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里几家人的故事。
从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到改革开放,世界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人们的生活经历了从穷到富,从无到有的反转。
时代变迁,是最考验人的时刻。
在资源短缺的时代,为了一口吃食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展露出不同的人性。
阅读《小巷人家》我发现: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成为自己要付出代价,最怕的是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1
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
在《小巷人家》这本书里,庄超英的父母都有工资,他们共养育了三个孩子,两儿一女。
那时,家里穷,老两口为了供养三个孩子读书还借了很多钱。为了保住小儿子留城,他们让最小的女儿去贵州下乡了。为了省钱给小儿子结婚用,他们以还债为由,要求大儿子庄超英每月上交工资。
庄超英从小便懂事,母亲说让他少吃一口,给弟弟多留点,他就少吃一口。成年后,母亲说家里需要钱要求他上交全部工资,他就上交全部工资。
庄超英结婚后,先后生下两个孩子,儿媳妇黄玲希望丈夫能帮忙一起养家。庄超英连续两次跟父母交涉,才将每月上交全部工资变成每月上交三分之一的工资。
老两口平时跟小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帮助小儿子一起将小儿子家两个孩子带大。
看大儿子庄超英和大儿媳软弱,老太太时不时要给大儿媳出点难题。
她生病了要求大儿媳照顾她,一家人聚餐,她要求少要两碗面,把大儿媳和大孙女的面省下来,她跟她们共吃一碗就够了。
一到假期,她就把小儿子的两个孩子往大儿子家打发,还不给拿口粮。
她就是看准了大儿子庄超英孝顺,儿媳妇黄玲温顺不敢跟她们老两口闹意见。
然而,在庄图南高考这年,黄玲如了如何也不同意奶奶的安排了。
爷爷奶奶摔盆打碗要求大儿子离婚也无法改变黄玲的主意。最让爷爷奶奶生气的是,孙女小婷竟然公开站在妈妈黄玲一边。
爷爷问孙女小婷,你父母离婚你跟谁,小婷竟然回答说跟母亲,爷爷气得打了小婷一个嘴巴。
奥古斯丁说:“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贪婪的心。”
子女孝顺父母,对父母来说是求之不得的福气。然而,如果父母不加节制地利用子女的孝顺,就像一个人拿到了聚宝盆的钥匙,无底线地挥霍着聚宝盆的能量。最终,当一切都被挥霍殆尽,才会幡然醒悟,发现自己的贪婪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亲情和支持。
成为自己需要付出代价,最怕的是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对于女人来说,最大的软肋是孩子。
黄玲是一个性格温和,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随便跟人诉苦的人。她可以为了丈夫高兴,让丈夫把工资交给原生家庭,她自己加班加点赚外快养家。她也可以帮忙照顾生病的婆婆,照顾小姑子的孩子。然而,她不能忍受的是让自己的儿女也跟他爸爸一样,为了满足爷爷奶奶叔叔的欲望,委委屈屈的生活。
因此,在庄图南高考这年,爷爷奶奶要求把姑姑家孩子,叔叔家孩子都送到他家生活,顺便让他爸爸辅导功课时,黄玲严词拒绝了。
在黄玲说出拒绝的理由时,爷爷奶奶拍了桌子、摔了盘子。如果不是庄图南拦在了妈妈和爷爷之间,爷爷甚至要打黄玲。
见黄玲不为所动,爷爷奶奶立刻鼓动庄超英离婚。
庄超英也被黄玲气得搬到单位去住了。就连庄图南都无法理解妈妈的做法。
黄玲说,高考是一辈子的大事,我不允许任何人任何事来影响你。还有,如果这次同意了奶奶的无理要求,下一次她还会提出更多无理要求的。
只要不影响儿子庄图南高考,黄玲做什么都不后悔。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里说:“每个处于文明时代的人,都必然要做出选择,因此,发生冲突在所难免。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大部分人被冲突所困时,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寻找对策了。”
最可怕的就是庄超英和庄图南这种人,被人算计了还替人数钱。
3
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庄超英是个善良的人,对父母、弟弟妹妹,他尽最大努力帮扶。邻居有事了,他也尽最大努力帮忙。哪怕影响到他的个人生活了,他都不拒绝。
母亲骗了他,明明家里已经早就还完欠款了,母亲也不告诉他,还继续让他交钱扶持家里。他知道真相后依旧没有任何怨言。
父亲私下里打了他的女儿小婷,他没说什么。
庄超英对父母曾经的苦难能深刻理解,感同身受,宁愿自己吃点苦也要感恩图报,回馈父母没有错。
庄图南的女朋友李佳也有一个需要扶持的原生家庭。为了让父母回到上海能有自己的房子住,李佳几乎把自己活成了拼命三郎。她忍着不找对象,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让自己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能留在上海。毕业后她又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业余时间加班加点赚钱。
当庄图南听到她说:“我一定不能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时,庄图南问她,你不能辜负父母对你的期望,那么,你打算辜负谁?
庄图南的话让李佳清醒过来,之后,她依然努力帮助父母,但是,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杆秤。
俗话说:“升米养恩,斗米养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