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宣城日报》“文化之城”专刊推出
——《年夜饭里的建平十六鲜》
郎溪古称建平,境内南漪湖因水深流缓,淤泥厚、水质肥、富含硒,勤劳智慧的郎溪人民就地取材,经年累月烹饪出许多特色菜肴,取其中上佳者“十荤”“六素”,名曰“建平十六鲜”。
唇齿留香记“十荤”:南漪湖大闸蟹、南漪湖青虾、南漪湖梅白、南漪湖毛刀鱼、南漪湖沙鳖、天子湖鱼头王、石佛山黄精鸡汤、茶香小梅鸭、建平老鹅、浓油赤酱红烧肉。
质嫩爽口化“六素”:姚村双石、姚村小野笋、梅渚素鸡、白首黄童(雁来蕈烧豆腐)、椒红茶绿(辣椒绿茶粑粑)、莲莲有喜(莲子炒莲藕片)。
2024年建平十六鲜美食旅游嘉年华活动。
当桌上的三菜一汤,变成十碗八碟时,你就知道,年来了。
年夜饭是中国人过年时的重头戏,吃的是食物的美味,感受的是家的温暖、是团圆的味道。
除夕的前一天,我们一起走进郎溪县,品尝年夜饭里的建平十六鲜。
郎溪的年夜饭餐桌上,一道鸡做的美食必不可少。若要论哪种做法最美味,石佛山下的黄精鸡汤值得你尝一尝。
石佛山黄精鸡汤
从宣城出发,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就来到姚村镇石佛山下的鑫胜农家乐。当我们咂舌于满满一院晾晒的香肠、腊肉、咸鱼、咸鸭时,老板方胜却指着面前一块块黑乎乎的“东西”说:“这是野生黄精,一斤能卖到800元呢。”
黑乎乎的,长相又不起眼,在方胜心中却是个宝,用它做出的黄精鸡汤可是鑫胜农家乐的招牌菜,生意最火的时候,店里一天要烧十余只鸡呢。店门口高悬的“石佛山黄精鸡汤始创店”牌匾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起黄精鸡汤的始创者,那话可就长了。
鑫胜农家乐位于风光旖旎的“石佛山-天子湖”风景区内,从景区南大门进入,抬眼便看到农家乐大大的招牌。
在方胜的回忆里,大约2012年,上海有位老中医来石佛山游玩,下山时到店里吃饭。父亲用黄精熬了一锅鸡汤,老中医喝完后,就黄精的用法指点了一番。自此,按照“高人”的方法熬制,石佛山下的黄精鸡汤便出了名,到店的客人几乎每桌都要点上一份。
熬制黄精鸡汤听起来不难。林间散养的老母鸡,注入流淌的山泉水,再添6钱野生黄精,放入砂锅用炭火熬制40分钟即可出炉。
其实,做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黄精鸡汤的秘诀就在于黄精,刚挖的不行,晒干的也不行,必须是九蒸九晒后的黄精。被问到每一蒸蒸多长时间、晒到什么程度,方胜笑着婉拒,“不能说,这可是我们的独家秘方。”
午饭时,方胜做了一桌的菜,等黄精鸡汤最后端上桌,一家老小也落座开吃了。尝一口鸡汤,透鲜。
方胜一家人围坐团聚。
这样的场面对于方胜而言,并不常见。平日里自己除了打理农家乐,家里还开了间土特产店,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自己和父亲、妻子备菜、烧菜、打包、发货,一直忙碌到深夜方歇。母亲在县城照顾孙子孙女,除了过年这几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时间还真不多。
此时,家人围坐,那种和家人团圆的融融暖意,在品尝黄精鸡汤的笑逐颜开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许,这就是过年最幸福的时刻。
郎溪人爱吃鸭子,年夜饭中另一道必备的菜肴,是茶香小梅鸭。
茶香小梅鸭。
在郎溪餐饮界,东方大酒店(悦府店)的茶香小梅鸭鼎鼎有名,原因无他,这道菜两次“出战”建平十六鲜烹饪技能大赛,两次捧着金奖而归。
很多人不知道,背后做菜的大厨是一位“90后”小伙——杜文龙。
