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技协领办人 ——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食用菌协会丁伦保 43年的“种菇路”

学术   2024-10-23 17:49   北京  



       

“肥西县食用菌协会会长丁伦保一九八二年以来苦心钻研食用菌栽培技术……”
1993年8月7日,在一张周六印发的安徽科技报上,刊印着丁伦保给学员讲解培养灵芝生产的照片,透过发黄泛灰的照片,隐约看见身着短袖的丁伦保拿着白色菌菇向身旁的白衣青年热切介绍着。

这是他的第一张报纸报道,也是丁伦保保留的三本收集册中第一本的第一页。在这些厚厚的新闻报道里,记录了他从种蘑菇到成为“中国好人”的全部历程。


媒体称他是“蘑菇大王”,他说他的目标只是让千千万万的人吃上丁伦保的蘑菇,健康幸福。扶贫路上出车祸,毛竹子直戳进胳膊,落下终身残疾。他说他的事还没做完,残疾人朋友、弱势群体还需要他,身上留的痕迹是让他记住,要多积德行善。于是,转头他开始关注残疾人群体,教他们学“站立”,要自强。
种蘑菇是执念
1959年,丁伦保出生在肥西县丰乐镇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父亲患病,去世后,母亲独自拉扯几个孩子长大。那时候他就暗下决心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要改变家庭,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报纸上报道一位福建农民种植蘑菇而富家,由此萌生了种植蘑菇的念头。
“如果你心里一直想做一件事情,老天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机会。”恰巧,当时的安徽农学院给当地政府发了食用菌进修班的邀请,一个名额,他便幸运地有了去学习食用菌培育的机会,通过学习,丁伦保发现食用菌非常适合在农村发展,非常适合农民干。
“农作物秸秆颗粒、树枝树叶、糖厂的糖渣、棉籽壳,还有粪便都是种蘑菇的最佳原料。并且蘑菇种植的技术不难,有无文化都可以干。”
在农学院学习了半年后,七八月份的天气里,丁伦保揣着借来的400块钱跑去了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一边学技术,一边打工,夜里就睡马路,吃大馍。那一年他25岁。
1985年,从上海回来的丁伦保离开肥西县科技局,决定在蘑菇上独自创业。于是,他开始从亲戚家借借钱。“几十几十地借。”
他把蘑菇拿去市场卖,在当时来说,种植蘑菇是个新产业,出去卖却无人问津。由于蘑菇很鲜,早上采来,中午卖不掉就要倒掉,他被城管罚。面对这种情况,家里争吵,母亲骂他,发动家族对他惩治,拿着牛鞭,要把他腿打断。
丁伦保开始动摇了,他反复思考是否要继续下去。后来决定还是要干,但要换个思路。
第二天,在市场上,他把塑料皮铺在地上,蘑菇摊开。叫嚷着“大爷大妈来看看我的蘑菇。”吆喝完就拿着蘑菇生吃,给路人送蘑菇品尝,渐渐地,他发现摊位上有了回头客。
除此之外,丁伦保又找到了另一个销售渠道。他给一些小饭店免费赠送蘑菇,有店主便帮他介绍蘑菇给其他饭店。丁伦保的蘑菇市场慢慢地就打开了。
但他不安于现状,平菇种植了之后,又开始培育金针菇、杏鲍菇,以及灵芝。新品种问世,大家又不认识,又卖不掉,欠银行的钱也还不掉。
事业不仅没成功又亏了那么多钱,怎么办?
这时,有一个人对身陷困顿的丁伦保说,如果做一件事情那么容易,那么人人都是成功人士,做事贵在坚持。要丁伦保要总结失败,把蘑菇坚持做下去。
终于,1993年,历经了多重坎坷的丁伦保成立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上他发言,要把蘑菇做成安徽的品牌,不仅在安徽种,还要在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残疾人“托举”残疾人
在创业之路上,与别人不同的是,丁伦保总与困难户户相携而行。
事业起色之时,丁伦保便开始向贫困户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期间,他援疆三年,在海南扶贫三年,在金寨县,又干了三年。
“这是我在扶贫路上出的车祸。”说着,丁伦保指了指左臂,2010年,他当时在小庙镇给农民做培训,一位贫困户哭着给他打电话,说自家种的蘑菇出现了问题。于是,他就坐车去宣城,路上两车相撞,毛竹子直戳左臂,迫近大动脉。
丁伦保说,自己做了残疾人后,才发现残疾人的不容易。于是,他把帮扶的关注点放到了残疾人身上。
随后,他去了500多户的残疾人家走访,发现其中60%以上的贫困户都是残疾人。于是,他决定将食用菌培育技术在残疾人群体中推广开来。并且,在走访时发现他们依赖性很强,对自身否定,对未来悲观。丁伦保决定在给残疾人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时,给他们鼓励,扶起对生活的志气。
走进位于肥西县的百帮创业园,天都灵芝制品公司车间里,九位身着白色工作服的残疾人正在打包纸盒装的蘑菇酱。
“我来这里七年了。”刘文生向记者伸着双手,一个一个地数着。2017年7月1日,家住花岗镇建新社区的刘文生被村里推荐进入丁伦保的辅助性就业车间工作线上。刘文生没结婚,和母亲一起生活,来到扶贫车间后,同这里许多精神障碍的员工一样,每天午饭时被监督着吃药。
