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梦见自己变成一颗星星,如今国际永久编号第19366号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正在夜空中闪烁;
他是“科研大咖”,他用多个“首创”让我国天文光学站在了国际领先水平;
他今年已经88岁了,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因为在他心中,对于浩瀚的星空依旧心怀梦想;
他是天文学家苏定强,我国天文光学的先驱和领军人,一辈子研究如何设计制造探索宇宙的“眼睛”,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建造2.16米天文望远镜的设想。
“当时我们的天文望远镜都要进口,但望远镜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多。大家就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拿这个钱自己造?”苏定强至今还记得,很多外国天文学家对此并不看好,说“你们造不出来的。”
苏定强非常不服气:“我们不光能造出来,还要有创新、有突破。”
说到做到。1989年11月13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两米级光学望远镜——2.16米天文望远镜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举行落成典礼。苏定强首创了加中继镜形成共用副镜的望远镜光学系统,引发美国、欧洲同行高度关注。
2.16米天文望远镜曾是国内最大、也是远东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其聚光力极强,可以观测到极暗的星体。投用至今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2.16米天文望远镜从研制到落成,整整经历了15年。虽然路途坎坷,但中国科学家相信,完全可以靠自己创新,做出国际领先水平的望远镜。为了让中国的“眼睛”在星空中看得更远,苏定强的努力并未就此止步。
1994年,苏定强提出采用反射施密特系统和主动变形镜,独创了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解决了国际上长期大视场望远镜口径做不大的难题,让“巡天慧眼”既看得“深”、又看得“广”。
苏定强提出的主动变形镜光学系统,开创了主动光学的新方向、新类型,这也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天眼)中用的核心创新思想。
尽管今年已经88岁了,苏定强依旧还在为梦想而奋斗,他与合作者们正在推动研制12米光谱巡天望远镜,让中国遥望至更深远广阔的太空。
对于年轻科研人员,苏定强也身体力行去帮助他们,同时也希望他们能脚踏实地,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实践中。
如今,中国人已走出地球,奔向太空。后浪推前浪,沿着老一辈天文人开辟的道路,新一代天文人以坚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向着浩瀚宇宙不断探索前行。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傅超杰 汤姣姣
视频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俞凡 傅超杰 景绍渊 汤姣姣 张安琪 何洁 缪越 孟勃翰 曹子烨 芦嘉晨 成勇 鲍逸倩 实习生 吴杰 林薇子 王雨欣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