杜大厨今年才32岁,然步入厨师这一行业已有13年。8年前,来到现在工作的酒店后,他在符合本地人口味的基础上对鸭子做法又做了一些调整。“后果”就是客人来酒店吃饭,必点这道菜。
小伙子说话敞亮,问及鸭子的做法时也不藏着掖着:起锅烧油,放入葱姜蒜等,用中小火煸炒鸭子,等鸭子煸出油后,放入高压锅,再倒入酒酿、啤酒、茶叶水,上汽转中小火20分钟左右,挑出生姜、蒜子、辣椒和八角,再拿到锅里收汁。单道菜从下锅到上桌,约莫30-40分钟。
小伙子办事也很利索。介绍完做法后,干净利落地将鸭子剁成块,不一会儿,一盘油香诱人、令人食欲满满的茶香小梅鸭便热气腾腾地上桌了。闻一闻,喷香。尝一口,糯香糯香的,吃完再舔舔嘴角,似乎还残留着鸭肉香。
小伙子还是个讲究人呢。摆盘时,鸭脖子放在盘中最底的位置,鸭肉盖住,鸭头放在最上面高高耸立。参赛时,从上往下撒上些许葱花和茶叶点缀,清爽又美味,让人一看就很有食欲。
杜文龙正在摆盘茶香小梅鸭。
来店里吃饭的顾客惦记着杜文龙做的茶香小梅鸭,而在杜文龙的心里,除了惦记妈妈做的小梅鸭,还有那满满一大桌的年夜饭。
杜文龙回忆,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总是妈妈一个人在厨房里忙碌。那时候,觉得妈妈很辛苦,就想学厨师,帮她分担点。不想成为餐饮人后,过年那几天反而最忙,年夜饭也是妈妈做好等他忙完再回家吃。
“家里人都喜欢吃我烧的菜,其实,我的很多菜都是跟妈妈学的,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做的菜。”提到妈妈时,工作中一本正经的杜文龙不经意间会放缓语速,脸上也透着笑容。或许,在他心中,年的味道,与妈妈那独特的烹饪手艺紧密相连,年夜饭的每一缕香气,都浸透着妈妈滚烫的爱,是他前行的动力。
总有那么一种美食,让你在深夜翻来覆去睡不着,让你在恍如隔世般的思念中,唤起丝丝的乡愁和记忆中的味道。梅渚素鸡就是这样一道既能填饱肚子又能唤起乡愁的美食。
梅渚素鸡。
虽然名字里有“鸡”,但素鸡其实和鸡肉没有半点关系。它以素仿荤,因形似鸡肉而得名,口感和味道与原肉难以分辨,有素中之荤的说法。
作为“建平十六鲜”之一,梅渚素鸡是当地家家户户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据说逢年过节,梅渚人都会吃它,新年的时候在外的梅渚人也会托亲戚朋友带一些,因为外地没有,吃到它才算过年。
薛照宁的豆腐加工作坊,在梅渚很有些名气,从他的父亲开始,薛家的豆腐、香干、素鸡,就是老梅渚人的回忆。薛照宁自幼跟随父亲,学得一门好手艺。
泡黄豆、沥水分、磨豆浆、点石膏、浇百叶、卷素鸡……从豆浆到素鸡,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历时7个小时。一年365天,一天工作10余个小时,薛照宁的手艺就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起早贪黑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时光向前,薛照宁也成了老薛,豆腐坊也成了夫妻店,不过这老梅渚人熟悉的味道,却一直没变。
“过去日子苦,吃素鸡是解馋,现在日子好了,再吃就是回味,我坚持手工制作素鸡几十年,为的就是让更多人吃上地道的梅渚素鸡。”老薛说,“对传统手工艺的坚持,就是对家乡味道的传承。”
年味,镌刻在岁月深处,绽放在丰盛温暖的年夜饭里,它承载着温暖与希望,每年春节,它都会如期而至,唤醒我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感。
建平十六鲜,道道有故事。你的心底,是否有那么一道菜,唤起了你对家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