为了应对精神障碍者的突发病情,在隔壁楼上设置了一个医疗室,春天时,油菜花开放的时候,这些残疾人的病情容易起伏不定。
“这件事情的的确确是一件好事。这些人都是通过公司的这个平台才走到岗位里。”在公司工作的许洋说,来这里的残疾人方方面面地都改变了。以前在家里不出门,最多在村子里转,现在都能独立从家乘车过来,甚至坐公交到中辰优唐广场的办公室。以前有人走丢过,也不愿意开口问人,现在没有这种情况了。
公司一共29位残疾人,在他们中间,除了精神障碍,还有肢体残疾。目前,公司正在重新筹划基地的选址,最为首先的是选址要考虑到残疾人安全问题,要交通便捷,方便工人坐公交,也不能选高楼层。
丁伦保帮扶过一位叫周迎春的残疾人,肢体残疾,腿走路不方便,在家靠低保度日,丁伦保就找到他,上门和他谈话,手把手地教他种蘑菇,现在蘑菇种成了,还获得了肥西县自强模范。
谈及过往,丁伦保在帮扶残疾人的工作上,受过众多排挤和不认可,有人说他做这个工作是贪于名誉,面子,也有人说他在辅助残疾人就业上赚了很多钱。
“不论人家任何说法,我认可的事情我会继续做,我不怕人说。”
他说,逢年过节,帮扶过的残疾人会打电话邀他吃饭、遇到困难会找他谈心。他说那时候觉得自己是被认可的。
田间是农民 台上是专家
2016 年 6 月,丁伦保给“安徽省第三届残疾人读书达人演讲大赛” 赞助 100 盒精品灵芝;同年9月,丁伦保把镇家之宝(特大灵芝王)捐献给合肥市慈善协会;2011 年以来,丁伦保向安徽省部分市县贫困户、大学生、残疾人、敬老院和退伍军人捐款、捐物,给残疾人贫困户赠送 2 万多袋菌种和 5 万多袋菌包以及蘑菇……
多年来,为方便残疾人学习技术,丁伦保把培训班办到残疾人家门口,实行免费车辆接送,提供午餐,发放补助。目前已在安徽省合肥、阜阳、安庆、马鞍山、六安等地为残疾人培训 3856 人次。
每年365天里,丁伦保有300天在外讲学培训。在记者去采访前不久,丁伦保刚从韩国回来,这是他开展食用菌技术推广的其中一站。
除此之外,丁伦保还在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俄罗斯、 美国、德国、匈牙利、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与培训,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扶贫济困。
除了走在世界各地的培训讲堂,丁伦保也一次次地走进大学校园的讲堂,向学生讲述自身的创业历程,让他们学好书本知识,努力发展自己。
“去小学课堂上,那群小孩子就会喊我蘑菇爷爷‘蘑菇爷爷’。”提到这,丁伦保乐了一下。
在公司基地的三楼,丁伦保和大学的教授和专家创建了一个科技工作站。“我们现在在搞研发,研发蘑菇种植的新技术、新方式,研究蘑菇的深加工,以及如何提高附加值。”丁伦保表示要将研发成果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将成果变为效益,变为更大的生产力。
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上,安徽天都制品公司走“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支部”的模式,把食用菌和乡村振兴进行无缝对接,先后在肥西县严店乡、花岗镇、山南、安庆、六安等地建立“乡村振兴”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1000 亩左右,带动 500 多人就业。
从1981年接触蘑菇,到如今已过去43年,据统计,丁伦保在扶贫助残的食用菌事业中,为43689位农民、大学生、残疾人送去科技致富的本领,帮助50位残疾人、复役军人、农民创业成功,并安置29名重度残疾朋友在公司就业。
脱贫攻坚结束后,丁伦保又把食用菌种植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用科技助农支农,并且先后去新疆12次,住10个多月,免费为维吾尔族农民开展15期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相继在泽普、皮山建立300亩食用菌生产基地。此外,丁伦保在海南、内蒙古、宁夏、广西、贵州、陕西、山西等多个省市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
40多年前,丁伦保告诉自己要做一个能带动他人共同致富的产业,40多年已过,当他走上大学讲堂时,他对学生说做事要用心,用心时想到的是所有人,而不是只想到自己。
丁伦保告诉我们,目前他正在和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合作,共同开发一款酱蘑菇产品,带动更多的人发展食用菌,更多的大学生、农民工创业。

来源:安徽经济网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在中国科协直接领导下的、由各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及全国从事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的涉农科技工作者、科技致富带头人自愿组成,是全国各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