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人,髋关节竟是3D打印“翻修”

时事   2025-02-10 08:43   湖北  

图片

25年前
身体里置换的髋关节
“超期服役”后取出再次置换
这样的操作
只是想想就觉得很难
如果这样的手术
  发生在81岁的老人身上呢?
  是不是更觉得不可思议?

2024年4月,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骨科周游团队成功为一位高龄患者完成左侧髋关节翻修不久前,这位老人意外摔跤导致右侧股骨头骨折,又在该院接受了右侧髋关节置换。这一前一后两台手术备受关注,不仅因为患者是一位高龄老人,还因为这两台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两次手术都借助了3D打印技术,是“医疗+科技”的一次完美融合。目前,老人身体恢复良好,独自行走能力正在加速恢复中。





髋关节置换25年后出现松动





1999年,时年50多岁的秦先生因为左侧股骨头坏死,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此后的20多年间,秦先生和普通人一样,过着正常行走的生活。

一晃20多年过去了,置换的髋关节假体已经达到15至20年的使用寿命,81岁高龄秦爷爷渐渐感觉置换部位的疼痛逐渐加剧。

2024年4月,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骨科团队对其进行检查后发现,造成疼痛的原因是左侧髋关节假体“超期服役”,已经明显松动,稳定性大大下降,建议他尽快取出,再次置换。





在电脑上“预演”手术确保成功





第一次人工关节置换术称为初次置换,而同一关节的第二次置换称为翻修术。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骨科博士陈明亮介绍说,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加上秦爷爷高龄、基础疾病多,这台手术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面对如此棘手的手术条件,该院骨科团队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最终决定采用3D打印技术,实现复杂髋关节精准化翻修。

这次独特的手术不同于以往,专业人员在术前利用患者CT数据,在电脑上构建了精细的三维模型,医生团队再在电脑上进行手术“预演”。

在虚拟的手术世界里,医生团队直观地看到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精确测量并选择适合患者的臼杯大小和螺钉方向。

随后,通过3D打印技术,将秦爷爷的骨骼模型,用特殊材料按1:1的比例打印出来,在真正的手术前,再次进行操作模拟,做到胸有成竹。





多名医护齐心协力“完美翻修”





手术进行前,医生通过一周的治疗,改善了秦先生的骨密度、身体营养状况等各项指标,达到手术标准。

手术当天,由骨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及护士组成的10人小组,对这台“手术天花板”发起挑战。

医护团队按照预定方案,经过6个多小时的精细操作,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二天,医护人员采用快速康复理念,对秦爷爷进行了精心照料。

令人惊喜的是,他在术后第一天就感到疼痛明显缓解。术后第二天,他就能借助辅具下床行走。





“快速康复”到底有多快?





陈明亮介绍说,加速康复外科被称为“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突出的就是一个“快”。常用的措施包括术前宣教、术前评估,缩短术前禁食水的时间,鼓励使用微创手术、短效全麻药及局部麻醉、多模式镇痛,尽量不放置引流,让患者在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尽快拔除导尿管等。

据了解,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骨科目前大力推行加速康复外科诊疗模式,通过优化围手术期流程管理,主刀医生、管床医生、麻醉医生、护士、药剂师,理疗师,营养师密切配合,实现多学科高度整合,最大程度减少患者手术带来的创伤应激,同时减少住院时间,节约患者医疗成本。

目前,秦爷爷正在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期待能早日恢复独立自主行走。

图片来源 |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编辑 | 杨洁
转载须注明来源

三峡日报
与时代共进 与人民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