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农业问题的详细分布

百科   2025-02-07 11:19   河南  
高考地理中农业问题的详细分布通常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考点和相关内容:
 
一、农业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
- 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便于耕作和灌溉,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例如,在一些山区,可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土地资源。
-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的地区,土地租金低。此外,土壤肥沃深厚或较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 气候:包括热量、光照、降水、气温日较差等方面。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可能较高;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例如,我国海南热量条件好,农作物可一年三熟;西北干旱地区光照强,瓜果特别甜。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积累,品质较好,如新疆的瓜果。
- 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水源是干旱地区发展种植业的决定性因素。
2. 人文(社会经济)因素
- 市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或靠近大城市的地区,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交通:临近河、湖、海,或水陆交通枢纽,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例如,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需要方便快捷的交通。
-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扶持某些农业产业、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等。
-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例如,冷藏保鲜技术高有助于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优良品种的培育、先进的耕作技术等可提高单产。
- 习俗:某些地区的生产历史悠久或有特定的饮食偏好,会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类型。
- 劳动力:人口稠密地区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水平也会影响农业生产成本。
-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基础雄厚的地区,能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生产资料。
 
二、农业地域类型
 
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分布地区等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例如:
 
1.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特点是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水利工程量大。
2. 商品谷物农业:通常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是其主要特点。
3. 大牧场放牧业:多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征。
4. 乳畜业:在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分布较广泛,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5. 混合农业:如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将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优点包括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等。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如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土壤盐碱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2. 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产品污染以及对土壤、水体的污染。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部分内容通常涉及具体的措施和发展方向,例如:
 
1.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避免单一化种植。
2.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 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5.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稳定。
6.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7. 采取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利用沼气池将废弃物转化为能源,沼渣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
 
五、具体农业技术和措施的作用
 
1. 高床垄作法:起垄后土壤疏松、土层变厚,利于作物生长;增加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利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增大昼夜温差;垄台阻风,利于集中施肥;低温时,垄沟注水可减少低温冻害影响。
2. 轮作:能防治病虫害;均衡利用土壤养分;调节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利于改善作物品质,生产绿色食品。
3. 间作和套种:有利于改变农作物单一局面,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提高对市场的适应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多用;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形成有利于另一种作物生长的小气候。
4. 套袋技术:可增加果面光洁度,提高品质和经济效益;避免污染,减少病虫害和农药残留;保持果实新鲜度;减少鸟类啄食;防止强光灼伤果实表皮。
5. 地膜覆盖:具有保水(减少水分蒸发)、保土(减少风、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保温(减少地面热量散失)、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增加反射光利于瓜果着色等优点。
6. 秸秆覆盖: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弱风力,减少土壤侵蚀;积雪保墒;提高土温,防止冻害;抑制土壤盐碱化;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
7. 鹅卵石: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有机质积累;防止水分蒸发,利于地表水下渗,减轻次生盐碱化;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六、农产品相关问题
 
1. 某地农产品种类多的原因:地域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纬度低,热量充足,利于作物生长;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引进不同品种、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等。
2. 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包括农产品的产量规模、品种的独特性或稀缺性、农产品的质量品质、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上市时间(早或晚均可能有优势)等。
3. 影响农作物品质的因素:气候条件方面,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条件上,土壤肥沃、土层厚且含有某种微量元素较好;病虫害少,如温差大、气候干旱、低温等条件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绿色生产,水质好、污染小;技术条件如采用优质品种、拥有先进技术等。
4. 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关注光照(强度、时数)、热量及昼夜温差、降水(强度、季节性)以及可能的气象灾害等。
 
七、特殊地区的农业问题
 
1.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旱涝灾害频繁。例如,温带季风气候区(如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有利条件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但播种期可能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而像孟加拉国等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涝灾害,且降水变率大,雨季来迟、去得早或降水偏少易形成旱灾。
2. 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如东北平原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但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但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西北地区光热充足,但降水稀少,水源缺乏;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但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南方平原地区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
 
八、农业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 农业与市场的关系:某地区农业远离市场的原因可能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扩大。
2. 山谷风对农业的影响:谷风将山谷温度较高的气流带到山坡,可增温,使山坡上果树发芽开花期提前;夜间山风从山顶吹向山谷,降低坡面温度,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养分积累;增大坡面昼夜温差,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积累;谷底易发育河流,水汽充足,吹谷风时,水汽易成云致雨,多雨雾天气,有利于坡面作物生长。
 
九、农业发展的意义和效益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有利于增加就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 某农产品综合产业链的作用(意义):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农业产业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解读国家最新高考政策,追踪社会教育热点话题,欣赏原汁原味地理视频,助推地理素养能力提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