省市——重庆市疾控中心及福建省疾控中心的老师虚心求教,撰写了昌都市2016年以来第一份传染病风险评估报告,并根据网络监测数据及时补充了2016年~2017年期间26份“传染病疫情监测分析报告”与4份“传染病数据报告质量核查报告”,所有资料均顺利通过了创卫考核并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




勇担使命,用行动践行“我将无我”


杨锋于西藏,是主动请缨,尽力尽责,以专业知识促疫情防控;是无惧风险,奋战一线,甘于奉献做危险事。在肆虐疫情下,无私与担当是对杨锋最好的诠释。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内的抗疫任务异常艰巨,西藏更是面临物资短缺,抗疫人员不足,缺乏抗击疫情经验等问题。面对突发疫情,杨锋与其妻子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研判工作,并作为技术指导专家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对全市疫情形势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合理的疫情应对措施。他撰写的《昌都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演练脚本》被用于开展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演练工作。在疫情发生初期,面对人工采集核酸检测人员信息效率低、工作量大的问题,西藏自治区斥资搭建了“西藏核酸采集系统”。为了推广使用该系统,昌都市卫生健康委要求昌都市疾控中心牵头学习并使用。作为该系统管理工作的承担者,杨锋从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行到投入运行,全部自主摸索学习,最终掌握了系统的使用方法,并组织全市各大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使得学习系统很快在全市各大核酸采集点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核酸采集效率,从每日约2000人份的核酸采集量提高到每日约10万人次,提高了发现病例的能力,为昌都市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如此,自疫情发生以来,杨锋为教育系统、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车站、机场、公安检查、监狱、宾馆酒店、养老机构、福利院、核酸采集机构等重点场所工作人员开展的疫情防控知识讲座、培训不计其数,主要对不同版本的疫情防控方案进行解读,并普及传染病基本知识,讲解核酸样本采集操作流程、防护服穿脱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知识。


杨锋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讲座


2022年8月7日,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现新冠病例,打破了西藏900多天无疫情的宁静,8月10日,昌都市八宿县、江达县又先后报告了3例新冠病例。对此,杨锋与其他流调小组队员在没有抗疫实战经验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新冠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报告撰写工作。


杨锋对学校医务人员进行核酸采样现场培训

8月12日,昌都疫情大面积暴发,杨锋与重庆支援的疾控专家第一时间奔赴疫情现场调查,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划定疫情风险区域。杨锋所住小区也出现病例,其60岁的父亲和2岁的女儿距离危险仅一步之遥。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在一线工作,多少次临近家门而不入,毫无怨言,真正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在开展核酸采样工作的时候,面对幼小的女儿,他甚至不敢发出声音,生怕被女儿认出来。

因在抗击疫情工作中表现突出,杨锋于2021年被昌都市卫生健康系统授予“优秀抗疫医师”荣誉称号,于2022年被昌都市妇联授予“抗疫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并被昌都市总工会推荐为“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奖”候选人,其所在单位被国家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冠疫情防控是杨锋参加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具考验和困难的工作,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小事,也是自己该做的事。他说,疫情刚发生时,每个人都害怕被感染,在一线工作的他也害怕因为职业暴露导致单位其他人员被牵连感染。但是,总得有人去做这样危险的事。他对夏宁邵院长在开学生大会时说过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如何使自己变得优秀,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那就是去做别人都不喜欢做的事!他现在非常能理解夏院长这句话的含义,做的事情可能很平凡,但意义可能不一般。




情系母校,充吾爱于无疆


虽远在西藏,但母校的恩泽与光辉却始终在杨锋的心中熠熠发光。尽管在他内心最柔软处藏着对家人与家乡的思念,但“充吾爱于吾疆”的厦大精神始终促使他坚守驻藏初心,在扎根西藏的道路上不断奉献自我,坚定前行。“我时常梦到曾经在厦大生活的日子…”杨锋说,“毕业那么久了一直没有机会回母校,特别想念母校的好。母校无限包容我们这些年少轻狂、调皮捣蛋的孩子,为我们提供了幸福的学习生活环境。”他心中充满了对母校、母院的感激之情,他曾以为毕业后与母校的关系会生疏,但事实上却是越来越亲密。学院的老师常联系他,关心他和其他校友在西藏的工作、生活情况。2021年7月,学院庄曦老师、李红卫老师和雷照老师更是不远千里来藏看望他们,这也让他再次感受到了母校浓浓的爱,再次找回了被母校免费的米饭喂养的幸福感。这份来自千里之外的关爱宛如做梦一般。从与老师们的交谈中,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从前那个调皮捣蛋的男孩,母校的大爱、老师的肯定让他备受鼓舞。

“离家千里,我也经常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杨锋说,每年只回一次家,熟悉的人都在慢慢变老,每次回家都听父母说着村里面的某位熟人又不在了,他甚至都已经忘了家乡的节气,经常会因为环境差异太大而不适应。他常觉得对不起年幼的女儿,经常会因为女儿天真的话语而哽咽。女儿常说,爸爸妈妈在手机里,自己进不去,生病了还会说“:爸爸我想进去手机里面,你抱抱我嘛。”每次与女儿视频连线都会让他愧疚万分。尽管如此,如今在藏服务期限已满的杨锋,还是决定扎根西藏,选择了继续在西藏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他表示,现在更能够理解“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的厦大精神。

如今,他担任着昌都市疾控中心卫生监测科科长一职,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饮用水水质监测、农村环境监测、学生常见病及影响因素监测、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等工作。他说,时间过得太快,要感恩的人、事太多,唯有不忘初心,踏踏实实工作,争取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尽己所能奉献社会,不负母校,不负自我。












往期推荐



天南地北厦大人 | 雷彪:学以致用的信息化应用领域开拓者


天南地北厦大人 | 周宗佑:筑高台于垒土,见风骨于丹心


天南地北厦大人 | 张勇 :坚持科研热爱,让人生不留遗憾


天南地北厦大人 | 吕曦:永不设限的广告人生


天南地北厦大人 | 张友明:千帆历尽 初心如故


天南地北厦大人 | 刘志岩:“国家宝藏”的发掘者与守护人


天南地北厦大人 | 林联兴: 我眼中的完美人生


文 | 杨锋、王若凡、徐唯卓

图 | 受访者提供

指导老师 | 郑一鸣、章韵洁、游璐茜

修稿 | 杨颖、校友总会秘书处

编辑 | 童嘉烨

初审 | 陈瑶华

复审 | 李绍玉

终审 | 郑辉




厦大人
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发布母校和校友资讯,联络全球校友,凝聚校友力量,服务母校和校友事业共同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