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青岛市经济运行情况

政务   2025-01-26 10:03   山东  

2024年,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挑大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扎实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加速成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市经济运行总体稳健向好、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16719.46亿元[1],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00.82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723.10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10495.54亿元,增长5.0%。


一、农业生产稳健向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裕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3.8亿元,比上年增长4.1%。粮食总产量321.4万吨,比上年增加2.8万吨,增长0.9%。其中,夏粮总产量146.0万吨,增长1.2%;秋粮总产量175.4万吨,增长0.6%。肉蛋奶总产量118.7万吨,比上年增长6.7%。其中,猪牛羊禽肉产量53.3万吨,禽蛋产量36.6万吨,牛奶产量28.7万吨。蔬菜瓜果产量739.3万吨,增长3.8%。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新动能增势良好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35个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7.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8%,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6、3.4个百分点。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倍、52.6%、20.6%。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利润总额增长1.7%。


三、服务业持续向好,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强劲

全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占生产总值比重6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5921亿元,增长6.6%,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74.2%。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1.1%、17.2%;教育,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12.3%、16.0%、2.2%。 


四、重点投资增势稳健,市场消费持续升温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8%。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5.6%,工业投资增长15.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4.5亿元同比增长4.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418.9亿元,增长4.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65.7亿元增长4.8%。限额以上单位中,新能源汽车,体育、娱乐用品类,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0%、49.1%、52.6%、1.6倍。


五、对外贸易韧性凸显,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9076.7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出口5278.2亿元,增长12.0%;进口3798.5亿元,下降6.2%。一般贸易进出口5913.3亿元,增长3.9%,占进出口总值比重65.1%。民营企业进出口6291.3亿元,增长1.3%,占全市进出口总值比重69.3%。全年对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7.1%、10.4%、3.2%。对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国家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2.5%、14.9%、9.2%。


六、民生投入保障有力,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9.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20.4亿元。其中,民生支出1304.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5.8%,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12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7万亿元,同比增长5.7%,比年初增加1555.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19万亿元,增长5.8%,比年初增加1758.3亿元。


七、就业收入稳定增长,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11万人,其中,民营经济吸纳就业32.52万人,比上年增长2.6%,占比87.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22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城镇居民增长4.7%,农村居民增长6.1%。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3%。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上涨2.3%,居住价格上涨0.3%,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9%,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6%,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1%,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5.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0.1%。


总的来看,2024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聚焦“十个持续用力”,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向好、进中提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


附注:

[1]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5973.16亿元。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均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与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个体户)、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个体户)统计范围相一致,与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个体户)的影响。


[5]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辖区内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不包括农户投资。


[7]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8]财政收支数据来源于市财政局;金融机构信贷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进出口数据来源于青岛海关。


[9]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来源|青岛统计

青岛发布编辑|李婧菲

特别声明|本文由青岛发布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青岛发布
权威 及时 精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