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意大利返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怀抱。而其中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现身,让马家窑文化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马家窑文化,是华夏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透过一件件彩陶,我们深深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在漳县博物馆陈列着出土于漳县的3件完整的马家窑彩陶,每一件彩陶,都承载着远古记忆。
马家窑文化是1924年瑞典人安特生(当时中国政府请来的地质学家)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首先发现的。根据现代科技手段测年,马家窑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050年,距今5000年左右,现一般认为其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流域。从地理上来讲,主要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至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宁夏南部,南抵四川北部,分布范围广大,是远古先民在甘肃大地上留下的文化瑰宝之一。
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征是陶器中的彩陶非常发达。彩陶是最能代表马家窑文化的器物,据有关报道,马家窑文化彩陶在陶器中占20%-50%,在随葬品中有时可达80%以上。许多细泥质陶器的口沿和外壁绘满花纹,有些陶器还绘有内彩。彩绘纹饰繁缛多变,绘画技术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说起漳县的马家窑文化的发现,最早的文管部门书面记载是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漳县的新寺镇晋坪村首次挖掘出马家窑类型花瓣纹彩陶和弦纹彩陶。据县文管部门介绍,漳县从70年代开始,陆续在新寺镇晋坪、武阳镇大坪、三岔镇、马泉乡等乡镇陆续发现了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当地许多村民回忆他们在生产生活当中,发现过许多彩陶破碎瓦片,有的也收藏了较为完好的马家窑时期彩陶。从县城出发,我们驱车行程大约6公里来到了漳县大坪遗址。
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雯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漳县发现马家窑类型蛙纹彩陶壶的大坪遗址,几千年过去了,这里已看不到昔日先民们活动的场景,但这里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可以让我们追寻千古文明之光。
陶器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后,先民们经过千百次的实践,将黏土捏塑成日常生活需要的大小不同的各类容器,经过火的烧烤制做出坚固而耐用的器物。这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有关考证,距今约5000——4650年,漳县进入马家窑文化时期。马家窑文化前后相继分为马家窑、边家林、半山、马厂四个类型。这一时期是彩陶的鼎盛时期。出土的彩陶更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漳县文物保护中心 雷佳琦
漳县共发现有十余处马家窑文化类型遗址,主要是通过这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调查发现,主要代表有新寺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家坪遗址,武阳镇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家河遗址、大坪遗址,三岔镇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崖门沟遗址。
离开了武阳镇大坪遗址我们来到了漳县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出土于漳县的3件较为完好的马家窑类型彩陶。
漳县博物馆副馆长 杨金梅
这个是1983年在漳县大坪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蛙纹彩陶壶”,该器物呈喇叭口、高颈、溜肩、收腹平底,器表施红色陶衣,外绘黑彩。口沿内绘短线纹,颈部为环形弦纹,肩部、腹部为称形蛙纹三组,下腹绘曲线水波纹样、器底光素无纹。器物造型大方美观,纹饰线条流畅,变体蛙纹生动形象,整个器物给人一种丰富的美感联想。
漳县博物馆副馆长 杨金梅
这个是1981年在漳县新寺晋坪发现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壶,该器物质地为细泥红陶、平口、溜肩、直腹、平底、颈、肩部饰黑色弦纹、网格花瓣纹、工艺精致,观赏性强。
文物是历史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文物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珍贵记忆、传承着历史文化的筋脉血液,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漳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发现与保护,更加增添了漳县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拓展了文旅融合的广阔空间。
来源:李海燕 胡婷婷 魏彩云
监 审:杜国亮 审 核:李淑娟
责 编:杜丽珍 编 辑:郭凤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