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态绿宝石 铸就民族团结情——记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政务   2024-11-07 20:07   四川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4年,199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享有黄河“蓄水池”“中国黑颈鹤之乡”“中国最美湿地”“中华水塔”“中国西部高原之肾”之称,是若尔盖国家公园核心区。

近年来,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引导各族人民争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绿色家园的“建设者”、环境保护的“促进者”,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了良好典范。这里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更成为了各民族共同守护的家园。
一直以来,若尔盖湿地管理局采取多种措施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十四届县委以来,全县累计投资 23.04 亿元,填沟还湿修复湿地、封禁湿地、治理沙地、修复废弃矿山等工作成效显著。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若尔盖湿地资源稳定向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湿地蓄水量增加,沙化年递增率下降,天然产草量提升,超载率得到有效控制,花湖湖泊水位抬高、面积扩大。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了像索郎夺尔基这样的“湿地人”。身为若尔盖土生土长的藏族人,他自 2007 年由教师转岗加入湿地管理局后,便废寝忘食学习湿地保护知识,用双脚丈量了保护区每一寸土地,如今已成为保护区的“活地图”和“土专家”。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告诉记者,保护区的黑颈鹤从1997年的404只,现在达到了1000多只。全县共计可达到200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9种达到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26种达到46种,这些都离不开若尔盖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管理局也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他们把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深入推进保护区自然教育“三进”行动,以“生态石榴籽宣讲队”为载体,走村入户,10 余年来坚持每季度开展宣讲一次,覆盖保护区 1 万余人。编写汉藏双语教材、举办各民族小朋友共同参与的保护湿地活动、开展观鸟大赛等系列活动,让各族群众深刻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科夫妇作为保护区内的原住民,自发守护湿地,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若尔盖湿地管理局还积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努力打造生态监测信息化发展新模式。建成多个监测点,定期开展水鸟调查和黑颈鹤专项跟踪调查,通过多年的巡护监测累积记录新增动物物种,黑颈鹤等珍稀动物的数量也显著增加,这不仅是生态保护成效的体现,更是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证明。
为了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活改善双赢,管理局积极探索多种保护模式,如与周边保护区签订合作备忘录,在多个方面开展合作;引导农牧民由“放牧人”转变为“护草人”“护湿人”,设置公益性岗位,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群众提供了增收渠道;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打造 4A 级景区“花湖”,推出特色产品,带动当地生态绿色发展。

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励,积极发挥好模范带动作用,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继续发扬“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精神,扎实推动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九十年前,红军长征在若尔盖播撒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如今,湿地人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动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紧密结合,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让民族团结的生态之花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通讯 | 邓田隆 仁千泽仁曼

编辑  | 王淼

责编  | 尤莉

编委  | 梁敏

值班副主任  | 马吉利

微阿坝
无论是阿坝州新闻、天气、路况,还是美食、旅行、民间故事,亦或是休闲、娱乐等等,小编都将为您提供最及时、最便捷的信息服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1
 最新文章